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我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同時也是電商大國,充分利用這一雙重優勢,探求基于電商業—制造業集聚、融合的新型產業鏈整合及其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發達地區呈現出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發展形態。文章在分析了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交互融合發展機理的基礎上,剖析了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方式及其發展模式,重點構建了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與產業升級理論模型。結果表明:雙向集聚與雙向融合具有互動與強化作用,基于兩者互動的新型產業鏈整合具有產業鏈重構效應、協同效應與創新效應,能有效提高產業實力,進而推動制造業升級。
關鍵詞:電商業? ?制造業? ?產業鏈整合? ?產業升級
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經濟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一方面,全球經濟低迷、國際競爭加劇、國內資源約束強化,對此產業升級被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急需向技術創新型、內需主導型與居民拉動型轉變。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迅速崛起,國外工業化全球企業憑借雄厚的產業基礎與技術實力,搶先發展了電子商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強化了新經濟與傳統經濟融合發展,構建了由自身主導的新型全球價值鏈(GVC),這為我國相關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巨大壓力。
近幾年,我國發達地區電子商務呈現爆發增長態勢,其不但涌現一批勢力較強的電商平臺,而且這一發展正加速向制造業滲透。對此,我國制造業呈現出電商化發展態勢,這成為推進我國產業升級的有力工具。如何抓住這一重要機遇,結合大國優勢構建以本土企業為領導的、立足國內外市場的新型產業鏈并實現我國制造業產業升級,是現階段我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浙江、廣東、江蘇是我國行業電子商務網站的發祥地和主要聚集地。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實施電商換市,加快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這推進了浙江企業線下集聚向線上集聚的轉換。目前,我國發達地區呈現一種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本研究稱為新型產業鏈)的發展形態,其不僅出現了依存信息的虛擬集群,依存實體的物理集群也逐漸成為了電子商務發展方向,最終形成了一批專業的電子商務集聚區。電子商務業及其集聚正加速向制造業滲透、融合,經整合從而形成了新型產業鏈。
在推動電子商務戰略、現代服務業加速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從理論上探求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發展模式、產業鏈整合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但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基于發展中國家,其對電商業—制造業集聚式、融合式發展模式的研究匱乏,同時對在此背景下新型產業鏈形成及其基于新型產業鏈整合的產業升級績效,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對此,在我國發達地區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經營業態日益豐富、平臺勢力強、制造業集聚發展的背景下,加強電商與制造商的集聚與融合發展,積極構建與整合新型產業鏈,探求具有發達地區特色的產業升級模式與路徑,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交互融合發展機理
(一)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發展機理
目前,我國一些發達地區出現了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的現象,其形成機理如圖1所示。如圖1所示,偶發事件作用于地方經濟,并與地方區域優勢條件相結合形成制造業、電商業相關的產業集聚誘發因素。企業誕生并獲利會引發的示范效應,從而吸引相關企業遷入,其在微觀上形成了基于電商業—制造業分工的產業關聯與知識關聯,而隨著產業關聯與知識關聯的不斷增強,其形成了貨幣外部性與技術外部性,并由此形成了自增強機制,最終推進了制造業與電商業雙重集聚。其中,區位優勢條件包括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經濟因素與政策體制等,它們構成了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產生的前提條件。當偶發事件與區位優勢條件結合并產生作用時,初創企業獲取的豐厚利潤及其想象空間預期誘發了相關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這一增加沿產業價值鏈延伸、拓展,最終形成深度合作,當產業規模超過臨界點時,自增強機制就會自發啟動。自增強機制是指由于相關企業的產業關聯與知識關聯作用而產生的貨幣外部性與技術外部性形成的產業規模擴大、報酬遞增的效應。勞動、資本等要素通過產業關聯匯集,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上下游間形成分工與協作關系,知識、技術等要素通過知識關聯相互連接,推動企業間知識傳播與技術創新。