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勤 回璇
摘 要:文章探討了設計學教育的現狀及其與目前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 闡述了設計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所特有的豐富性、包容性的學科特色,通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法,改變設計理論知識相對枯燥、單調的缺點,化深奧為淺顯,化繁為簡,從而挖掘提高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設計學;案例教學法;社會需求
新世紀的中國是教育發展的新機遇,但設計學教育同時也面臨機遇和挑戰, 當前時代的發展對設計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設計就是為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需求設想、籌謀、計劃、預算,遍布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高校設計學教學現狀
高校設計學以學科知識為重點,其中部分高校在學科的統籌過程中,為了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往往容易迷失在“大而全”的學科建設假象中,所開設教學內容對于人才培養缺乏特色且定位較為模糊。另外,現階段由于授課主體教師的差異,一些課程內容存在知識脫節現象,以案例教學法為例,教師在課上分享設計案例和講述理論基礎時很容易忽略設計的社會性本質,使學生成為眼高手低的閉塞人才。基于上述教育現狀,高校設計學學科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進行合理規劃的核心發展要素是將社會需求與學生自身的角色定位進行連接,要讓設計學教育人才的素質與數量滿足市場發展趨勢和新要求。
二、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案例教學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設計學發展規律建立一個良好有序的教育環境,這就要求高校在明確具體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向后能夠以更加開放的思路進行合作和拓展。
(一)項目先導,明確定位
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設計學的教育課程要以理論教學為主,明確學科定位,增加實踐項目,培養設計學研究生的理論學習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教師應吸收當前時代需要的實踐設計理念,達到設計學教育與社會需求深度融合。例如在理論的教學中引入設計公司的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項目中滲透理解理論的現實意義,培養設計學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意思考意識,全面面對市場需求,深入市場調查,指引研究生將純粹的設計思想轉化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價值產品。明確設計學課程的方向和目的,使研究生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二)協調推進,知識共享
新時代科技的發展,傳統媒介和傳統的閱讀習慣、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科技媒介在設計學課程中的介入,可以建立“互聯網設計學線上課程”。網絡課程可以打破傳統課程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開展一系列直播和視頻課程,讓學生可以更加自由、方便的自主學習。同時,搭建同學之間的線上溝通橋梁,建立資源、經驗、感受課程分享群,增進同學間的交流、合作和學習,達到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最優化。并且,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了解市場和社會的變化形勢以及發展前景,現代科技的充分運用模式使設計學課程建立了更適應深度學習的學習環境和充分了解社會需求的交流平臺,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結合將成為設計學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三、高校設計學教學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思路
(一)理念提升
設計學基礎理論部分過于枯燥乏味,如一些基本設計知識是單純的設計理論,這些理論只是一些表面的符號,并沒有使學生真正深入設計學專業的根基。學生對這些設計學的知識依舊感到非常茫然,這些理論只是腦海中的過濾,并不能形成較為系統嚴謹的知識體系。通過案例教學法改變目前高校中單純傳授理論的現狀,轉化教師的教學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前提,實踐和理論共同進行,遵循現代社會的發展與設計學課程本質的要求,設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中心的課程標準,增設學生學習的實踐科目,使學生的思維視野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當然,我們也必須避免盲目崇拜新技術,不能出現輕視設計基礎調查和理論知識學習的錯誤,要清醒認識到設計理論知識和社會中人們的需求必須充分結合。所以教師在設計學教學中必須充分遵守社會需求的指導,在設計學的教育中使學生形成必要的研究能力和前沿的問題意識。
(二)形式轉化
傳統的設計學授課中,研究生通常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雖然一些自主性較強的學生會在課前進行課程預習,在課后進行課后鞏固,并在課上與老師進行很好的配合。但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這就需要老師進行一系列課程的形式轉化。在設計學的案例教學中,研究生需要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研究生要針對課前老師發下的資料和項目提前做好市場調查等一系列課前準備。課程進行中,研究生要在課堂上指出疑問處和不能解決的問題,并與老師共同解決,從項目的解決和思維的鍛煉中得到提升。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地展現自己的思考和結論,并與他人交流心得。在案例教學法的課堂中,學生從學習的被動者變為主動者,學到的不再是書本上條條框框的簡單理論,而是能經歷實踐考驗地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的解決過程中得到鍛煉,增加真才實干。
1.知識傳輸形式轉變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法解決了學生參與案例教學各個環節的積極性問題。師生協同討論,實現教學相長,改變傳統課堂中老師單一授教的局面,做到知識傳輸的形式改變,達到“知”與“會”的結合。引導學生在知識掌握上達到最優化,積極主動地發現課程學習中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并與之進行交流和探討。教師除了在課堂中傳授知識,進行教學,還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教學和知識資源的分享。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干擾,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都可以輕松便利地進行學習,發展學生學習的更多可能性,提高設計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平臺對學生線上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記錄和控制,及時發現問題,并運用設計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顛覆傳統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整個學習和參與中更加積極和愉快,達到“知”與“會”結合的最佳效果。
2.效果評價轉變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法的效果評價,建立一個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方法,解決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在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案例教學中做到“學”在“教”之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掌控,重點突出“學”,具有“學”重于“教”的教學思想。優化考核評價方式,研究生統一考試中的評價標準也要有所改變,要進行全面多樣的考核評價,從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考核中加入學生平時的課堂參與度、主動性與配合情況,將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以此激發研究生學習的熱情和思維的創造能力。構建科學、完善、高效的效果評價體系,并通過案例教學法對設計學研究生的軟件技能、創意能力和藝術的表現能力進行開發,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激發他們開發創新潛能。
(三)模式融合
設計學教育注重創新、跨界,并與社會實際生活關系密切,是一個實踐性強,與普通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興學科。設計學的教育研究應注重與實踐的融合,形成意識的轉變,既凸顯設計學的共性,也展現它的個性。
1.鼓勵模式的融合
組織并鼓動學生積極參加比賽,通過比賽來鍛煉動手和創新能力。例如“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和發現力等。積極開展“賽中教學”的模式,顛覆以往設計學古板的教學模式把比賽帶入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造潛力。深入研究“賽中教學”課題的訓練,學生在獲得科研成果的同時還得到了自身的升華和提升,學生得到了心理上的鼓勵,讓其在比賽與知識的有機結合中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特征的創意表現方式。
2.共贏模式的融合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法需要樹立符合設計學實踐的教學理念,同時要充分結合學校的校情,理性看待學生的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實踐課程中學到真正的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娛樂體驗。讓學生與設計公司的專業設計員共同參與真實的商業項目設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設計中的壓力和難點,充分結合設計理論來解決問題。這樣既為設計公司提供設計的力量,也幫助學生充分利用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讓理論不只是理論。做到設計學案例教學法實踐與理論二者有機融合,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統一。
四、結語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途徑從根本上解決了設計學與市場需求的矛盾。要從教研上入手,明確設計學的學科方向,將社會需求融入設計學課程中,在網絡知識共享的同時達到模式的融合、形式的轉化以及理念提升。既豐富了課程的授課內容,同時也提高了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法不僅是設計學教育中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更為設計藝術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作者簡介:
趙勤,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回璇,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設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