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燊
摘 要:誠學是儒學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深刻又豐富的思想內涵,長期以來,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社會問題陸續涌現,其中,高校大學生學術不端等失誠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對儒家誠學思想內涵的剖析及其歷史脈絡的梳理,將誠學思想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引領中,對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知識豐富和本領過硬的優秀青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誠學;大學生;思想引領
一、 誠學之起源
(一) 誠的起源
根據史料記載,“誠”字的出現最早是在《尚書·太甲》中:“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此時的“誠”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是表達對神明的信仰和崇拜理念的概念,用于祭祀,意味虐敬,做到對神明的忠信,言出必行。誠代表了當時人們對祖先和神秘未知現象的恭敬。
而作為社會道德觀念的“誠”則要從《周易》開始講起,《周易》提到:“中孚,信也”“孚”就是誠。又提到:“有孚惠我行”“有孚慧我德”。這里就將誠從對神明的一種虔誠和信奉向對人的道德約束上靠近。儒家誠學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繼承和發展,通過歷代大家的不斷擴充,將誠提升到哲學高度。
(二) 儒家誠學的基本含義
1. 真誠:天道人道之本
《離婁上》說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誠,是自然的規律,就自然社會而言,誠是真實無妄的。對于人來說,物性人性得于天道,追求誠也是做人的規律。在儒家誠學中,“誠。人之道也”,一方面強調主體的高度自覺性即“反身為誠”。另一方面,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為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指出誠的前提是知善求善。誠,作為天道與人道之根本,是社會必須遵守的規律。
2. 誠實:個人德行之學
儒家的“誠”是誠實無欺,純真無偽。《觀物外篇》說:“為學養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其誠,則無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當以直求之。”這里講的是個人修身的個人得失不應過分計較,理應做到不做作,不偽裝,以求真求實為根本。《大學》明確“三綱領八條目”,誠意為樞要,格物致知為誠意,誠意自然心正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誠的最高境界,即“慎獨”,不自欺,獨處時不做逾矩的事情,仍然能夠保持初心,忠于初心,真正做到擺脫外在事物的束縛,達到修身最高境界。
3. 精誠:交往踐行之道
專注篤行、堅毅不拔、持之以恒、百折不撓是為精誠。無論是格物致知,還是成仁行義,都應堅持精誠。“精誠”這一內涵,在《中庸》中出現,它提到“擇善而固執”。擇善即追求至真至善的品格,“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可達到擇善;固執是誠的功夫,即堅持不懈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人道之誠。
二、 儒家誠學思想之歷史流變
(一)先秦時期儒家誠學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崩潰,西周思想文化掃蕩在地,誠的思想也被擱置一旁。在百家爭鳴這場思想交鋒中,孔子主張恢復周禮,提倡忠信、剛毅、正直等君子品格,雖沒有沒有明確提出“誠”的概念,但將“誠”所包含的內在涵義加以提倡,賦予誠以道德意義。
孟子正式提出“誠”的概念,并將“誠”擴大到天道。“誠者,天之道也”強調自然世界真實的存在與變化,從而肯定“誠者,人之道也。”荀子論“誠”則在孔孟基礎之上做出總結,“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賦予了“誠”現實主義色彩,從理論道德意義開始轉向誠的實用價值,將誠視為天人之學的根本,注重誠的踐行。
《中庸》是儒家誠學具有形而上意蘊的重要標志論著。其中提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么始終,不誠無物。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成物也。”指出誠是天地萬物的本質,貫穿天地萬物始終。又提到“誠者,非自誠已而已矣,所以成物也。成以仁也,成物知也。”這是由人道復歸天道的過程,即盡己之性,盡人之性,最終能達到盡物之性的境界。《中庸》對誠的內涵、誠的目標以及誠的功夫等都做了系統闡述,大大提高了儒家誠學的境界。
(二) 漢朝時期對儒家誠學的改造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使儒家誠學思想從實踐上成為真正為統治者服務的政治工具。他提出,“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仁與貪兩種狀態共存于每個人人身上,這是真實的存在的。同時,董仲舒采用混亂的五行陰陽學說進一步提出仁為陽,陰為貪的觀念。強調陽主而陰從,統治者統治者就要設法將“仁貪之氣”統一起來,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一方面施行仁政來符合天之陽,另一方面施行刑罰去符合天之陰,但要注意重前者輕后者,二者的結合與實施,從而達到理想中禮樂制度化。
