吳杰
內容摘要:研究零售業技術效率對于提高零售業實際產出具有現實作用,研究零售業技術效率區域差異更有利于我國零售業的健康平衡發展。因此,本文以我國零售業發展現狀和地區差異為切入點,對我國零售業的商品外向度、商品流通渠道和網絡零售狀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對于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境外商品和零售商品競爭力均抑制了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提高;在東部地區,α1=0.0317且為10%顯著水平,表明零售業庫存指數對零售業技術效率具有負向影響,東部地區減少零售庫存對提高零售業技術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中部地區,α1=-0.0519,此時網絡購物對地區零售業技術效率的增長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零售業? ?技術效率? ?地區差異
引言
作為我國流通業中的主要產業,零售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比于其他行業,零售業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聯性更加緊密,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促進居民消費以及推動市場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邊國俐,2018)。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萬億元,增長10.2%,2013至2017年年均增長11.39%,在提高國家經濟水平上具有重要意義(吳嘉軼,2018)。近年來,我國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逐漸放緩,零售業運營成本高、技術效率低等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解決這些問題是推動我國零售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
目前,眾多經濟學家也針對如何提高零售業技術效率等問題展開研究,部分學者認為,提高物流水平、推動第三產業發展能夠提高零售業的技術效率(王思薇,2018);還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增強電商平臺建設可以提高零售業技術效率,但居民在網絡消費過程中的安全保障問題仍需進一步解決(雷蕾,2018)。因此,綜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以我國地區差異和零售業發展情況為基礎,對影響零售業技術效率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為實現零售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政策建議。
模型構建
本文通過構建隨機前沿分析模型對我國零售業的商品外向度、商品流通渠道以及網絡零售狀況進行研究:
式中,Yst、Est、Qst分別為s省第t年零售業的產出、資本投入、勞動投入;φ0~φ9為待估參數;(Mst-Nst)為誤差性,其中Mst與Nst相互獨立,Mst服從正態分布N(0,σV2),Nst服從零點截斷的正態分布N+(μst,σu2)。
(一)零售業外向度
考慮到我國零售業發展現狀,建立技術無效函數:
式中,α0~α3為待估系數,Foreignst表示s省t時期外商資本在零售業實收資本中的占比,Entrancest為我國s省在t時期零售業商品進口額在總購進額中的占比,Exitst表示s省t時期零售業出口額占零售業企業商品銷售額的比重,ω st為誤差項。
(二)零售業商品流通渠道
本文通過商品庫存、貨運水平和周轉情況來描述零售業商品的流通渠道,并構建技術無效函數:
其中,Repertoryst為我國s省t時期零售商品庫存指數,Transportst為我國s省t時期流通商品的貨運量,Tonnagest為s省t零售商品的周轉量。
(三)網絡購物
本文構建如下模型分析網購與零售業技術效率關系:
式中,Networkst為s省份在t時期的網購情況。
數據選取與處理
(一)生產函數指標確定
本文生產函數指標的相關變量主要有零售業產出、資金與人力投入。以我國各省份零售業的主營業務為產出變量,同時選擇每個省份大規模零售業的純利潤視為資本投入變量,選擇各省份零售業年末在職工作人員數量作為描述勞工投入的變量(李子文等,2016)。
(二)技術無效函數指標確定
本文選擇零售業庫存指數、零售業庫存總額占商品購進總額的比重和各省份貨運周轉量,作為描述各省份商品流通狀況的三個指標。
針對網絡購物而言,為了確保數據樣本的真實性和連續性,本文選取我國在2010-2017的快件數量作為描述網絡購物狀況的指標。
模型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Frontier 4.1,采取最大似然估計法對各分析模型進行分析。
(一)零售業外向度對技術效率影響
本文選取LR檢驗的原假設和備選假設如下:
通過LR檢驗值可知,我國中部地區技術無效項為零,而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技術無效項均值都不為零,且結果顯著,故可進一步開展檢驗分析。
表1反映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零售業外向度對技術效率影響。通過全國層面來分析,γ=0.0523,表明通過分析各省份的零售業外向度并不能找出造成誤差的因素,在分別對各地區的數據進行處理后,其結果與之相比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例如,對于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而言,γ分別為0.0612和0.9832,兩地區的零售產業實際產出與技術前沿偏離度分別為6.12%和98.32%,其中西部地區的技術無效項可以通過零售業外向度來闡述,但對于東部地區則無法通過零售業外向度來解釋。
