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需要更多高素質、高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高中美術是一門人文藝術課程,它在提高學生藝術審美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美術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讓他們以后進入社會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美術教育是重要的,同學們在美術作品的學習和鑒賞中可以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美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情感和能力,文章就新時期高中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育;審美能力
在高中教育中,美術和音樂等人文藝術性課程都是能夠提高學生藝術鑒賞水平,豐富其精神世界的重要課程。但存在的問題是,大多數高中學校一味重視考試學科,而忽視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沒有對美術教育的價值充分重視,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不到進一步提高。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新時期的教育改革面向素質教育,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術教師要根據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科學合理有趣的美術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高中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培養的意義
審美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人們能夠認識到美,并且能夠對美做出評價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也是一種對藝術鑒賞的能力。很多人認為它是一種個人本身具有的主觀感受,這其實是錯誤的。在審美能力中,美是客觀存在的,而人通過感受和判斷將這種美以主觀的方式表達出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表達是對美的再一次想象和創作。在這個層面,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理性還可以看到感性。
人們常常說,藝術鑒賞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美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在學校開設一些美術鑒賞課程,并讓老師對他們進行美術鑒賞教學,主要就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在這樣的美術鑒賞課程上,老師們對學生們進行美術鑒賞基礎知識的教授,可以提高學生們對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在美術鑒賞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所以說美術鑒賞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學生們在平常可能也會收藏一些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但是在美術鑒賞課堂上,老師會分享一些經典的美術作品。學生們在看慣了那些生產線上的美術作品后,突然看到這些高品質的美術作品,一開始可能不能迅速進入狀態,但是在那種情感的交流中,學生也就很快能夠沉浸在美術欣賞中。這樣優秀的美術作品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讓他們可以在視覺上得到很大的滿足,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情感也會不斷得到升華,他們的美術審美能力也會在這個期間不斷提高。
從目前來看,社會的各個行業都需要綜合發展,能力比較全面的人才。在就業面試中,考核官們也會對求職者的美術鑒賞能力進行考察,比如有些建筑行業的招聘,可能就需要應聘者有一定的美術鑒賞能力,應聘者美術鑒賞能力比較高,也就反映出他的審美水平是比較高的,考核官對他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會有一定的把握。高中生在接受美術教育時會不斷地健全自己的人格,豐富自己的情感,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三觀,這也是學校的一個重要教育目標,所以說在高中教育一定要重視美術教育和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老師們對美術鑒賞活動進行一些科學合理的設計,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參與,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美術水平和文化能力,不斷使自己的品質向更高水準邁進。美術,美的藝術,對人的行為會有著一定的影響,如果一個人處在積極的美術環境中,那么他的心態也會受到影響,看待事物會比較樂觀,做事會更加積極主動,他的情操也會向更高水平邁進。現在的社會是比較浮躁的,社會上經常會涌現出一些比較低水平的美術作品,這些美術作品看了以后不會對人有任何幫助,可能還會不斷地降低人的審美水平,讓人的心靈會更加浮躁,而如果鑒賞一些比較優秀的美術作品,那么對人的積極作用就會非常的大。人的品質其實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美術鑒賞教學就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質,不斷地接受道德品質的教育,讓學生不斷進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
二、高中生審美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對美術學習興趣不高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高中生缺乏美術學習的興趣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高中生由于其他考試學科作業比較多,在美術課上會做其他學科的作業,無視美術教師的教學;另一方面有時候美術課會被等其他課程所占用,學生們接觸美術學習的時間短,頻率低,學生漸漸地就會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學生美術基礎參差不齊
在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美術學習,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天賦比較好,或者對美術有興趣,在美術學習上投入的時間比較多,因此美術基礎比較好。對于美術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來說,教學內容很難理解,即使學習態度認真,其作業完成情況也會不佳。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學生會因此對美術學習產生厭惡和抵抗情緒,這是非常不利于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即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
(三)教學內容抽象難懂
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經常要做的就是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學習。而對于其中一些美術風格,高中生會感覺難以理解,例如,抽象美術。抽象美術作為美術的三種藝術類型之一,它更能鮮明地反映出畫家的內心感受,比如強烈的畫面感,撲出畫面的動感,蘊含的音樂性等。有時候學生很難看懂抽象藝術作品,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知識信息量比較少,很多東西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抽象藝術中的內涵價值表達藏得很深,概念易令人混淆,所以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比較困難。
(四)教學方法單一
許多教師一味地追求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比如“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積極地去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沒有改進傳統教學中的一些比較落后的部分,所以教學模式得不到創新,也就顯得非常單一。使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從長期來看,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從教學效果來看,它也不利于美術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這樣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只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藝術性,這不利于人才的誕生和發展的。
三、新時期高中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
(一)以學生為本,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
老師在上課時不能把自己作為課堂上的主角,學生才應該要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師生之間要進行有效的互動,老師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以此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與學生多互動,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需要注意的是,老師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點評和建議。要給學生創造一種良好、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比較自在開心地參與到互動中,真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美術欣賞中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其實是比較強的,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應該將自身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充分發揮他們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欣賞過程中,老師應該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來聽聽他們對一些美術作品的看法,在這種交流互動中幫助他們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審美水平。
(二)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美術基礎,內容要由淺入深,給學生一個緩沖的過程。
以抽象美術這個專題為例,抽象美術對于學生可能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內容,而老師作為課堂上的引導者,不能呆板地給他們講述一些特別專業的術語,應該采用比較基礎的教學方法。另外抽象美術也是一種比較純粹的藝術,所以在講述時,老師要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學。故事是一種讓人非常容易就能夠理解內容的方式,所以老師在教授時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教學方法。通過故事來講一些抽象美術的特點、內容、構成,讓同學們更能理解抽象藝術作品產生的背景,了解其與其他藝術作品之間的不同,比如為學生們講述抽象藝術大師康定斯基的故事。
(三)增加實踐機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如果美術作品僅僅是以欣賞為主,有時候學生們就會感到比較枯燥,所以老師也可以主動將課堂交給學生,并且提供一些實踐機會,比如讓他們動手來畫一些抽象畫,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學生通過設計抽象畫,能更好地明白抽象畫的特點和構成,進而幫助自己能夠更好地欣賞抽象畫。此外,畫畫也是一種解壓的方式,在學業繁重的高中生活中,老師提供一些在課堂上畫畫的機會,也是適當地減輕學生們的學習壓力。
(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方式
老師為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將兩幅畫作進行比較,讓學生們進行比較分析,或者是運用打散組合法,幫助學生進一步地拓寬思維空間,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四、結語
雖然對于大多數非藝術方向的學生而言,美術并不是高考內容,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也將更加重視綜合型人才。而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拓展他們的創新思維,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教師和學生都要充分認識到美術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彭秀瑛.高中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62.
[2]閆飛.新時期高中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培養的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8(20):122.
[3]劉光照.高中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8(12):176.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