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缺失勞動教育,是我們學校教育的一大痼疾,也是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潛在的滋生地。但新時期的勞動教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亟須開發富有特色的創意勞動課。
正如喜歡吃有味道的菜一樣,學生喜歡“有味道”的課。要讓學生喜歡勞動,進而大開“胃口”愛上勞動,老師就必須讓勞動課富有味道,而我們班的勞動教育,就是一場基于老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學生的“口味”為起點,而“烹調”出的一盤“美味佳肴”。
一、開心種植,呈現勞動“原味”
不得不說,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個人愛好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平臺。因為我個人比較喜歡綠植,是多年的多肉發燒友,還是石斛蘭養殖好手,間或還會養一些藤蔓,比如球蘭、鐵線蓮、藤三七,還曾在陽臺上養過絲瓜、黃瓜……對于種植的經驗,有太多的話好說。再者,我總覺得,分數并不是讀書的唯一,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教書是為學生的未來鋪路,也是為孩子的未來作引導,開發一些種植課程,是怡情怡心的愛好。我個人的經驗,累了一天回到家里,看花弄草,可以讓心情平靜,花草就像是壞情緒的過濾網。
于是我利用自己的養花知識,充分運用我們現有的資源,開發出“種植”“繁殖”“野趣”幾個小分類。
“種植”課,種什么呢?隨自己喜歡。
可以種多肉,多肉有上萬種,看自己的眼緣;種普通的綠植,天竺葵和長壽花就有很多選擇,關鍵的是既可以簡單入門,又可以深入細致:剪一根枝條就可以繁殖,想深入時,這些門類又有顏色不同、株行有別的太多的分枝,可以說,看似簡單,研究下去,卻又是一門學問。如果不喜歡這些,還可以種蔬菜,南瓜、黃瓜、絲瓜,甚至土豆、地瓜、花生……總之,種下去,看它長大,細心守護,種植的每一步都有故事。
“繁殖”課。我跟學生說,最難得的就是赤手空拳擁有一片江山,多肉品種那么多,看到一片葉子就想擁有一片森林怎么辦?繁殖啊!多肉的特性,一片葉子真的可以繁殖出一片森林!只是得到一片葉子、一根枝條容易,比如說我的“館藏”——陽臺,就是一個阿里巴巴的繁殖寶庫,但是養大的過程,黑腐、化水、蟲害,烈日、干旱、寒冷,都是問題,養大真的很不容易,但是真的養大了,還真是有成就感。
我們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野趣”課,是真的從“田野”上去獲得植物,這個“野趣”活動最適宜的季節,就是春天。去田野里,挖幾株自己喜歡的小苗,種在自己的花盆里,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隨后的工作:查一查這個小苗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生活習性,有什么藥用價值?或者,還會對田野里其他小苗有興趣:哦,原來你叫這個名字,原來你還有這樣的傳說,你還有這樣的藥效!誰知道老師我會不會無意中培養了一名植物學家或者藥物學家呢?我只不過扇動一下翅膀,然而十幾年后呢?誰都不可預料!
這個“種植”課程,給同學們帶來的是勞動觀念的轉變:原來勞動并不是枯燥的、無趣的,甚至是強制性、懲罰性的,相反,專注于一件事情,了解植物的不同生長階段,感受不同階段的不同特色,會有一種獨有的快樂甚至享受,這期間有體力的付出,但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悅。
二、創意DIY,調出勞動“鮮味”
“DIY”是“Do It Yourself”的英文縮寫,簡單來說,DIY就是自己動手制作,這還是我的個人愛好的延伸。
不過這個DIY的第一步比較特別,是“賺錢記”:為期一月,不借助父母或者親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賺上不同數額的錢,第一周5元,第二周10元,第三周15元,第四周20元。
這活動不亞于“石破天驚”,因為對孩子們來說,這就是人生破天荒的“第一次”,5元,不過是一頓早餐的錢,賺起來卻比登天還難,因為不知道從何下手。好在我們有一個保留性選擇:撿瓶子。只是過程有點坎坷:有路邊唾手可得,有樹叢偶爾發現,有地下室苦苦尋覓,還有垃圾箱翻箱倒柜,甚至還有“同行”的明爭暗搶和相互擠兌……總之,收獲很艱難,過程很心酸,但是卻也第一次讓孩子們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伸手主義者”成為“自力更生者”。
一月賺錢完畢,我們的手里就有了一筆DIY的啟動資金,這人生第一筆錢,要好好使用,有意思有意義,才能讓這次賺錢在腦海中留下永久的記憶。那么,第一步做什么呢?
