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媒體作為傳播大眾文化的重要平臺,客觀來講,選擇文字、詩詞、成語、謎語等作為節目題材是有難度和挑戰的。困境中的電視人還是將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符合廣大電視觀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結合起來,讓漢語言類文化節目獲得新的春天。
關鍵詞:漢語言;電視;節目
一、節目定位的鮮明和精準
節目定位是指節目制作人員對于節目的思想內容、目標受眾、節目樣式、制作風格等劃定,對節目設置的目的和宗旨所作的事先規劃。節目播出之前制作人員要進行全面的定位,突出團隊和節目整體的風格從而確定節目的目標受眾,考慮受眾的興趣和需求,使之與節目整體風格相吻合。節目定位的重要程度絕對不亞于節目流程設計,滿足不同年齡段的男女老少的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不同的時段和不同的頻道播出效果也不盡相同,若節目定位存在問題,想獲得精準的受眾是不可能的。漢語言類電視文化節目首先的受眾定位是青少年和文化水平較高的受眾群,從這類節目的觀眾結構中明顯可以看出,節目在高學歷人群、城市觀眾以及高收入與高消費人群中有較高的影響力。例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較為發達的城市觀眾比例高于其他二線、三線城市。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時,共有2.9億累計人次觀看,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時,收視人次增長到3.8億,全國總計觀看人數超過6.7億人。據央視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后同時段的收視率是以往的四倍,微博話題不止一次登頂熱門排行版,點擊量突破了18萬,在強大的收視率背后,是強有力的社會影響。
《中國成語大會》是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國家級大型文化賽事,從開播到結束的13期節目中,始終堅持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精耕細作,并且堅持走自主研發的原創節目之路,成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后的又一檔語言文字電視文化節目,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備受關注和好評,再次掀起中國傳統文化熱潮。節目結束后從電視傳播和互聯網傳播兩個層面做出數據分析,數據顯示,在節目播出過程中,節目整體對于觀眾的粘稠性比較強,沒有特別明顯的觀眾流失情況出現。通過互聯網數據分析,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對網民的吸引力明顯,節目選手的年齡集中在20歲到30歲,而對于這個年齡段受眾的吸引也會增加,進而激發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和興趣。中國網絡電視臺聯動中心總監陳劍英在《中國成語大會》研討會紀要中提出:“該節目設計了臺網融合的‘雙屏互動方式,目的在于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進行創新,這種傳播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節目中,單期最高互動量達到了127.68萬人次,進一步引發了社會上的成語熱。”內容的創新、形式的創新必然引發了收視的高潮。節目組將定位集中于年輕群體,也就更有利于思想思維的傳遞,展現成語的魅力。正如主持人張騰岳曾經在節目中總結成語的魅力:“濃縮的才是精華,簡約的才有魅力,均衡的才有美感,順口的才是傳統,傳承的才能永恒,永恒的才是經典”
二、文化符號的引入和傳承
文化符號是指某種特殊內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標示,具有強烈的抽象性,內涵豐富。文化符號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或者獨特文化的抽象體現,是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形式。比如對于美國來說,我們熟知的像華爾街、麥當勞、NBA都是其重要的文化符號。而對于中國來說,像漢字、詩詞、京劇、長城都是我們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文化符號凸顯事物的特點,同時也是大眾認知的標準,凝練著深刻的文化元素。漢語言類電視文化節目在創作的過程中,注入中國文化元素的理念。無論從節目的內容創新還是外在包裝,都是突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將中國特有的漢語言符號時刻傳遞與傳承,目的就在于喚起廣大電視觀眾對于傳統文化的普遍認知。
漢語漢字是我們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存在,每天的書寫和交流己經讓我們淡忘了它的重要意義,從小學到高考的語文試卷中可能會出現字音、字形題目,之后我們對它的關注程度不斷降低,原因就在于“太熟悉”。漢語言類電視文化節目正是利用大眾的“習以為常”來實現陌生化的效應。德國戲劇家貝爾托·布萊希特說過這樣一句話:“陌生化的反映是這樣一種反映,對象是眾所周知的,但同時又把它表現為陌生的。”比如熱播的《中國成語大會》就是將日常娛樂活動中的“猜詞游戲”和中國特有的文化瑰寶“成語”以“熟悉的陌生化”形式展現出來,加入競猜的成分,使節目整體節奏加快并且出現新奇的電視節目體驗。并且節目繼續秉承《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公益、文化、原創”媒體擔當,在傳播中國聲音,提升漢語言能力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節目在內容上選擇成語作為主要表述對象,這是中國地地道道的文化,從成語中提煉的核心價值觀、精神思想等都是全社會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在現代社會,需要一些精簡且優美的語言文字來反應一定的現象和深刻的哲理,因為這是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濃縮。如氣宇軒昂的精神、蕩氣回腸的感覺、碧血丹心的情懷、他鄉遇故知的喜悅等等,這些都是文化的積淀,通過合理的挖掘,以及媒體的傳播,讓文化跨越時空的阻隔,繼續發揚光大。其次,在節目內容的細節處理上也都在凸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目參賽成員為國風隊、爾雅隊、春秋隊。
最早的釋義字典就叫《爾雅》,爾者、近也,雅者、正也,從隊伍名稱上能看出導演組對于傳統文化的把握與獨具匠心。節目在宣傳片上以烹飪、采茶作為基礎畫面,寓意成語也具有精挑細選、千錘百煉的特質,每個細節都透露出濃厚的文化香氣。“誰曾經依依不舍她臉龐,一見鐘情破天荒,人面桃花溫玉軟香,如冰雪聰明過目不忘……”劉牧作詞演唱的《相思成語》作為節目的主題曲,從字里行間的歌詞中可以傳達出成語的基本特征:形式上最均衡,音韻上最朗朗上口。
透過節目組的小細節、小元素的設定,都可以看出這是一檔專注于表現文化與情懷的節目。而這些小細節、小元素恰恰是制作團隊利用“陌生化”的理論加入到具體的段落設計當中。拿宣傳片和主題曲來講,這是一般電視節目都具備的“情節”,而漢語言類電視文化節目將其進行加工和包裝,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因為這些“陌生化”的情節而變得興奮和驚奇,從而重新加深了對于節目的解說對于成語文化的感情融合。在每期九十分鐘的視角里,沒有才藝展示、沒有個人情感故事、沒有場外花絮,就連選手的介紹都交予字幕,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于文化的傳涕與灌輸中。
作者簡介:
馮星宇,男,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