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本文試著通過對現有的統計制度和統計指標進行梳理,探索研究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并對鄉村振興統計工作提出意見及建議。
關鍵詞 統計監測 鄉村振興戰略 工作研究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概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結合發展戰略并列為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最新提法,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的最新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發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鄉村和城市之間不平衡,發展的不充分更多表現為鄉村發展的不充分。為此,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后,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二、目前國家統計制度中有關鄉村振戰略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在現行國家統計制度中,與鄉村振興相關的統計報表制度主要是農業農村統計報表制度,有8種。一是農林牧漁業統計報表制度,全面報表,實行年報和定報;二是農林牧漁產值統計報表制度,全面報表,實行年報和定報;三是縣域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統計報表制度,全面報表,實行年報;四是農業調查統計報表制度,抽樣調查,實行年報和定報;五是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方案,抽樣調查,實行年報和定報;六是主要農產品中間消耗和農產品價格綜合統計報表制度,抽樣調查,實行年報和定報;七是農民工監測調查方案,抽樣調查,實行年報和定報;八是主要畜禽監測調查統計報表制度,實行年報和定報。
三、科學選擇鄉村振興戰略統計監測指標
現行統計報表對標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內涵,大部分指標側重于產業方面,反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的核心指標部分欠缺。新時期評價鄉村振興的統計監測指標,需全面準確地反映鄉村振興戰略的特征和豐富內涵,科學監測評價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質量。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設計了5個方面的統計監測指標作為評價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框架,力求較全面、科學、準確地覆蓋和描述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和特征。
(一)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反映這方面的統計指標為:農產品供給能力和質量,包括農產品供給總量和供給質量等方面;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包括農產品加工、銷售、出口及產業化發展等方面;農業生產安全水平,包括土壤、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農業創新能力和水平,包括農業生產物質裝備、農業創新驅動投入、良種化建設等方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包括新型經營主體、新型經營模式等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方面;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包括政策建立和落實、職業技能教育、專業人才隊伍等方面。
(二)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反映這方面的統計指標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包括生態環境制度建立和完善情況、國土綠化行動落實情況、農村生態系統保護建設情況等方面;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包括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情況、特色小鎮建設情況、農村環境整治情況等方面;農村基礎設施保障,包括進村道路、村內道路硬化、農村道路亮化建設,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建設,農村自來水普及,公共交通、光纖(通寬帶)、4G覆蓋等方面。
(三)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就是要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推動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反映這方面的統計指標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情況,包括宣傳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道德素養教育培訓等方面;鄉村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建設情況,包括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源、遺產的保護建設,創意、民族、民俗等文化產品保護和建設等方面;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情況,包括文藝工作者、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藝演出進農村、農民文體活動團隊等建設和活動情況,村(社區)文化院壩、村文化站(圖書室)、鄉(鎮)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方面。
(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弘揚社會正氣、懲治違法行為,使農村更加和諧安定有序。反映這方面的統計指標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包括農村基層黨組織隊伍、發揮作用、黨員培養、黨員培訓、黨員引領致富和幫扶等方面;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包括農村居民選舉參與、“四議四公開一監督”制度建立及村民參與、村民理事會或監事會建立等方面;農村法治、德治建設,包括村規民約創建、居民公約創建、鄉村誠信文化建設、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等方面。
(五)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生活便利,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實踐中,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必須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現農業農村優先原則;必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反映這方面的統計指標為: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包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精準貧困人口及脫貧人口等方面;農村居民住房格局,包括農村居民房屋擁有、人均住房面積、住宅房屋結構、生產用房情況等方面;農村社會化保障建設情況,應對農村教育均衡化、農村基本醫療衛生保障、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等方面進行監測。
四、相關意見建議
統計監測指標體系要能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農業農村農民實際,特別是要通過監測反映出相關指標的不足,查找短板,為鄉村振興戰略精準實施提供依據。在統計體系運行過程中,盡量充分利用現行的統計制度,注重運用相關部門現有的數據,夯實基層基礎,提高數據質量。
(一)重新整理現有的農業農村統計制度
現行國家統計系統涉及鄉村振興方面的調查報表制度由統計局系統、調查隊系統分別報送,還有很多地方和部門的統計制度,有指標重復統計的現象。建議重新整理,去除冗雜,減輕基層工作量,同時注重調查方法,制定全面調查的制度,建議取消重點調查和抽樣調查,或者以重點調查和抽樣調查推算全面數據。
(二)完善相關核心指標和調查頻率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反映的內容,增加一些必需的調查制度和核心指標。比如,實施現代農業產業統計制度,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增加值核算。同時提高對一些核心指標的調查頻率,比如《縣域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統計報表制度》村表中的基礎設施入戶率、村集體收入等指標,現行統計監測頻率不能滿足年度測算的要求。
(三)部門聯動推進鄉村振興統計工作
充分發揮組織、政法、農辦、農業、林業、漁業、民政、住建、自然資源等主管部門的作用,合力攻堅,利用好部門現有數據,共同制定鄉村振興統計指標體系,開展鄉村振興統計監測工作。
(四)加強基層基礎統計規范化建設
加強鄉鎮、村級鄉村振興統計機構、人員建設,強化人員培訓和工作保障,促進鄉村振興統計工作規范化。有條件的鄉鎮、村可以引進中介化機構參與調查,促進鄉村振興統計工作公開、公平、透明,確保相關數據客觀真實準確。
(作者單位為泰安市統計局)
[作者簡介:孟祥琛(1984—),女,山東泰安人,本科,科員,從事統計分析研究和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N].人民日報,2017-12-11.
[3] 國家統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國統字〔2008〕77號)[Z].
[4] 郭翔宇,余志剛,李丹.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評價標準、指標體系與方法[J].農業經濟問題,2008(3).
[5] 馬曉河.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與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