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凌霄
一
公元前277年5月的一天,在湖南長沙汨羅江畔,一個面容枯槁、失魂落魄的男人正徘徊沉思著。他披頭散發地在江畔游蕩,在水澤邊苦吟。江面上泛起茫茫的白霧,燒紅了西天的晚霞漸漸褪去。一只青黃色笠帽漸漸從江中近了岸,那打漁的老翁靠了船,系上攬,好奇的沖這男人走來。待近了些,漁翁驚奇地問道,您可是三閭大夫么?您怎么會來到這兒呢?
那男子一訥,回道:正是在下。如今這個世界完全渾濁顛倒,而我卻獨自清白;眾人盡皆昏醉,而我卻獨自清醒。所以我被放逐到這里。
那漁翁摘下笠帽抖抖,嘆口氣說道,圣人并不拘泥于事物而固執,他們會適應社會而改變。既然天下人都渾濁了,您為什么不能一起混在里面享受佳肴美酒呢?何必要把事情看的那么透徹,為世人所不容而被放逐呢?
屈原說道,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先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凈。我怎么能讓我清潔的身體去接觸污穢的東西呢?又怎么能讓我高貴的品行蒙受世俗的污垢呢?
漁翁望著屈原清瘦倔強的身影,笑了笑,拱手同屈原告別。他搖起船槳嘩嘩地扣著水聲,向背后再望一望木然佇立著的屈原,繼而高聲唱起楚國的歌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汨羅江清爽的江風吹拂著屈原,他微閉著雙眼,用清瘦的手攬一攬花白的發,最后看一眼那曾經令他夢魂縈繞的郢都,終于俯下身懷抱其腳邊的巨石,在不舍、絕望、眷戀、悲憤等多重復雜思緒的裹挾下,屈原投身而下。這一刻,屈原永生于汨羅江。
公元前279年,秦國大良造白起兵臨楚國都城郢都。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屈原正在長江以南流浪。他,一個被放逐的罪臣,眼看秦兵即將攻破楚國的都城。但他能做的,只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祖國覆滅與秦軍的鐵騎之下。他靜靜地站在江邊,等待著來自祖國的每一分消息。
當此生死存亡之際,楚頃襄王緊急召來他平日里口若懸河,胸蘊韜略的“股肱之臣”。這些公卿將相在朝堂上亂作一團,或主逃,或主降,互相指責嘲笑,喋喋不休。頃襄王臉色鐵青地看著他這些股肱之臣,失望的一言不發。頃襄王在心中做著權衡:如果降秦,楚懷王被秦國囚禁至死的下場嚇得他心驚膽戰;如果一戰,朝廷中已無可委派的將領。左右思量,頃襄王一拍大腿,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于是,那些貪生怕死的“股肱之臣”在頃襄王身先士卒的帶領下帶著成群的妻妾兒女和金銀財寶,開始了“戰略轉移”。頃襄王棄城而逃,白起幾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郢都。自楚文王始,至楚頃襄王,凡歷二十代四百余年,曾經稱霸一方的楚國,就此宣告滅亡。
屈原站在汨羅江畔,向西遙望楚國故都,郢都。“哀故都之日遠”“哀見君而不再得”,正是因為出于對故都的懷念,出于對重返故都的希望,支撐著屈原一路流浪。他曾經那么希望返回故國,如今這個愿望再也不可能實現了。六十四歲的屈原長嘆一聲,靜靜地登上汨羅江畔的巨石。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屈原,在汨羅江涅槃永生。
二
汨羅江畔夕陽斜照,飛過的大雁長鳴其哀,茂盛的百花香草都微微低下頭,顯出一副頹敗的樣子。這一切,都只為一個人——屈原。
后人每談到屈原投江總是過于強調他的愛國情懷,這并沒有錯,但我覺得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供我們挖掘。
曾被譽為“無韻之離騷”,由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中,引用了淮南王劉安的話來評價屈原的才華與品行“與日月爭光可也。”從此,屈原成為一代代中國文人的崇高象征,成為他們永久的崇拜對象。
屈原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是巨大的,由他首創了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題材——楚辭體,而楚辭體的最高成就又是由屈原本人所創作的《離騷》。從此,中國文人開始被稱為騷客、騷人。
《楚辭》與《詩經》被稱為中國現實主義的兩大源頭,《詩經》側重于描寫和反映現實生活與政治,而《楚辭》則充滿著神秘浪漫的情懷,不但文辭華美,而且想象奇特,“楚辭體”更對后世文學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屈原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文學創作而得名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詩經》雖然出現在《楚辭》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時所作,且作者絕大多數不可考,因此,《詩經》只能反應西周時期整體的社會風貌,而無法探知詩人本身的性情與才華。
關于屈原的愛國情懷,并不能簡單地與今日的愛國主義情懷等同一體。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大師人才輩出,學術空前繁榮。我們今天所說的諸子百家大概包括以下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名家,陰陽家,雜家,農家,小說家,醫家等等。戰國時期無論是官僚階層,還是社會底層人民之間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愛國主義情懷,諸子百家在各國游說“兜售”自己的學說思想,他們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歷史特征就是“尚游說”,甚至連周游列國的孔子也不例外。
在這樣的歷史大環境下,屈原選擇以自沉汨羅江的方式最后報答他一直深愛著的楚國,他是真正將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國家合為一體。屈原的愛國主義超脫于時代,永恒于千古。
因此,說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毫不夸張而十分貼切的。屈原在舉世皆濁的社會中沒有融入大環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守自己的理想,堅守自己的清白,用楊雨老師的話說,屈原是在堅持他“正道直行的精神”。
屈原絕望中的堅守,舉世污濁中的正道直行,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屈原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懷念屈原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