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琴
【摘要】本文就如何對待學生的錯誤進行探討,提出教師要正確地看待和處理學生的錯誤,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教學,引領學生成長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 錯誤資源 包容錯誤 巧用錯誤?分析錯誤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34-02
小學生年齡小,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是常事。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夠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是要正確地看待和處理學生的錯誤,充分發揮錯誤資源的效應,讓學生正視錯誤,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獲得真實的學識。那么在面對小學生的錯誤時,教師應如何對待呢?
一、包容學生的錯誤,保護學生自尊心
在任何學科、任何形式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都應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只有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探究新知。有些教師看到學生犯錯誤就會大發雷霆,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這種行為是不恰當的。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首先要正確地處理好自己的心態,包容學生的錯誤,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學習完倒數之后,教師為學生預設了一組倒數概念的判斷題:1.得數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2.因為[76]和[67]的乘積是1,所以[76]是倒數,[67]也是倒數。對于第一道題,有的學生認為是正確的,比如說[76]×[67]結果為1,所以互為倒數。此時也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為第一道題是錯誤的,因為只有乘積得1的兩個數才能夠互為倒數,如果是相加得到1或者相減得到1,都不能算是互為倒數。對于學生第一道題出現的錯誤,筆者并沒有批評他,而是用包容的態度與他分析錯因。同時,因為學生剛學習了倒數的知識,容易出現概念混淆的錯誤,于是筆者鼓勵學生認真理解課本中的概念,掌握“乘積”和“互為”兩個關鍵詞。
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包容和寬待,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夠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自主改正。
二、巧用學生的錯誤,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習的道路上,每位學生都擁有探索正確答案的好奇心。通過分析學生的錯因,筆者發現有些錯誤或與我們的生活背道而馳,甚至有的非常搞笑。能否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離譜的錯誤,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與現實生活相反的錯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有學生提出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不會是兩條鄰邊相乘呢?很顯然,這個猜想是錯誤的,但是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錯誤所在,而是在黑板上畫出了三個平行四邊形,這三個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分別是10厘米和20厘米,但是形狀不一樣。筆者讓學生運用之前的猜想來計算面積,結果大家計算出這三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是200平方厘米。針對三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以及計算結果,筆者提出問題:請仔細觀察這三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經過觀察,學生發現面積是不相同的。這個錯誤的猜想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欲望。
像這樣利用錯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還能夠讓學生在錯誤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探索,找到正確的答案。
三、分析學生的錯誤,促進學生思考
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教師要合理分析,然后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例如在面對一些學生能夠自主改正的錯誤時,教師一般不會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發現錯誤所在,進而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形成糾錯意識,還能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
簡便運算定律是學生經常出錯的知識點。如題:500÷25×4=500÷100=5,很多學生都會這樣計算,因為大家在學習簡便運算定律之后,腦海中就會形成一種定勢思維,在看到那種乘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字時,就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要湊整,因而忽略了題目是否能夠用簡便方法來計算。對于學生的這種錯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找到對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第一,教師要進一步向大家明確,乘除混合運算和加減混合運算,如果不具備簡便運算的因素,就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來進行計算。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題目,明確計算方法,在計算之前先思考運算的順序。第三,教師要在學生理解運算定律的基礎之上設計一些學生容易出錯的習題來組織學生進行訓練。
只有了解學生的錯誤原因,并利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才能夠促進學生自主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減少錯誤,才能夠真正地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四、講解學生的錯誤,解決學生盲點
有些錯誤是由于學生粗心大意而犯下的,但是也有很多錯誤是由于學生認知能力不足而犯下的。學生自身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在面對一些難題時,難免會產生迷惑,容易犯錯。如果學生無法自主地發現錯誤所在并找到正確答案,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講解,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哪方面還存在著欠缺,進而加強學習。
如有這樣一道題:10克鹽放入100克水中,鹽水的含鹽率為(? )%。在做這道題時,班上絕大多數學生都直接填上了10%。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錯誤,是因為學生對于含鹽率這個概念并不理解,導致不知道如何計算,再加上題目中的10克鹽、100克水這樣的數字也很容易干擾學生的思維。于是,在面對這個錯誤時,筆者先向學生講清楚含鹽率的意義,并結合合格率、成活率等類似概念的講解促進學生的理解。最后,筆者告知學生在做題之前應仔細審題,認真思考。
教師在把學生的知識盲點講解清楚之后,還在后續教學過程中加強了練習。經過對錯誤進行分析和講解,學生豐富了自身的知識儲備,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技能。
五、挖掘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在面對學生的錯誤資源時,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找到錯誤中的創新因素,并通過恰當的引導來促進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的障礙,找到正確的答案。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共同合作討論錯誤,拓寬學生的思維。
在一次應用題練習課上,筆者發現一位學生出現了錯誤,題目是這樣的:一個工廠需要生產3600個零件,已經生產了兩天,每天生產600件,按照這個速度,還有幾天能夠完成任務?該生的答案如下:3600÷600=6(天)。雖然出了錯,但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該生錯誤所在,而是引導該生仔細閱讀題目,審清楚題,看看題中要求的是什么。該生發現,題目問的是還有幾天能夠完成任務,而自己求出的是加工完零件總共需要多少天。于是該生“將錯就錯”,用自己得出的答案直接減2,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實現了解題思路的創新。
很多時候,學生的錯誤資源都能夠成為培養他們創新思維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的錯誤,找到那些具有創新因素的錯誤,并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六、建立學生錯題集,培養學生習慣
作為教師,我們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不僅僅我們自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還應引導學生善待自己的錯誤。建立錯題集,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手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一個錯題集,將自己在日常學習中犯下的錯誤進行歸類整理,對錯誤原因進行分析,改正錯誤,并進行反思,進一步養成良好的對待錯誤的習慣。
還以前面提到的簡便運算錯誤為例,當學生出現了這樣的錯誤之后,筆者組織學生將自己的錯誤記錄到錯題集上,具體來說,需要記錄錯誤原題、分析過程、正確解法以及改進措施。錯誤原題為:500÷25×4=500÷100=5。錯誤原因是以為湊整能夠達到簡便運算,而忽略了計算順序。正確的解法為:500÷25×4=20×4=80。改進策略是:認真審題,仔細思考,簡便運算必須以運算定律為依據。
引導學生養成記錄錯題的習慣,不僅能夠讓學生加強對自己錯題的主觀認知,更能夠讓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以便在后續學習過程中減少錯誤的發生。
總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一些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很常見的。教師作為引導者,一定要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的錯誤,還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利用學生的錯誤來引導學生成長和進步,讓錯誤成為資源,成為亮點,成為學生走向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劉玉安.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學周刊,2019(14)
[2]吳勇杰.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8(12)
[3]黃毅文.歷“錯”重生——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7)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