本文把外部性劃分成“貨幣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兩部分,貨幣外部性指的是產業的前后向關聯,通過價格機制降低企業的成本;技術外部性指的技術上的聯系,通過技術外溢和擴散形成的溢出效應。電商業、制造業集聚區具有外部性的特征,其貨幣外部性表現在專業分工、規模經濟與集體聲譽等;技術外部性包括聯合研發與知識溢出等。這兩類外部性效應又進一步促進了電商業、制造業集聚,并由此形成相互作用、共同促進的自增強機制。而自增強機制會又促進雙重集聚的形成。制造業與電商業在特定地方上的集聚,具有產業和空間雙重屬性?;诳臻g集聚的視角、誘發因素等原因,引導資源要素向某區域集聚是相關企業相互作用引發自增強機制的作用?;诋a業集聚的視角,制造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帶動了電商業等相關產業在空間上匯集,而電商業的發展對制造業的產業集聚會也有推動作用,制造業與電商業在自增強機制的影響下形成了電商業與制造業雙重集聚、交互強化的效應,并使得產業鏈得到不斷的完善與優化。
(二)電商業—制造業交互融合發展機理
電商業—制造業產業鏈環節融合包括研發設計環節、生產制造環節與銷售服務環節三種融合類型:第一,產業鏈上研發設計環節的產業融合。制造企業通過發揮電商平臺的數據資源與支撐作用,吸引各種創新資源與創新主體進行產業鏈式研發設計協作,從而提升了產品的技術水平。制造企業運用眾創、眾包等開放式研發形式,提高自身研發設計環節的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從而使創新產品更符合消費者需要;第二,產業鏈上生產制造環節的產業融合。制造企業通過將電子信息技術與制造環節融合,充分發揮電商平臺的交互功能,從而能夠將客戶需求信息及時傳達到制造企業相關部門。同時還強化了企業的柔性化生產方式與個性化定制,通過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行為,最終擴大了規模經濟、優化了生產流程、提升了生產效率;第三,產業鏈上銷售服務環節的產業融合。電商業及其平臺為制造業提供新型銷售服務模式,并依據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消費者進行精準銷售,其通過提高產品與服務的針對性與附加值,從而更好的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要。
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
(一)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
當今商業競爭不僅是企業間的競爭,其更是產業鏈之間的比拼。制造業和電商業在產業鏈上有緊密的相關性。隨著信息技術、大數據、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的發展與跨界運用,制造業產業鏈面臨著解構、重整,價值創新與分配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的制造業面臨著更激烈的競爭與挑戰。但與此同時,其也有著重要的發展機遇。為了抓住這一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機遇,企業要在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交互融合的基礎上整合形成聚融式產業鏈、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方式與模式如圖2所示。
產業鏈整合由核心企業引領,其通過調整優化上下游企業關系,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效率。從產業縱向關聯的形態來看,可將產業鏈上企業的聯系紐分為產品與服務關系、知識與技術關系和價值創造分工關系。因此,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包括新型產品鏈整合、知識鏈整合與價值鏈整合三種形式。
新型產品鏈整合。電子商務具有數據化和在線化的特點,核心企業在電商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整合新型產品鏈,通過將需求側與生產側緊密有機連接,從而使需求側數據能快捷傳達到制造商及其相關企業主體,進而構建批量少、定制化、反應快的柔性化產品鏈系統。
新型知識鏈整合。電商化制造業、電商平臺核心企業把研發、批發、零售、產品、服務、客戶等重要環節緊密連接,并實現信息知識共享,各環節主體通過業務重組構建優勢互補格局,從而形成上下游企業的深度合作。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能使上下游企業的協同更加合理與有效。核心企業通過電商平臺帶動大量中小企業整合發展,通過整合價值鏈中的信息流、技術流,形成協同融合效應,最終提升其總體知識鏈的競爭力。
新型價值鏈整合。核心企業通過對新型價值鏈整合,延長、擴展產業鏈,增加價值增值點,通過提高對價值鏈的控制能力,掌控關鍵環節、關鍵技術,最終提升各環節的附加值。
(二)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模式
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包括以下三種模式:第一,電商化制造業龍頭企業主導的核心型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模式。該模式由制造業中小企業集聚于龍頭企業從而在周邊形成上下游聯動的產業鏈。電商化集群龍頭企業通過自建電商平臺,構建互聯網化研發、生產與服務模式,其通過在電商平臺發布信息領導產業集群線上線下復合融合,從而發揮龍頭企業平臺與技術優勢。同時,龍頭企業基于產業鏈進行商業模式創新與產業升級活動,協調企業關系進行合作創新,最終滿足各企業協作利益目標。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電商化制造業龍頭企業主導的新型產業鏈就屬于這種類型;第二,電商平臺型企業主導的核心型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模式。由于在電商平臺聚集了大量的中小企業,且其各自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產業鏈,對此電商平臺型企業利用平臺與技術優勢,將制造業生產線聯網,通過連接并打通銷售端到生產端,最終實現生產制造的高效協同。