第一步,畫一件班服。大概15元。一個班級,最寶貴的就是凝聚力,也就是班級向心力。向心力強,事半功倍;沒有向心力,事倍功半。當大家感覺彼此是一家人,都在向著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努力的時候,很多小摩擦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帶著學生做活動這么多年,有一個感受深刻的詞,就是“無事生非”:當老師用一個活動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把孩子們的空閑時間消磨掉,班級中真的會少很多事情(此處對“無事生非”有曲解)。
畫一件班服,說難也不難,說不難也難。買原料不難,一件衣服坯子,大概15元,從淘寶買純白空白T恤,220克的,當年一件只有11.6元,顏料我們用丙烯顏料,可以在衣服上畫畫的,不怕水洗,至于顏色,買三原色,加上白色和黑色就行,其他顏色自己調。
難的呢?就是這“手繪”。先是圖案,就讓我大傷腦筋,要知道這是讓一味“藥”去治五十多種“病”的事,女生好說,大多手巧,可男生,不排除有些人天賦異稟,但是也有一些手兒停留在“火柴人”水平,要畫出個“人樣兒”來真比登天還難!討論來討論去,最后選了個大海+背影的主題(為啥是背影?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畫正臉的后果,會不會是一群牛頭馬面?),男生畫男孩,短發、T恤長褲衩,手里漁網加一柄魚叉;女生畫女孩,長發草帽長裙,向遠方的海鷗作揮手狀。要是想畫倆?沒關系,只要手巧;天上加幾片白云?只要手巧;海上多幾只海鷗?沒問題;沙地上多幾只貝殼或者螃蟹?沒問題!當時老班為了給班服添加點自己的元素,于是就規定,那“海鷗”歸我,大筆一揮,一個“對號”,這不就是我老班批作業的日常么,正可謂栩栩如生又意味深遠!最后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遠看差不多,細看差很多,但這不正像是一個班嗎?每個人都不一樣,但三年帶下來,彼此的同學都浸潤了一點相同的特色,這特色就是老班給的。
當下教育中有一個前衛的詞,叫“全課程”,也就是老師教授的不再是單一課程,而是更加傾向于多課程的融合。大家看,我們這場手繪課,就融合了美術的知識。而且不是單純地講解,而是學著做,做著學,這樣是不是更有趣,學生也更愿意去嘗試呢?
“班服”之后,DIY就上癮了,于是緊接著來“DIY手工皂”吧。這還是我的特長,我會做皂,很多種皂,廚房家事用的、洗臉洗澡洗衣的、祛斑美容去角質的,我都會!自從研究手工皂,十多年來,我就沒買過皂,生活所用“皂”全自己“造”,到后來,還會寫配方。怎么這么牛?跟某屆學生家長學會初步,然后買書做皂分享,一路研究就成這樣了。課堂上,我把自己做皂的歷史順嘴一說,就好比是小水洼里扔了塊石頭,濺起了碩大的浪花。于是,這“手工皂”就成了新一輪勞動科目。一人10塊錢買油品,做成皂之后價值30元,如果舍得賣,還可以凈賺10元,你看,這里面還是生意經——你的知識可以變成你的財富(配方啥的,暫不外傳),關鍵是,如果將來在社會上無路可走,這個做皂的經驗就可以讓你“糊口”,這個世上,人人皆可為國王,哪一行做精做深了,都可以是看家的本領,謀生的行當。
“手工皂”的初級流程學會之后,大家伙的熱情正在浪尖上,于是我“不得不”又滲透了一點“美容皂”的秘密,順手又做了一鍋液體皂,這下得了,洗衣服的、洗碗筷洗水果的、洗臉洗澡的,他們基本都會了,工具齊全的話,他們也可以自給自足的。
“皂”玩完了,正是秋天,我教他們做橄欖油無添加“潤唇膏”,于是我們班男生女生人手一只“口紅”,可以自己用,自己不用給老媽用。
后來,我們用做“皂”的原料之一,又玩了一把“葉脈書簽”,當時校園里各種樹的葉子都被我們試驗了一遍,好在是秋天,落葉遍地,材料俯拾即是,最后得出了結論:××的葉子最好用(不敢說是怕大家把這樹給擼禿了),于是第二周,我們重來一次,人手一張漂亮的葉脈書簽(我的到現在還有)。
五十元錢的資金,用到現在,還能有剩,干什么呢?DIY一本自己的小書。這項工作一般是在畢業前完成,也是與學生分別前給學生的一個生涯規劃指導。每人尋找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俗世奇人”的文章,復制或者打印出來,在文章后面寫上讀后感或者自己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親筆寫,為的是留下自己的字跡),并附上自己的照片(壞處就是印制出來后是黑白的),然后老班我前面附上我的一篇文章《讀書是一個奇妙的旅行》,后記是我們發表在《課堂內外·創新作文》的專欄文章——《DIY一本小書有多難》,最獨特的是:封面是自己親手設計的!喜歡籃球的畫喬丹灌籃,喜歡偵探的畫福爾摩斯叼著煙斗,喜歡動漫的就畫動漫,實在手拙的,可以打印圖片,然后拓印(不小心又學了一門手藝),最后,請文印室給我們膠裝起來,這樣,人人都有了一本,擁有每個人照片,保存每個人的字跡,然后還有五十多個俗世之人做出不凡業績的故事,從而婉轉地告訴大家:世上三百六十行,人人皆可為國王。
每年的秋天,我們都會玩一把“樹葉畫”,各種葉子,還有各種葉柄,獨具匠心地拼成了各種畫面,有牛、驢、青蛙、老鼠、孔雀、蝎子,到后來,有女生嫌單一物種太簡單,還玩“意境”,還有一“女神”,在樹葉上玩雕刻,哎呀,真是好看!樹葉畫雖說是個速朽的藝術,好在我有拍照留念,幾年過去了,翻出來看看,還是想拍案!
