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摘 要:步入大數據時代,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教育只有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對自身模式進行調整,才能追上其步伐,培養新時代所呼喚的新人才。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育學生的美術素養,美術素養是學生立足于社會的必備素養,涉及審美和創作的諸多方面。如何抓住大數據時代的新機遇,應對其提出的新挑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美術技能,是當前美術教育面臨的全新課題。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美術教育;創新教育;創新發展
美術這一藝術,在大數據時代發生了嶄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美術創作的重點發生變化,主要致力于表現由創作對象產生的思考,傾向于觀念藝術;其二,美術創作的創意來源發生變化,除了更為豐富之外,還更關注土著文化及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現象;其三,美術創作的傳統形式發生變化,它們與數字技術結合,形成了電子創意與電子創作。基于此,本文結合美術藝術的新變化及大數據時代特征,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美術素養基本內涵進行全新闡釋,并探討美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實現創新與發展的具體路徑。
一、大數據時代對于美術要素基本內涵的新闡釋
美術既是平面藝術,也是空間藝術。美術的主要欣賞方式是觀看,具有可視性。大數據時代,美術基本要素的內涵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一)視覺
大數據時代,受圖像語境和拼接潮流的影響,視覺分類更加多樣。一個新型的視覺分類開始出現,叫做大數據藝術,大多表現的是其與互聯網多重的互聯性[1]。大數據藝術不僅具備視覺上的吸引力,能夠迅速奪人眼球,還具備所有其他藝術所共同擁有的特質——以我們難以觸及的事物為表現和創作的對象。
(二)造型
造型即“創造形體”,這里的“形體”指的是具有可視性的靜態空間形象。大數據時代,造型方式、造型對象都突破了過去的邊界,更加數字化、信息化。
(三)空間
空間是藝術存在的方式之一,造型只有以一定的空間為依傍才可能存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成為新的藝術存在空間,為藝術開拓了新的領域。
(四)創意
創意是美術創作的動機與靈感。大數據時代,數據通過互聯網實現即時共享,可調用的美術資源增多,更能激發藝術家的創意。與此同時,數據本身也成為了創作的對象,將數據可視化后,出現了數字拼貼畫等新的美術形式。
(五)美感
美感是指通過欣賞美術作品而獲得的審美感受。大數據時代,美的評判標準發生了變化,因此美感也有所不同,受后現代思潮影響,與傳統美感之間的區分度更高。
二、美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實現創新發展的路徑
(一)培養學生信息數字素養
由于大數據時代美術的創作方式和創意來源及美感評價標準都發生了變化,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數字素養,幫助學生掌握利用互聯網搜集與整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互聯網建立云合作實現共同創作的能力及應用數字軟件對美術作品進行編輯和修改的能力,促使學生創作出具有時代特點的美術作品。同時,互聯網使得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全世界的優秀美術作品,極大地豐富了美術教學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自主進行美術欣賞,或者按照美術發展的歷史將體現美術發展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互聯網上自由組成美術交流小組,小組成員借助社交平臺展開與美術相關的交流和討論、共享美術學習資源、對小組成員的美術創作展開互相評價、小組共同進行美術主題探究等,在團隊分工合作的過程中,提高學生使用信息數字技術的能力。
(二)建立藝術檔案記錄作品
美術教育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領悟、所產生的創意及所進行的實踐,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增長。不過,學生美術能力的進步是漸進性、發展性的,難以立刻以某種具體的標準對其進行衡量,因此,教師需要完善評價機制,改變傳統以結果為評價標準的模式,轉為考察學生階段性、過程性進步的評價模式,記錄學生的成長,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方方面面的細節。與傳統教育數據相比,教育大數據的采集具有更強的實時性、連貫性、全面性和自然性,分析處理更加復雜多樣,應用更加多元深入[3]。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上的云平臺,為學生建立電子藝術檔案,將學生的各項學習信息搜集、整理在電子藝術檔案中,然后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學習進步情況并展示學生的美術學習成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使用電子設備對實物作品拍照、掃描等方式,將其轉化為數字格式,再保存到云平臺中。這樣,學生在終身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就有了一份真實具體的電子作品檔案作為依據和證明,既體現了學生的成長,又是珍貴的數據資料,可以對其進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的深入挖掘。對于美術專業的學生而言,這種電子藝術檔案的存在,還可能促成相關美術院校招生計劃的變革——不再以單一的考試作為招收學生的唯一方式,而是將電子藝術檔案納入考核體系之中,綜合評估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和創新創意能力。
(三)實現交互翻轉美術課堂
“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讓不同文化教育之間、不同教育主體之間進行即時對話、深層交流、相互探討甚至研修培訓[3]。MOOC平臺就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教育平臺,體現了大數據屬性:在MOOC上,美術教師可以上傳自己的美術課程,美術課程的種類得到極大豐富,學生因此可以享受到來自不同學校覆蓋美術各個基本要素的美術課程,例如視覺藝術課程、空間藝術課程等,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提高了美術教育的內容質量。MOOC促進了翻轉課堂的實現。翻轉課堂,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對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行了重新分配,學生以課下自主學習為主,課上時間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時間,而成為提高學生能力的主要時間。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教師可以這樣利用MOOC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課前,學生在MOOC平臺上自主觀看美術課程,記錄疑問;課上,教師總結點撥,解決學生疑問;課后,學生再次觀看課程視頻,在總結中獲得知識升華。由于MOOC平臺具備網絡信息與數據的記錄功能,教師還可以利用它快速實現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進一步完善學生的電子藝術檔案內容,并根據學生在使用MOOC過程中得到的一系列反饋改善教學方案設計。
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美術的各項要素發生了變化,對美術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及美術教學內容、學生審美水平及創作能力等諸多方面。為了與大數據時代同步,需要通過提升學生信息數字素養、建立藝術作品電子檔案、推行美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路徑來創新美術教育,使美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獲得新的發展,從而進一步發揮美術素養對于學生個人的成長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保羅·鄧肯,唐峻侃.大數據時代下的美術教育[J].美育學刊,2016(1).
[2]楊現民,唐斯斯,李冀紅,等.發展教育大數據:內涵、價值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
[3]孟顯波.淺論“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等藝術教育的文化擔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