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國2004-2016年期間上市公司數據,就地方經濟發展與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總體上看地方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了上市公司利潤的增長。分所有制來看,地方經濟發展對國有企業利潤的促進作用要大于非國有企業。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從東、中和西部三個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增長,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促進作用不顯著。
關鍵詞:經濟發展? ?企業利潤? ?區域差異
引言及文獻綜述
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股東和債券人的利益,關系到后續的投資和相關研發活動,因而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研究影響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率的因素將有助于更好促進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提升。
當前關于企業利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內部因素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另一部分是關于外部因素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李寅龍和肖海林(2016)以華為公司的數據為例,分析了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和行動效應等因素對企業利潤變化產生的影響。張杰與黃泰巖(2011)利用1998-2007年期間的制造業數據對企業利潤來源進行分析,發現企業的人力資本、市場勢力和廣告投入等因素對企業利潤產生重要影響。唐飛鵬(2017)考察了地方稅收競爭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政府治理能力差的地區稅收競爭促進了企業利潤提升,在政府治理能力好的地區,稅收競爭降低了企業利潤。劉瑞明和石磊(2011)在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利潤來源進行分析時發現,國有企業在上游市場的壟斷是造成其利潤要高于民營企業的重要原因。
當前研究較少關注宏觀層面的經濟因素對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少數學者從理論層面分析了地方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的影響。王曉欣(2017)認為地區經濟發展使得政府有更多的資源用于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從而為商貿流通業發展創造更優越的條件保障,促進商貿流通業的進一步發展。吳紅喬(2017)認為區域經濟發展能夠為商貿流通業提供足夠的流動資金支持,從而促進商貿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進而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梳理和總結發現,當前在對影響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的相關實證研究中,學者們普遍不夠重視分析經濟發展的影響。為此,本文將利用我國2004-2016年期間上市商貿流通企業數據,就地方經濟發展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進行相關實證檢驗。
研究設計
(一)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商貿流通業企業數據來自于CSMAR的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庫,樣本期間為2004-2016年。此外,本研究涉及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來自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二)計量模型建立與變量選取
為了分析地方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業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本文建立如下計量回歸模型:
其中prof代表商貿流通業企業經營績效,gdpgro代表經濟發展,controls代表控制變量。下標i代表企業,t為年份, 為誤差項。如果gdpgro的回歸系數為正,則表明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的提升。
本文采用總資產凈利潤率(roa)指標來衡量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其中,總資產凈利潤率是凈利潤與總資產平均余額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了商貿流通企業利用總體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該數值越大表明商貿流通企業利用總體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越強。本文采用經濟增長率來代表經濟發展。
此外,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還受到一些自身內部經濟發展和宏觀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為此,本文選取了如下幾個變量作為本文的控制變量:無形資產比率(invsize)是無形資產與總資產的比值,該指標衡量了商貿流通企業現金流狀況,該比值越大表明企業擁有較多的流動資產,可以及時根據市場變化狀況調整經營,進而更容易實現盈利,預期該回歸系數為正值;資產負債率(lev)是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值,該指標衡量了商貿流通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越低,表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經營狀況越好,盈利能力越強,因而預期資產負債率的回歸系數為負數;采用現金資產比率(cash)即現金資產與非現金資產之間的比值,來衡量商貿流通企業的現金持有規模。該比值越大表明企業擁有較多的流動資產,可以及時根據市場變化狀況調整經營,進而更容易實現盈利,預期該回歸系數為正值;總資產增長率(sizegro)衡量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能力,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在該行業中的市場競爭力越強,越容易在市場競爭中勝出并盈利,預期該回歸系數為正值;大股東持股(big)采用最大股東持有的股份份額占比表示,該數值越大表明大股東對商貿流通企業控制能力越強,企業的管理效率相應越高,預期該回歸系數為正值。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實證結果分析
(一)總體回歸結果分析
表2的第(1)列為利用總體樣本數據進行的固定效應回歸。由于不同所有制商貿流通企業享受的政策紅利存在差異,這使得不同所有制企業對市場的敏感性、尋找市場機會方面存在差異。因而當地方經濟發展而引起新的市場機會出現時,它們把握這種市場機會的動機存在差異。為此表2的第(2)列和(3)列分別利用國有企業樣本組和非國有企業樣本組進行回歸。
由(1)列的回歸結果發現地方經濟的發展顯著促進了上市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率的提升,地區經濟增長率每提升1%,上市企業總資產凈利潤率(roa)增長0.12%。這個回歸結果和本文的第一個理論假設結果一致。地方經濟的發展,確實為商貿流通企業創造了更大的市場需求,企業通過更大的規模化生產方式滿足不斷壯大的市場需求,進而獲取了更高的利潤收益。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該地區的市場需求規模不斷壯大,更多提供相關配套服務的企業也會來到該地區投資生產,進而原有企業更容易與這些企業展開相關合作進而獲取更多的利潤。此外,經濟的發展不僅提升了消費水平而且還提升了消費結構,這促使商貿流通企業將更多的研發與生產資源投入到高技術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當中去,而這往往能夠給商貿流通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率。
