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認為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中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精心設計教學、加強對每個學習小組的監督與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反思,以小學數學六年級《有趣的平衡》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把握小組學習時機的途徑。
【關鍵詞】小組活動 探究 有效 單元組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38-02
有研究指出,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應當具備五種意識和能力:合作精神、競爭意識、責任感、自主發展、創新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小組活動要做到實用、有效、不流于形式絕非易事。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筆者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傳統的課堂教學重在知識梳理,忽視了學生情感體驗等主體因素,課堂出現“教師唱獨角戲”的現狀還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導致學生主體“缺位”,而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之后,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的片面性理解,小學數學課堂還常出現教師放任,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學生處于“完全自由”狀態等現象,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忽略了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傾向。
而在我們所提倡的小組合作上,也出現不少實際問題:沒有合作心理傾向的小組成員,導致小組合作無法有效地互動交流;有的合作小組,則變成愛表現自己的學優生的舞臺;有的合作探究小組,缺乏必要的前提準備就展開討論,次序混亂,沒有中心;還有的學習合作小組,由于教師設計的問題、內容過于簡單,缺乏討論、研究、交流的價值……
二、教師在小組活動中的作用
(一)合作學習小組的分組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根據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必須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工:組長負責管理、組織工作,記錄員的任務是記錄合作過程、寫學習報告,資料員安排學習資料的收集工作,發言人代表小組匯報學習成果,這是有效教育已經形成的模式,關鍵是要求教師在分組時務必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二)合作探究小組的教學設計
備課時教師要充分熟悉和研究教材,小組合作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有一定難度和開放性,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教師要設計好每個環節大約的時間,什么內容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等。微格教學的時間控制模式值得借鑒,用精煉的辦法、深入淺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摒棄效率低的討論內容。
(三)合作學習小組的課堂實施
對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進行合作學習的知識儲備、能力、意識等都有限,合作學習要取得預期效果不容易,這就需要一個教師逐步培養、學生逐步適應的過程,因而我們在低年級教學中也應該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把班級授課制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并靈活運用,整節課都運用合作學習的情況其實并不多;我們在小組合作活動實踐中,需要加強對每個小組的監督和指導,尤其要關注潛力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盡量讓他們多一點發言、表現的機會。
(四)合作學習小組的課后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之后,組織者非常有必要進行課后的跟蹤調查、收集和反饋信息、反思成果與不足、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的評價;我們可以通過課堂觀察、批改作業以及學生談話等方式來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經驗和不足的地方,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小組再進行具體的指導,促進每個合作小組進行反思,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
應該在什么情況下拋出問題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這個時機的把握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就應當納入思考范圍。通常情況下,大部分教師傾向于在知識的強化訓練階段進行小組合作,這種是最易于操作的辦法。但是合作的自主性、解決問題的主動思考在這種設計中容易被忽視;其實,小組合作最容易體現其價值的時機,是在接觸新問題,感知、探索新知識的階段。然而,由于這個環節學生思維容易發散,很多教師是不敢輕易在課堂前期就直接開展小組合作的;在這時,就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將學生思維活動集中在所探索的問題上。比如小學數學六年級《有趣的平衡》這節課,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這些環節。
(一)引入小組合作的素材。提前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根一米長的棍子,同時提出要求:盡量找筆直的、粗細均勻的,在棍子上畫上刻度;找兩個一樣的塑料袋以及一盒棋子。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按照課本的圖示進行等量棋子保持平衡實驗——這是個人操作階段,力求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夠感知新的問題。如果能夠保持平衡,想一想,可能平衡是受哪幾個因素影響?是棍子、刻度,還是棋子的數量?
(二)小組合作探究。接下來進行改變棋子數量情況下保持平衡的實驗,要求進行4人小組合作。這個時候引入了比例的推算,需要多次改變進行測量、猜想并驗證規律,不僅需要組織者、若干操作者,還需要記錄者,多角色分工的需求說明這個階段需要學生進行分工合作,才能夠做到有效、有條不紊;分工的需求,正是判斷某個小組合作活動是否有必要、時機是否準確的要點。
(三)獨立思考再合作。如果僅停留在分工操作的需求上,合作探究也就只剩下了合作。例如上述案例,從實踐歸納到理論,要讓學生意識到這個保持平衡是與比例有聯系的;僅僅意識到還不夠,要能夠運用比例知識來解釋。此時教師再拋出下一個問題:“意識到這樣的關系,你們能隨便判斷出兩邊的刻度數、棋子數嗎?請同桌兩人小組合作練習一下。”學生活動之后討論,再抽幾名學生進行匯報,并說一說是怎樣判斷最后一個數是多少的,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并使其感受到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筆者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效地運用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對“導”和“演”進行分離、分工,把充足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更多地進行交流,共同進步、加深認識。
四、展示與分享成果
有的時候,我們的課堂小組合作活動預設的結果出來了,教師就認為活動可以結束了。其實,這樣會挫傷學生的求知欲,滿足不了他們的競爭感、好勝心,導致缺失了合作探究的最后一個關鍵環節——分享成果。
以計算教學為例,小組發言人展示了合作探究的成果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該小組的方法提出疑問或進行補充、集體評價,促進學生達成互相理解,比如用“誰聽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釋一下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針對方法類似的情形,我們可以用“哪位同學還有與這位同學的方法類似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認識到它們的異同,在比較中加深理解,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果共享,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如,對于結果都是一樣正確的不同的方法,教師可用“這樣的方法簡便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將不合理的、不簡便的方法寫在黑板旁邊不顯眼的地方,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通過不斷比較,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也使學生提高自我認識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實際的教學任務為出發點,找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的實施方式和時機,使合作探究活動達到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的目的。
作者簡介:關敦琪(1985— ),女,廣西玉林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理學學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