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寧 王娟
【摘 要】 目的:分析第一產程自由體位聯合腰麻在分娩質量提升中的應用價值。方法:納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初產婦148例進行對照研究,采用硬幣拋擲反正面分組法將入選者依次分入常規組(反面,n=74)和研究組(正面,n=74),分別輔以常規自然分娩護理干預及第一產程自由體位聯合腰麻護理方案,對兩組產程時間、分娩方式和結局、疼痛等級進行統計。結果:與常規組比較,研究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總產程時間均處于較低水平,經陰道自然分娩率更高,且剖宮產、陰道助產率更低,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更低,疼痛等級更低(P<0.05)。結論:在初產婦經陰道分娩過程中輔以第一產程自由體位和腰麻鎮痛,能夠有效縮短產程,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不良分娩結局的發生,降低疼痛對產婦生理和心理性的不良刺激,值得推廣。
【關鍵詞】 產程;自由體位;腰麻鎮痛;陰道分娩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239-02
產痛是分娩活動中無法規避的應激源,而臨床公認縮短產程有利于減輕產痛刺激,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分娩質量。近年來,筆者所在醫院始終將探究切實有效的分娩質量改善對策作為產科研究工作的重要課題,并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小有成效。現結合對照研究將第一產程自由體位聯合腰麻的應用價值整理如下,以為自然分娩研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納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初產婦148例進行對照研究,采用硬幣拋擲反正面分組法將入選者依次分入常規組(反面,n=74)和研究組(正面,n=74)。入選者年齡介于23-34歲之間,中位數為28歲,孕周為38-42周,中位數為40周,對比兩組上述基線資料均衡性較強(P>0.05)。經臨床證實,本組產婦頭位單胎,產前宮縮規律,具有經陰道試產條件。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待產婦出現規律宮縮后將其推入產房,平臥于待產床上并維持截石體位,由護理人員對分娩活動予以常規指導和干預。同時,分娩期間不作腰麻鎮痛處理。
1.2.2 研究組
1.2.2.1 第一產程自由體位
待產婦出現規律宮縮后將其推入產房,在第一產程中可自由轉換體位,在助產護士的陪護下利用軟枕、靠背座椅等工具維持舒適體位。期間可自由仰臥或左右側臥于產床,可下床在室內溜達,可維持站立位手扶欄桿擺動臀部以加快胎兒入盆,可坐在靠背座椅上緩解腰部不適,可在床旁緩緩下蹲、站立,期間醫務人員需對產婦宮口開指情況予以觀察。
1.2.2.2 腰麻鎮痛
待產婦開2-3指后,以腰部麻醉進行鎮痛處理,具體方法如下:準備規格為25G的腰硬聯合穿刺針,于L2-3/L3-4間隙入針穿刺,依次穿透硬膜外腔、蛛網膜下腔,待腦脊液自管路流出后,給予2.5mg1%羅哌卡因和20μg芬太尼,并在距離硬膜外腔上緣3cm處留置硬膜外導管,將鎮痛泵與留置導管遠端相連以0.2mg芬太尼和100ml0.1%羅哌卡因實施自控鎮痛。在蛛網膜下腔給藥后的45min內,觀察麻醉鎮痛效果若鎮痛有效則在0.5h后對產婦各項生命體征予以觀察,若無明顯下肢運動阻滯現象,則可鼓勵產婦再次進入自由體位待產狀態。若鎮痛失效則啟用微量泵,以每小時5ml的泵注速度維持,追加量以5ml為準,以便阻滯平面不超過T10;對產婦宮口開指情況予以密切觀察,一旦宮口開9cm,則需即刻停用微量泵,由助產護士和醫生進行接生,待胎兒順利娩出后再次使用鎮痛泵,待逐一縫合傷口后便可停用。
1.3 觀察指標
對2組第一、二、三以及總產程,分娩方式,疼痛等級,不良分娩結局進行觀察和統計。疼痛等級包括Ⅰ級(無疼痛刺激或是略感不適,可自由活動,微微出汗或是無汗)、Ⅱ級(疼痛輕微,在可忍受范圍內,輕微出汗)、Ⅲ級(中度疼痛刺激,伴發焦慮、不安情緒,很難專心配合分娩指導,主訴肢冷,出汗量增加)、Ⅳ級(重度疼痛刺激,無法忍受,吼叫躁動嚴重,主訴肢冷,大量出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統計2組各產程時間,見表1。
2.2 統計2組分娩方式,見表2。
2.3 統計2組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
研究組1例產后大出血,3例新生兒窒息,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為5.41%,常規組4例產后大出血,6例新生兒窒息,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為13.51%,兩組比較研究組呈明顯優勢(P<0.05)。
2.4 統計2組疼痛等級
產程中,常規組Ⅲ級、Ⅳ級疼痛者分別有7例、67例,研究組輔以鎮痛處理前Ⅲ級、Ⅳ級疼痛者分別有9例、65例,鎮痛處理后Ⅰ級、Ⅱ級疼痛者分別有70例、4例,兩組疼痛等級比較研究組呈明顯優勢(P<0.05)。
3 討論
研究資料證實,半臥位、坐位狀態下形成的傾斜度接近孕晚期產婦骨盆傾斜度,對胎兒入盆可產生促進作用[1]。同時,力學作用下胎兒在產道的順應性可顯著提升,是加快產程的有效措施[2]。本研究在第一產程宮口尚未開大前允許產婦自由改變體位,并指導產婦靈活運用坐位、站立、下蹲、半臥位、行走等體位促使胎頭下降,有效縮短了第一、第二和總產程。另外,本院意識到產痛這一應激源對分娩質量的影響,故在產程中輔以腰麻鎮痛,高效減輕了疼痛刺激。本研究數據表明,在初產婦經陰道分娩過程中輔以第一產程自由體位和腰麻鎮痛,能夠有效縮短產程,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不良分娩結局的發生,降低疼痛對產婦生理和心理性的不良刺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小寧.第一產程自由體位對產婦分娩結局的作用探討[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8):69+74.
[2] 魏媛媛.產婦在第一產程采取自由體位待產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0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