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海城喇叭戲是遼寧省鞍山市獨有的一種帶有傳統氣息的地方小劇種,它廣泛流傳于海城市,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2008年入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當今經久不衰的一種傳統文化。
早期,海城喇叭戲是當地民間藝人在鄉村落地進行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受條件和環境影響,民間藝人頭戴自己縫制的小氈帽、身穿大布衫、扎著腿帶、腰系一繩帶,刻畫和塑造各種不同角色。當時,海城喇叭戲將秧歌和高蹺兩種表演形式結合一起,形成特有的表現手法。喇叭戲較多運用嗩吶這一樂器來吹奏,所以百姓就稱它為“喇叭”。后來,經過不斷研究和實踐,當地民間藝人就將當時的喇叭戲用民間秧歌表演形式展現給群眾,因“喇叭”做主要旋律為小戲服務伴奏,后經過多年來的演出實踐,人們就以“喇叭”來命名,稱之為“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的唱腔來源為當地的民歌、小曲和小調,明代,海城地區秧歌盛行,它的表演形式和內容極為豐富,集中了民間小調、舞蹈結合一體的形式,形成一種文化并流傳至今。《海城縣志》記載,明代,喇叭戲常與海城高蹺相結合,相互襯托和表演,在鄉村的小院,百姓茶余飯后扭起秧歌,自愉自樂,豐富了業余生活,使得海城喇叭戲至今流傳。
海城喇叭戲唱腔主要吸取了其他姊妹藝術的唱腔形式,如江西的弋陽腔、山東柳腔,還有東北民間的部分唱腔和曲牌,使音樂旋律和曲調優美動聽、高低起伏,時而粗獷高亢,時而舒情委婉,悲情與激蕩回繞在人們心中,節奏性強,適用于情感的發揮,也適用于載歌載舞。
海城喇叭戲的角色分為生、旦、丑三個行當,其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結合當地高蹺藝術中的“手絹功”“扇子功”,形成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從而使蹺戲一體,供廣大人民群眾欣賞。
早期流傳的海城喇叭戲傳統劇目較多,大多反映勞動人民鄉土風情、民間傳統和鄰里生活趣事,如王婆罵雞、王二姐思夫、梁祝下山等故事,海城藝人將其改編為《王婆罵雞》《鋸大缸》《小放牛》,故事情節簡單、樸實,語言通俗易懂。藝人為了塑造人物性格,運用了各種表演形式,如“手絹功”“扇子功”“蹺功”,尤為重要的是“蹺功”,藝人必須掌握基本功,“蹺功”中的打、滾、翻、扭、逗、浪屬高超技能,它的難度極大。后來,藝人把它運用在蹺下展示,以達到觀眾喜歡的藝術效果。正因如此,在鞍山演藝集團,董凌山等老師創編的海城喇叭戲《蹺中情》直接把高蹺應用在舞臺上展現,讓觀眾耳目一新,《蹺中情》這部戲運用舞蹈演員肢體表演和主要演員的蹺上表演,使整個舞臺表現恰到好處,這部戲以高蹺為主題,展現牛派、萬派兩家高蹺特有的絕技,爭奪天下第一蹺,兩派矛盾重重,后來又以兩家親情、愛情為主線,牛主任想盡辦法,借用愛情力量使牛、萬兩派的矛盾化解,為爭奪天下第一蹺互助互力,使得“天下第一蹺”的美譽流傳。
海城喇叭戲具有表演的隨意性,很多演員需要在舞臺上進行無實物表演,表演難度大,這就更能體現演員在舞臺上的扎實功底。海城喇叭戲最重要的表演形式就是浪三場,它是喇叭戲中旦角在舞臺上必不可少的表演方式,它是以三段表演為總體,第一段看“手”,第二段看“扭”,第三段看“走”,從而得名“浪三場”。海城耿莊高得震(高一腳)、岔溝的劉乃火(劉大辮)、望臺的孫家貴(六菊花)等表演的浪三場別具一格,各有千秋,藝人高得震在傳統喇叭戲《王婆罵雞》中扮演王婆,一出場的表演就以摸鬢邊、耳環、抻袖、提鞋等一系列表演動作抒發情感,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接下來演員走別步、碎步前仰后合、閃腳切身、抖肩來展現故事的劇情特點。然后就是“走”功,還有“頂燈”,藝人們頭頂油燈,做各種高難動作,表現內心情感,能做到油不撒、燈不滅,煙袋也是喇叭戲中的拿手絕活,手拿煙袋“上指”“下指”“斜指”“旁指”等,這些都是前輩為后人留下的
寶貴資料。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海城喇叭戲的隊伍不斷壯大。海城喇叭戲要想走得更高更遠,就需要一批戲曲精英和專家,不斷創新和完善。遼寧鞍山就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深入生活,體驗民情,用百姓身邊的生活趣事去編寫百姓所能見賞的故事,精心打造出海城喇叭戲精品。例如,董凌山、謝林明、李明輝等人到百姓中去,與百姓心貼心,創作出大型喇叭戲《蹺中情》《孝順媳婦》。近期,鞍山演藝集團把具有代表性的喇叭戲搬上了中國評劇院的大舞臺,這也是鞍山演藝集團首次參與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國家最高規格的大型戲曲會演活動。
海城喇叭戲《孝順媳婦》內容新穎,是一部非常接地氣又能反映百姓生活的大戲。該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為切入點,講述了龍鳳溝在評選“孝順媳婦”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又發人深省的故事,劇情貼近生活,表演幽默,是一部充滿濃厚地域特色的東北風情喜劇。該劇以風趣的幾段舞蹈巧妙地結合整部戲的故事情節,使整部喇叭戲有聲有色、有情有意,使整個劇情與舞蹈演員的服裝、服飾自然協調、融為一體,喜、怒、哀、樂、悲表現得恰到好處,獻唱演員的伴唱又與故事情節相呼應,每場的開頭以伴唱加以襯托,使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感人。唱段部分深刻體現出演員的演唱功底與魅力,在樂隊各位老師的高超演奏與配合下,演員把每場的故事內容表現到極致,使整個故事的內涵表現突出,深入人心。
新時代,隨著傳統文化藝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喇叭戲要想在舞臺上綻放,就要不斷探索新路,從演員唱腔和表演上力求精和新,服飾也要適應時尚潮流。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舞臺藝術,打造精品,培養一支超強隊伍,不要老腔老調,向其他藝術取經,立足于新形勢下的舞臺要求。
戲曲藝術正在同網絡時代同步發展,時代在召喚,藝術在創新,喇叭戲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鞍山演藝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