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俊穎


摘要:目的:探討和分析血液病患者骨髓染色體核型改變情況及其意義;方法:選取我院自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骨髓樣本,采用G帶顯法來對染色體核型進行分析;結果:檢測出染色體異常47例,異常率為58.8%;結論:基于對染色體核的分析,可為血液病的診斷、治療等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依據。
關鍵詞:80例;血液病;患者;骨髓染色體;核型
引言
現階段,據細胞遺傳學相關研究結果得出,通過對染色體核型進行及時而有效的分析與總結,著重于圍繞核型異常與臨床疾病間聯系進行探索,對于進一步認知血液病的發病機制及開展有效診斷和治療等,可提供必有價值的指導和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骨髓樣本。其中,男性43例,女37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59.8±13.4)歲。另外,在以上80例當中,有2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多發性骨髓瘤,17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9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1.2方法
1.2.1染色體制備與分析
通過無菌抽取2~5ml肝素抗凝的骨髓液,采用(1~2)×106/ml標準方法進行接種,進而采用直接法與24h培養法來進行染色體標本制備。加秋水仙堿收集有絲分裂中期細胞,常規低滲、固定后用火焰法制片,次日做胰蛋白酶G顯帶。另外,依據《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質2009》來對核型分析加以描述。
1.2.2療效評價
同病患者治療采用相似的誘導方法開展化療,在一個療程結束之后,根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的療效進行評價。
1.2.3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了SPSS22.0統計學軟件來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2.結果
2.1核型畸變率
80例血液病患者的核型畸變率,詳見下表1:
2.2染色體核型改變與療效關系
NHL、MM、MDS采用HA或者是DA方案,CLL、CML采用DA、HA和全反式維甲酸方案,ALL采用VDLP或者VDCP方案。為期一個療程的化療之后,染色體核型改變與療效的關系如下表2:
3.討論
血液病染色體核型變化具有多樣性,結構及數量上都可能會發生改變,大多數改變缺乏特異性。結合本文研究來看,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等血液病當中的異常核型檢出率達到了58.8%。
總而言之,血液病與細胞遺傳學之間存在著極為緊密的聯系,結合細胞遺傳學不僅可以對血液病的發病機制判斷與預后加以闡釋,還能夠指導血液病的治療。當然,由于染色體改變具有一定的多樣性,而且對應分析也伴有很強的主觀性,尤其是骨髓染色體受分裂中期細胞數的影響分裂較少。對此,在進行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期間,可以著重于分析細胞染色體的異常情況,以此來為染色體分析做有效的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張瑋瑋;胡成進.血液病骨髓染色體制備的影響因素[J].實用醫藥雜志.2017(04)
[2]吳敏華;容伯芬;陳妙嬋.骨髓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在惡性血液病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6(10)
[3]張旺東;王秋菊. 染色體核型分析在白血病分型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09)
[4]吳海燕;吳秉毅;李潔等.561例血液病患者染色體核型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