(三) 魏晉隋唐時期儒釋道的融合與誠學思想的碰撞
繼兩漢之后動蕩的魏晉南北朝,玄學、佛學興盛,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遭到削弱,儒釋道在矛盾沖突中爭論與融合。道家思想,提倡“自然無為”,注重個人的超脫自由。認為通過“誠”做到充分認識自己的言行與天地變化,進而使人生達到圓滿境界。佛教宣揚一種“出世”的人生追求。李翱借用佛學心性論中佛性與人性緊密結合的思維模式提出“本無有思,動靜皆離,寂然不動者”這些都是誠,是人性本來的狀態。誠不僅是天之本,還存在于人的心中,肯定了人的能動性。
(四) 宋元明清時期儒家孝道思想的發展
在這個歷史階段,佛教哲學已經衰敗,儒家哲學成為主流。除了元朝統治者由于其游牧民族特性而對儒學鮮有發展外,宋明清三朝都十分看重對儒家誠學的傳播與教育。周敦頤以誠論性。“誠者,圣人之本”通過誠,周敦頤構建起人性與天道統一的道德本體,初步建立了誠的形而上體系。張載,天地合一于誠。《誠明》中提到:“天之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指出,誠是天地的合用,是人道與天道的統一。
三、 儒家誠學思想對大學生思想引領作用
(一)以誠學思想樹立遠大理想
儒家誠學認為,“誠者,天之道也”。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發展都以誠為依據,失去了誠,則萬物就沒有了依托。誠不僅是“天之道”,同時還是“人之道”。儒家誠學把“人之道”與“天之道”兩者用誠進行溝通和聯系,使人“至誠盡性”,洞悉萬物之理。從這一意義上出發,人們理應不斷追求自我完善,提高發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必須要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的志向,才能成為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必須正視自身,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對自己誠實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學習生活中,不必刻意隱瞞自己真實的想法,盲目跟風,更不應虛假偽善,應該做到坦誠真率,努力做一個“真人”。同時,要正確審視社會發展與自身發展的關系。社會發展是自身發展的前提,個人的發展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無知走向多識這都需要在社會中實踐。
(二)以誠學思想端正價值取向
誠是一切道德的根基。誠與信的統一構成了統一的道德范疇。荀子說:“君予養也莫善于誠,至誠則無它事矣”,誠是自我修養的關鍵環節。民無信不立,人無信不行,這是古今不變的永恒真理,只有堅持誠信原則,與人交往時才能慎言慎行,講究信守;面對抉擇時堅守信仰,忠實于心。儒家誠學不僅有利于個人誠信準則的確立,而且還有利于全面促進個人修養的提升。
2019教育部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監督查處成為重要工作之一。顯然,大學生的失信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部分大學生考試“雇搶手”、學術論文抄襲或買賣、學生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求職過程中弄虛作假等一系類誠信缺失事件層出不窮,這些現象一主要原因即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價值觀偏差,甚至扭曲。廣大青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因此,新時代青年理應端正自身價值取向,樹立高度的誠信自覺。在學習生活中,做事情要稟公方正,不摻雜私心,更不能以原則做交易,努力做到內有操守,外能屈伸,作風正派。
(三) 以誠學思想指導日常實踐
儒家誠學有精誠之意,所謂“精誠”即認真執著的態度。
作為學生,勤學求真是基本要求。馮友蘭先生曾說:“凡是有傳世著作的,皆是嘔出心肝,用他們的生命來寫作的,照我的經驗,做一點帶有創造性的東西,最容易覺得累。無論是寫一篇文章或者寫一幅字,都要集中全部精神才能做得出來”。做學問,要有“坐冷板凳”的決心,就是要下苦功夫,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不要心懷僥幸心理,做事敷衍馬虎,應付了事,要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事。另外,篤實力行是根本。《中庸》說“擇善而固執”,不僅要執誠,并且要固而執之,這樣才能達到至誠。這樣的精神氣正是走向社會關鍵期的大學生們所需要的。做事情,看問題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專注不怠,持之以恒,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努力打好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成就未來。
[參考文獻]
[1]中庸[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2007.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牟鐘鑒:儒家價值的新探索[M].濟南:齊魯書社,2001.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