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迪

【摘 要】 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顱骨缺損半腦積水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份至2019年1月份我院收治的顱骨缺損半腦積水患者80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40例,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顱骨缺損半腦積水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可最大程度減少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了患者的恢復。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程序;顱骨缺損;腦積水;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181-02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飛速發展,重大交通事故造成的顱腦損傷患者數量逐年增加,患者因穿透性損傷,導致顱骨缺損[1]。對于顱骨缺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便是手術治療,但術后容易出現腦積水等并發癥、致殘率致死率都較高,目前臨床多以患者接受腦室-腹腔分流手術來講腦部積水清除,半年后實施顱骨修補手術,有醫學研究指出,對患者采用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文以2018年1月份至2019年1月份我院收治的80例顱骨缺損半腦積水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進行了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份至2019年1月份我院收治的顱骨缺損半腦積水患者80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40例,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對照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齡分布28~70歲,平均年齡(49.16±21.62)歲,觀察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分布30~69歲,平均年齡(49.52±19.57)歲。兩組患者家屬均簽訂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具體方法如下:
①護理人員應查找關于腦室-腹腔分流同期修補顱骨手術的相關資料,掌握相關知識,術前為患者受壓部位更換軟墊,定期為患者更換干凈的被褥并幫助患者翻身,防止壓瘡的發生。術前2d引導患者做好各項常規檢查并簽字,術前12h叮囑患者禁食,8h禁水,做好患者家屬術前的探視工作,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減輕其顧慮。
②術后即可將患者轉入ICU病房,等患者意識清醒后,適當給予患者流食,并為患者檢測血壓、脈搏與血氧飽和度,定時檢查患者的瞳孔、肢體的活動情況,并檢查分流管是否出現堵塞現象,腦脊液是否出現滲漏。一旦出現異常,立刻上報醫生進行處理,按照無菌操作流程定時對敷料進行更換,術后3-10d,如患者還是意識模糊,護理人員應定期為患者進行翻身。
1.3 療效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有無出現并發癥,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率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出現了并發癥,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預見性護理程序是指護理人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經驗,對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全面的評估,將護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并針對性的定制預防、解決風險的方案[2]。對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意外進行預防解決,對日后護理工作的進行奠定了基礎。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了預見性護理程序,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相對于常規護理而言,預見性護理程序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可減輕患者的痛苦,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從而將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提高,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以回歸日常生活與工作中。
綜上所述,對于顱腦缺損伴腦積水手術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雪蓮. 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顱骨缺損伴腦積水同期手術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18):269-270.
[2] 鄒有香, 謝麗娟, 羅玉蘭. 預見性護理措施在顱骨缺損伴腦積水同期手術護理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 2017, 24(24):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