到了冬天,玩啥呢?冬天有一個很特別的種植,就是養地瓜瀑布,我們北方,家家有暖氣,水里泡個地瓜,用不了多久,就會垂下一掛長長的綠葉瀑布,詩意啊,還是自己創造的。
冬天的DIY,就是蘿卜雕刻了,用矮胖大蘿卜,挖成個“籃子”形狀,倒吊著系一根紅繩,掛起來,“肚”里清水養上一顆水仙,過幾天,水仙在上面開,蘿卜纓子往下長,真是好看!
大家再看看這一連串的“勞動課”,有驚心動魄的體驗,有曲折回環的過程,有耳目一新的結果,有此生難忘的收獲……這還僅僅是勞動課嗎?這是創意課,是勞動和藝術的結合,是學校向社會的延伸,是生活和理論的淬火。
三、匠心獨制,留有勞動“余味”
舉辦這些別具一格的創意勞動課,我還有更加深遠的意圖。
首先,就是聚攏人心,打造班級向心力。
心理學上講“親其師,信其道”,多少苦口婆心的說教遠不如一次生動有趣的活動更能贏得學生的親近,因為在嚴防死打的教育圍墻里,這些創意勞動課程讓孩子們解放了手腳,釋放了心靈,給予了他們一種不可多得的詩意與輕松,更何況,這富有老班特色的綜合勞動課程滲透在學生的生活與實踐之中,未來也一定會根植在學生的心靈上,“我為人人”創課程,“人人為我”求成長,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得到匯聚和壯大。
其次,開發了“作文體驗課程”。
初中語文有三大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我是一個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寫作,是我永遠繞不過去的坎。然而,如果讓學生從“假大空”“文藝腔”中走出來,回歸到生活的真實,這是一個難題。沒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就好比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我們的創意勞動課,就是最好的“作文體驗范本”,不需要賣弄技巧,不需要堆砌辭藻,只要你參與了整個勞動,你就可以用文字在活動中“出死入生”。我所精心設計的這些創意勞動課,我和我的學生都會做詳細記錄,我著重記錄活動設計和課后反思,同學們著重于過程的波瀾起伏,而我們“師生同臺寫作”的文章,最終得以在《課堂內外·創新作文》的《180度創新作文寫作》專欄呈現,后來又結集出版,至今學生已經發表了700多篇文章,在全國性作文賽事上屢屢獲獎,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第三,這些創意勞動課都是“種子課程”。
源頭之水,影響著河流的走向;一顆從遠處飄來的種子,卻有可能在學生的心里扎下深根,我們的學生,來自于平凡,絕大多數也將歸于平凡,在這個平凡的社會上做著一番看似平凡的事業:有的養花謀生,有的種草立世,也有的可能研究手工皂成為芳香師,或者還會成為我們DIY小書里的五十多種行當中的一個:同聲翻譯、白案廚師、手工藝人、畫家……但不管從事什么行當,只要考量了自己的興趣,叩問了自己的真心,做出自己的選擇,有了清晰的目標之后,只要一直往前走,于跌宕起伏中往前走,于曲折蜿蜒時往前走,邊走邊學習,邊走邊思考,邊思考邊改造,最終,就一定會走向最理想的棲息地,最美好的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的勞動實踐課在無意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只待適合的時機來到,就會發芽,然后自行成長,成為一棵真正的大樹!
《戰國策》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名言: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換句話說“為師之愛生”也應當是“為之計深遠”。我們的創新勞動課,“退”可以成為謀生技能,“進”可以成為研究方向,“守”還可以作為個人興趣,怡心怡情,一舉多得,實在是應該“樂為人知”并應該“推而廣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