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中
摘 要 互聯網的發展讓信息技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大數據時代逐漸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大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定挑戰,財會企業是現代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會面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種種挑戰。本文對大數據影響下的財會發展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策略。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 財會發展 影響分析 措施
一、分析大數據對財會發展的影響
(一)能夠對財會企業經營成本進行控制
以前對成本會計數據進行核算時,需要通過手工對大量信息進行處理,這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財務人員未能對成本預測及成本控制充分重視。目前,在大數據基礎上,財務工作人員能夠對信息庫中的數據進行采集,并將對應的模型進行創建,將項目經營及企業資金進行有效匹配,為管理人員提供直觀的參照對象。除此之外,利用大數據還能夠提升成本核算精確度,從設定好的計算機程序對信息進行處理,這比手工處理效率高得多,能夠讓財務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對成本進行管理;將企業成本及費用進行合理控制及預算,保證企業發展規劃滿足合理標準。
(二)能夠變更財會崗位基本架構
之前的財務管理工作緊緊存在于財務會計范圍之內,大數據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工作包含銷售、研發及人力等多個方面,能夠保證財務管理的綜合性,讓財務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內容變為數據及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財務管理理念及模式發生一定的變化之后,傳統的財務會計工作崗位將會被革新,財務會計崗位將會出現新的架構,將傳統類型的財務崗位進行有效合并或是取締,或者是進行新崗位的設定。財務會計人員在財務崗位架構發生變化之后,將會發生業務績效的變更,在財務管理被綜合應用的基礎上,財務工作測評也會逐漸朝著綜合方向發展,企業將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財會工作。
(三)財務會計職能由核算職能變為管理職能
核算職能及監督職能是財務工作的重要職能。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財務工作的重點及核心是對會計信息的有效記錄,而管理工作則非常缺失。但是隨著目前信息技術的有效發展及進步,會計核算已經能夠將繁雜的核算工作變得更加精簡。大數據時代,企業能夠將生產活動及經營活動中的各類財務數據及非財務數據進行儲存及記錄,長時間積累則會形成數據庫,財務工作人員以往的核算職能將會轉變為管理職能,變成財務管理人員。與此同時,財務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大數據中的信息內容進行科學管理,為企業生產及經營提供一定的數據基礎。大數據技術在被有效利用下,能夠降低財務工作人員工作量,這是財務工作人員由傳統核算模式轉為管理模式的重要方式。在掌握傳統會計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問題進行處理,可以從宏觀視角出發,面對問題帶來的挑戰,這才能夠適應大數據時代基本發展需求。
二、分析大數據背景下的財會企業應對措施
(一)對大數據資產進行有效利用
傳統會計機構只需要對財產進行管理及登記,但大數據背景下,大數據也成為企業的一項資產。企業需要對大數據資產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建立大數據資產概念,充分重視大數據資產對財會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將大數據資產進行充分利用,有效發揮其作用。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很多保險及電信企業已經在企業內部發展中建設了大數據資產,利用大數據資產對用戶各類信息進行采集,并對用戶實際使用效果及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有效把握。比如,商業保險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對用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階段可能患上疾病的概率進行預測,然后對投保條件進行一定限制,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企業還能夠利用大數據對用戶日常行為或習慣進行預測,充分了解自身在市場發展中的地位;將企業市場定位進行充分掌握,并將企業未來發展進行全面有效的判斷,在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讓企業能夠朝著健康、高效的方向發展。再比如電信行業,其利用大數據對用戶各項信息進行分析,對用戶話費及寬帶使用習慣進行全面了解,制訂適合用戶的方案。所以,企業必須建立大數據概念,對網絡信息進行有效管理,為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奠定有力基礎。
(二)加大財務信息的安全防護力度
在傳統財務模式管理過程中,財務信息本身具備較高的保密性,這些財務信息一般都是多人管理。但是在目前的信息化發展下,企業需要充分重視信息安全,充分保障財務信息安全。企業還需要預防黑客及病毒的入侵,將財務信息安全性進行全面確保。企業可以對云計算平臺進行充分利用,但不能將企業發展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全部儲存;在云計算平臺上對財務數據進行的儲存,還能夠阻隔非法訪問行為,保證信息安全性及保密性。
三、結語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會給財會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及發展機遇,財會工作人員需要從傳統的行業中跳出來,用積極的學習態度看待大數據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提升財會人員的綜合能力。企業還需要不斷創新,避免在大數據時代發展過程中被淘汰。
(作者單位為河北省司法廳)
參考文獻
[1] 焦育超.大數據時代對財會發展的影響分析[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9):28-29.
[2] 羅葉.大數據時代對財會業務發展的影響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8):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