由(2)(3)列發現地方經濟的發展對國有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提升產生了顯著促進作用,但是對非國有企業的促進作用不顯著。隨著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財力支持國有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進而國有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取相關生產資源,進而獲取更大利潤收益。非國有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外部市場發生變化時如果企業不能及時地調整相關生產經營活動,提升經營效率依然難以獲得較高經濟收益。
控制變量中資產負債率(lev)的提升對不同所有制類型上市企業的利潤率都產生了顯著的負向作用,這與預期結果一致。資產負債率的提升意味著企業需要借貸更多的外部資金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因而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費用,進而減少了企業的經營收益。現金資產比率(cash)的提升對不同所有制商貿流通企業的利潤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這表明更高的現金資產比率,即企業擁有更多的流動資產,能夠使企業更加及時地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經營,進而更容易實現盈利。大股東持股比例(big)的提升顯著促進了非國有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提升,而對國有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不顯著。表明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提升,使得非國有商貿流通企業大股東的控制能力增強,企業的決策和管理效率都相應提升,進而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二)考慮地區差異后的回歸結果分析
我國各個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個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產生的影響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為此本文進一步將樣本分為東、中和西部三組進行回歸。
表3的回歸結果反映了東、中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產生的差異影響。由表3可以發現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不顯著,只有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增長。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利潤促進作用的發揮還需要當地擁有完善的交通等配套設施。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交通設施還不夠完善,因而僅僅依靠經濟增長引起的市場需求規模的擴大還難以有效促進商貿流通企業經營利潤的提升。東部地區擁有完善的交通設施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新的市場機會時,商貿流通企業能夠更有效地把握市場機會從而增加自己的盈利能力。
控制變量中資產負債率(lev)的提升對不同地區商貿流通企業的利潤均產生負向影響。這表明資產負債率會增加各個地區商貿流通企業的財務費用,進而減少企業的經營收益。無形資產比率(invsize)的提升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的利潤產生了負向影響。這表明當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的固定資產比例偏低,這使得商貿流通企業抵御市場波動引起的風險能力偏低,不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現金資產比率(cash)的提升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提升產生了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對中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的利潤產生了顯著的抑制作用,對西部區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的商品周轉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區,因而為了抓住市場機會獲取更高市場利潤,企業需要持有較高的現金。中部地區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較高的現金持有比率可能反映了企業短期融資能力較差,因而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較高,這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大股東持股比例(big)的提升顯著促進了東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提升,而對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中存在著大量的非國有商貿流通企業,這類企業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提升,使得企業的決策和管理效率都相應提升,進而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其余控制變量的影響與前面總體的回歸結果類似,不再重復解釋。
研究總結與啟示
本文將地區經濟發展作為影響商貿流通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重要外部宏觀環境進行研究。利用我國2004-2016年期間上市公司數據,就地方經濟發展與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總體上看地方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上市公司利潤的增長。分所有制來看,地方經濟發展對國有企業利潤的促進作用要大于非國有企業。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從東、中和西部三個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增長,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商貿流通企業利潤的促進作用不顯著。
參考文獻:
1.李寅龍,肖海林,付桂軍.通信企業利潤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基于華為公司的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2016,28(9)
2.劉瑞明,石磊.上游壟斷、非對稱競爭與社會福利——兼論大中型國有企業利潤的性質[J].經濟研究,2011(12)
3.唐飛鵬.地方稅收競爭、企業利潤與門檻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17(7)
4.張杰,黃泰巖,蘆哲.中國企業利潤來源與差異的決定機制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1)
5.王曉欣.協同發展視角下地區經濟與商貿流通的共同發展戰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7(24)
6.吳紅喬.我國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方向探索[J].商業經濟研究,2017(10)
作者簡介:
楊彩虹(1976.11-),女,漢族,陜西寶雞人,管理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財務管理與會計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