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工廠”,其利用其平臺、技術與電商賣家生態優勢,打造了全國最大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服裝類產業鏈平臺,其實現了電商賣家與制造企業的在線連接。另外,制造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需求與工廠進行精準匹配,建立考核制度,通過形成對廠家、商家的約束機制,構建面向消費者的“柔性化”小型生產線。推進制造企業電商化、業務渠道多樣化、生產智能化,是實現電商企業和各制造企業連接的有效途徑;第三,電商平臺型企業—制造業集群企業合作型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模式。該模式由電商化的制造業產業集群與電商平臺合作,形成以線下制造業集群為基礎、線上產業鏈為動脈,連接眾多相關企業、電商服務商、消費者的合作型融合型產業鏈發展態勢。隨著產業鏈程度的不斷提高,其逐漸向跨區域、跨國際整合方向發展。如浙江湖州織里童裝,其先是打造專業電商平臺“童購網”,后加入阿里巴巴產業帶,并與阿里巴巴開展合作。目前,浙江湖州織里童裝已經形成了從原材料采購、童裝設計、研發到生產、品牌銷售、物流倉儲完整的產業鏈,其成為了我國規模最大的童裝產業集群。
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與產業升級機制
(一)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與產業升級理論模型
從產業鏈視角來看,形成的地方產業勢力主要包括基于產業鏈內核心企業的產業勢力和基于產業鏈網絡組織形成的產業勢力。核心企業產業勢力又可分為技術勢力與市場勢力。本文將產業勢力分成技術勢力、市場勢力、網絡勢力三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包括產品鏈整合、知識鏈整合與價值鏈整合三維。產業升級可分成市場份額、經濟利潤、技術水平三維結構。產業升級的實質就是產業勢力的提升,新型產業鏈升級就是聚融式產業鏈產業勢力動態的提升過程。由此,根據“產業鏈整合—產業勢力—產業升級”思路,可以構建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與產業升級理論模型如圖3所示。
(二)基于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的產業升級效應
雙向集聚與雙向融合具有互動與強化作用。兩者互動經核心企業整合形成新型產業鏈,具有重構效應、協同效應與創新效應,提升產業勢力,最后推動制造業升級,具體圖4所示。
1.聚融式產品鏈整合與產業鏈協同效應。第一,聚融式產品鏈整合與協同創新。核心企業基于電商平臺,整合產品鏈內外的各種創新資源,強化產學研的合作,加強產品鏈企業的研發分工,加強對中心企業創新的培養與指導,進而加快創新速度。核心企業利用電商平臺發布研發信息,將技術研發外包給有能力的中小制造企業,由此提高平臺核心企業的技術勢力與整個產業鏈的網絡勢力,最終促進制造業產業升級;第二,聚融式產品鏈整合與協同制造。核心企業利用電商平臺,強化數據分析,把握顧客需求,根據顧客需求組織生產,實現基于新型產品鏈整合的上下游企業間的業務協同、信息共享、資源重整。核心企業強化了對整個產業鏈的把控,提升了市場勢力,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其通過提升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響應能力,減低流通成本,并通過迅捷應對市場的變化,推進制造業生產模式個性化、定制化,最終實現了集群規模經濟,提高了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效率和產業鏈的網絡勢力,最終提高升級績效。
2.聚融式知識鏈整合與產業鏈創新效應。第一,基于聚融式知識鏈整合的研發環節創新。在C2B生產模式下,核心企業聯合相關企業,充分利用消費者需求信息與數據進行新產品開發與研究,消費者也成為其重要的價值創造者,并由企業引導消費者參與產品創新過程。另外,核心企業整合共創、眾創資源,進一步提升了新型產業鏈的研發能力。由此,我國產業鏈制造企業研發競爭力就得到了提升;第二,基于聚融式知識鏈整合的制造環節創新。電商化制造業或電商平臺核心企業通過促進地方經濟內外資源要素的流動與配置,加強產業集群的網絡協同作用,并實施基于大數據、網絡化、智能化的產品制造環節創新,從而增強技術含量、建立柔性化的生產模式,最終使得聚融式產業鏈企業能更好應對市場變化,提升了生產制造的附加值;第三,基于聚融式知識鏈整合的銷售環節創新。電商平臺核心企業通過加速信息傳播,整合線上與線下交易知識信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施新技術、新銷售,強調銷售的個性化,從而拓展了銷售環節的價值創造空間,同時這一整合基于電子商務模式下的采購渠道,最終使得新型產業鏈相關企業競爭力得到提升。因此,在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知識鏈整合下各環節的創新,不僅提高了核心企業的技術勢力,還提高了整個產業鏈的網絡勢力,從而使得原有全球價值鏈將出現兩端下移、中間上移的趨勢,這對我國相關制造業產業鏈產生了升級效應。
3.聚融式價值鏈整合與產業鏈重構效應。由于目前全球價值鏈建立在傳統價值創造的基礎上,對此西方發達國家具有明顯優勢。在原有國際分工體系下,我國企業低端嵌入全球價值鏈,全球巨頭企業管控著研發與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最終形成了價值剪刀差。而隨著電商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制造業的集聚與融合發展,其引發了原有價值創造模式的變化,全球企業的組織形式與分工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價值鏈面臨著重構的挑戰。在電商業與制造業集聚、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價值鏈分解,相關平臺與制造業核心企業根據市場競爭與需求紛紛對產業鏈核心環節進行整合,其按照一定的產業聯系與知識聯系進行重構,通過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形成了新型價值鏈。與傳統價值創新和全球價值鏈相對應的,核心企業、平臺及其關聯架構構成了新型價值鏈的微觀基礎。平臺核心企業及其領導的聚融式價值鏈通過不斷侵蝕競爭平臺的消費者、合作者,提升自身競爭力。我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具有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同時我國還是世界第一大的電商市場,對此,我國應充分利用基于電子商務大數據優勢、龐大制造業體系資源與市場優勢,提升自身市場勢力,對此要積極進行價值鏈重構,通過致力于平臺的打造與體系的構建,提升自身網絡勢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結論與建議
