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培華 高樹梅
摘 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戰略工程是山東省高職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以品牌專業群建設為引領,以優化專業總體布局、強化專業特色培育和內涵建設為重點,推進專業集群建設,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了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作用。
關鍵詞:新舊動能;人才培養;高職;實踐教學
近年來,山東省政府提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戰略工程,未來10年也是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關鍵時期,濰坊職業學院作為國家優質高職學校,未來幾年也是濰坊職業學院建設國家高水平高職院校的重要階段。如何服務新舊動能戰略工程,具體的創新路徑仍需我們積極探索,現以濰坊職業學院為例進行調研實施,取得初步成效。
一、高職院校服務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的現狀
(一)高職人才培養供給有問題,同質化現象嚴重
不少高職院校并未深入了解新舊動能戰略的實際需求和科學預測市場的發展趨向,沒有根據自身優勢和特色設置學科專業,專業結構與產業行業結構在中觀層面嚴重錯位。
(二)實踐應用能力不強,課程體系未突出應用型特點,實踐實習教學力度不足
人才培養不僅缺乏 “工匠精神”,而且沒有“工匠能力”,導致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在微觀層面與行業崗位要求結構性失衡。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對濰坊市部分高職院校進行的實踐教學數據調查發現:學校2018屆有71%的畢業生有過實習經歷,無實習經歷的比例為29%。其中,50%的畢業生有過專業相關實習。同時,“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59%)依然是本校2018屆畢業生認為教學最需要改進的方面,實習實踐環節需持續關注。
(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仍停留在低淺層次,行業企業積極性不高,缺乏實質性的深度合作與融合
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對濰坊市部分高職院校進行的實踐教學數據調查發現:從專業類來看, 2018屆工程類專業畢業生認為實習實踐環節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58%)、“課程實驗”(47%)、“校外頂崗實習”(43%);其他類專業畢業生認為實習實踐環節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專業技能相關實訓”(77%)。
(四)高職院校畢業生對教學的整體改進需求與期望值有提升空間
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調查發現,該高職院校2018屆畢業生認為母校的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59%)。畢業生認為實習和實踐環節是本校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則對實習和實踐環節需加強的地方做出評價。
(五)注重學生專業素質的提升,忽視全面素質特別是“工匠精神”的培養
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忽視教育的“價值理性”,人文素質教育不足,導致人才素質結構存在較大缺陷。創新創業教育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創新創業實踐類活動不足”(40%),其次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缺乏”(34%)。
二、高職院校如何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戰略
適應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和“十強”產業發展需要,立足濰坊、輻射周邊、面向全省,以品牌專業群建設為引領,以優化專業總體布局、強化專業特色培育和內涵建設為重點。按照做“大”文化創意類專業,做“強”先進制造類專業,做“優”現代服務類專業,做“精”現代農林類專業的建設思路,推進專業集群建設。專業整體建設水平有較大提升和突破,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了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作用。
(一)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專業總體布局
專業調研常態化。各專業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專業調研。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麥可思數據公司,對每屆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質量進行調研,每年形成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通過調研分析,掌握了區域產業行業發展對專業結構、人才培養層次與規格的需求。優化專業結構。聚焦區域產業規劃、行業提升、企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新增設海洋化工技術、體育運營與管理、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等3個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的高職專業,撤銷(停招)部分高職專業,將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調整為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開展專業診改。建設了專業發展狀態數據中心,從13個診斷要素、81個觀測點實時采集專業運行狀態數據,各專業對照國家級、省級、院級一般專業目標自主定標達標、自我診斷、及時改進,完成校內專業自我診斷,為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提供可靠依據。
(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基于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積極推進具有學分制特色的“平臺+模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重視通識課程平臺建設,引進100門左右素質類教育優質網絡課程。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人文素質、悅讀等通識類課程,加強了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突出專業群課程平臺建設,整合專業群基礎課程,模塊化重組專業核心課程,學生根據未來崗位規劃自主選擇專業課程模塊,實現個性化培養。加強素質拓展平臺建設,根據企業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開設了創新創業等素質拓展課程,提高了學生崗位遷移能力、創意創新創業能力。
(三)優化了實踐教學體系
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訓基地功能,將職業能力提升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大實踐教學比重,課時分配上達到總學時50%-55%。按照崗位特點與技能訓練規律,建立“企業崗位認知體驗-課程單項技能訓練-課程綜合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實訓-頂崗實習”能力遞進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科學設計實習實訓項目與內容,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訓項目,對應校內、校外實踐五個環節。開發實踐教學模塊,編寫項目實習任務書或作為專題編入專業課程校本教材。加強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管理,進一步規范了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所有實踐教學環節。
(四)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堅持立德樹人、以生為本,將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與課程學習、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相融合,以個性化素質拓展為特色,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全面提升。以學生社團為載體,積極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六有大學生”“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等主題教育活動,增加大學生社團經歷,在社團活動中提升人文素養;開展31期人文素養大講堂系列活動,參與學生9000余人,在學習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積極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網絡新媒體教育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人文素質。兩年來,獲全國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成果獎3項,2名同學榮獲優秀通訊員榮譽稱號。許英杰榮獲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提名獎。獲批全國學校共青團新媒體運營中心專業工作室。榮獲2017年度濰坊市青年志愿服務先進集體、2017年度濰坊市“紅旗團委”、山東省五四紅旗團支部(總支)等榮譽稱號。
(五)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積極推進深化以“產教結合、學崗融通”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推進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融通,技能考核與崗位證書融通,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過程融通。各專業群形成了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裝飾藝術設計等文創類專業群對接龍頭企業,建立校內工作室、校外工作站,創新實施“一室一站”雙課堂人才培養模式;自動化類專業群推進集團化辦學,校企共同實施“產教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信息技術類專業群與企業共建專業,創新實施“以崗定教、雙線并行、階段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化工類專業群、物流類專業群以現代學徒制為切入點,創新實施“學崗融通、分段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農林類專業群充分發揮國家省級教學團隊優勢,依托研發中心(所)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創新實施教學、生產、科研、服務“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黃云碧.高職院校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19(12):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