對于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系數α1為0.2819,這表明外商投資降低了西部地區的零售業技術效率,即外商投資每提高1%,零售業技術效率便隨之下降28.19%,這是由于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較低,外資企業在該地區發展速度遲緩,故對零售業技術效率提升起到阻礙作用;境外商品影響系數α2=2814,表明境外商品對零售業技術效率提升具有阻礙作用;零售商品國際競爭力α3=1529,說明零售業商品出口對其技術效率增長起到了抑制作用,這是由于西部地區本身對外開放程度低,零售商品在海外的知名度不夠,進而導致商品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力不足,使得其對西部地區零售業技術效率提高起到負面影響。
(二)零售業商品流通渠道對技術效率影響的區域差異
表2反映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零售業商品流通渠道對技術效率影響。通過全國層面來分析,γ值為0.6972,且在1%水平下顯著。其中,α2和α3分別為0.1614和0.0791,且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商品運輸量和貨運周轉量阻礙了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提升。
就東部地區而言,γ值為97482,且表現出1%顯著水平。α1=0.0317,且表現出10%顯著水平,說明零售業庫存指數對零售業技術效率具有負面影響。針對此情況,東部地區零售業需要進一步縮小倉儲量才能夠提高零售業技術效率。α2和α3分別為0.1508和0.0418,說明零售業運輸量和貨物周轉量對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提升造成了阻礙,故東部地區需要進一步擴大零售商品流通量以促進技術效率提升。
對于西部地區,γ=0.9713,且為1%顯著水平。α2為0.6173,說明西部地區商品運輸量阻礙了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提升,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商品運輸效率低下,進而達不到商品運輸所要求的標準,最終對零售業最優產出造成負向作用。因此,完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零售商品物流水平是提高我國零售業技術效率的重要渠道。
(三)網絡購物對零售業技術效率影響的區域差異
表3反映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網絡購物對零售業技術效率的影響。能夠看出,中西部地區的網購對零售業技術效率的作用效果相比于東部地區更為顯著。
在中部地區,α1=-0.0519,表明網絡購物推動了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提升。同時,這也體現出線上購物對零售業的促進效果超過了其對線下零售業的壓制。
對于西部地區而言,網絡購物的系數α1=0.7948,說明在西部地區網絡購物對線下零售商所造成的影響大于其對零售業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這對于西部地區線下零售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但也為西部地區進一步發展網絡零售業創造了空間。
結論與建議
對于西部地區,零售業技術偏離情況的98.32%概率是由商品外向度導致的,西部地區的外商投資系數為α1=0.2819、境外商品影響系數α2=0.2814以及零售商品市場競爭力α3=0.1529,表明外商投資、境外商品和零售商品競爭力對西部地區零售業技術效率提升均具有負面影響;在東部地區,α1=0.0317,且在10%水平下顯著,說明零售業庫存指數阻礙了該地區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提高,此時東部地區零售業需要加大“減庫存”力度才能夠提高零售業技術效率;就中部地區而言,α1=-0.0519,即網絡購物促進了該地區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反映出網絡購物對零售業的正面影響效果較其對線下零售業的壓制效果更加明顯。
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基礎水平均存在一定差異,故需要結合當地特色來制定符合當地需求的零售業發展機制;政府需要加大對各地區零售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對那些中小型零售企業進行減稅和技術支持,將大型零售企業的成熟管理制度引入到中小型企業中來,推動中小型企業趨于規模化、多元化,推動零售企業的全面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零售企業的經濟差距,將東部分布密集的零售企業適當地向西部地區進行轉移,在緩解東部企業競爭壓力的同時,增加西部地區零售企業數量,提高西部零售業之間的競爭力,激發零售產業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邊國俐.基于超效率DEA的零售業技術進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13)
2.吳嘉軼.商品流通技術變革對零售業商業模式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11)
3.王思薇.交通基礎設施對中國零售業技術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10)
4.雷蕾.純實體零售、網絡零售、多渠道零售企業效率比較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8,33(1)
5.李子文,劉向東,陳成漳.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中國零售業技術效率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