目前,我國發達地區呈現出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發展形態。本研究綜合運用產業經濟學、技術創新學、地理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交叉研究法,探索性、創新性地對這種新型產業鏈發展形態進行了初步的系統分析與理論構建。本文在分析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交互融合發展機理的基礎上,剖析了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方式及其模式,提出了“產業鏈整合—產業勢力—產業升級”研究思路,重點構建了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與產業升級理論模型。結果表明,雙向集聚與雙向融合具有互動與強化作用,基于兩者互動的新型產業鏈整合具有產業鏈重構效應、協同效應與創新效應,其能有效提高產業勢力,進而推動制造業升級。本研究及其結論對于產業集群、產業鏈、電商業—制造業集聚與融合理論研究有所拓展,為揭示我國發達地區產業跨越式發展規律提供了具有獨特視角的理論支持與經驗證據,也為地方政府制定與實施電商業—制造業產業集群、產業鏈發展與產業升級政策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根據本研究分析及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第一,要處理好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與交互融合的關系。由于部分地方經濟在推動制造業與電商業發展時,往往僅重視其產業內部產業集聚,或僅關注基于電商的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這就造成了電商業與制造業的發展失衡。對此,為了更好地發揮新經濟的作用提升競爭力,地方經濟不僅要注重產業內部集聚式發展,更要重視電商業—制造業間產業與空間的集聚布局。加強產業間融合發展、強化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與交互融合的互動作用,不僅有利于推進地方電商業與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還會夯實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的基礎;第二,要實施電商業—制造業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戰略。地方政府和核心企業要抓住全球產業鏈重構這一機遇,要在在電商業—制造業雙重集聚、交互融合的基礎上,根據地方電商業—制造業發展的不同情況,選擇合理的聚融式產業鏈整合模式形成自身聚融式產業鏈。新型產業鏈整合形成的關鍵是基于電商平臺掌控的核心企業的引領與構建,對此地方政府不僅要鼓勵電商業、制造業核心企業的發展,更要激勵其聚融式產業鏈整合的行為,同時行業協會、研發機構及相關企業也要做好組織與配合工作;第三,要致力于基于聚融式產業鏈整合的產業升級。聚融式產業整合的目標是產業勢力提升與產業升級。聚融式產業鏈整合包括新型產品鏈整合、知識鏈整合與價值鏈整合,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產品鏈整合是基礎,產品鏈整合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其產業鏈協同效應。知識鏈整合是關鍵,知識鏈整合的重點是形成產業鏈創新效應。價值鏈整合是導向,通過價值鏈整合形成產業鏈重構效應。對此要通過集聚式產品鏈、知識鏈與價值鏈協同互動,使三者形成合力,從而提升產業實力,進而實現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趙放,任雪.新經濟下制造業與互聯網的體驗式融合發展[J].當代經濟研究,2017(6)
2.高照軍,張宏如.供給側改革下產能利用、技術和市場能力對產業鏈整合的影響機理[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8(5)
3.宋怡茹,魏龍,潘安.價值鏈重構與核心價值區轉移研究——產業融合方式與效果的比較[J].科學學研究,2017(8)
4.熊磊,胡石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基于產業鏈重構的視角[J].當代經濟管理,2018(9)
5.張伯旭,李輝.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基于“互聯網+”創新的機制和路徑[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2)
6.石喜愛,李廉水,程中華,劉軍.“互聯網+”對中國制造業價值鏈攀升的影響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8(8)
7.劉鶴.我國產業集群與跨境電商的融合發展:影響因素與路徑[J].商業經濟管理,2019(2)
作者簡介:
嚴北戰(1965-),男,浙江云和人,碩士,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產業集群、價值鏈、產業創新與升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