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媚 周日新



【摘要】本文論述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通過羅列一些數形結合的課例,證實數形結合思想能夠為學生構建出一個具體、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概念、建立數學模型、學習數學計算,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形結合 數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35-03
數學是一門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數形結合思想能夠將數量關系與空間圖形相對應,借助直觀生動的“形”來闡述數量之間的關系,或者利用“數”所具有的嚴謹性和精確性闡明“形”的屬性,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抽象知識的能力有限,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小學數學知識點,并有效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在日常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一、以形解數,利用圖形學習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有效學習數學定理和數學公式的基礎知識,在教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然而數學概念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抽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趣味化。
例如,筆者在教學倍數這一數學概念時,利用數形結合思想,采取直觀圖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目標:在完成對數的認知后,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并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概念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
師:請同學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一下,每種花都有幾朵呢?(向學生展示課件:無規律擺放紅、黃、藍三種花朵圖片)
師:如果我們把這三種顏色的花各自歸類排起來,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數了呢?(再次展示課件:將紅黃藍三種花以顏色排列的圖片)
學生報告每種顏色花朵的數量。
師:非常好!大家剛才都是一朵一朵地數,請問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數?(向學生展示新的課件,如圖1)
生:紅花有2朵,黃花有6朵。
師:回答正確!假如我們說紅花有1個2朵,那么黃花有幾個2朵?
生:黃花有3個2朵。
師:非常正確!此時如果我們把2朵紅花看成1份,那么黃花就有3份2朵,所以我們說,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3倍。
師: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幅圖。(展示新課件,如圖2)
師:繼續把2朵紅花看成1份,請問黃花有幾份2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
生:黃花有5份2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5倍。
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答案后,再次展示新課件。(如圖3)
師:如果紅花的數量變成了3朵,現在黃花的朵數是9朵,請問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
經過之前兩次練習,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倍數的概念,很快作出了正確的回答。
生: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3倍!
師:非常正確!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紅花、黃花的朵數與圖1不同,但黃花都是紅花的3倍呢?
生:雖然紅花的朵數不一樣,但如果將3朵紅花看作1份,那么黃花的份數就是3份,所以還是3倍。
點評:在理解了倍數的概念之后,通過相似的題目進行比較練習,并利用圖形輔助學生觀察思考,幫助學生鞏固概念,加深理解,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而非機械記憶。
完成上述練習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題目。(如圖4)
師:請同學們設想紅花的朵數,然后回答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并且告訴老師,為什么黃花朵數是12朵,但和紅花對應的倍數卻不一樣呢?
學生掌握了倍數概念,非常順利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師(小結):雖然黃花都是12朵,但由于紅花的朵數不同,所以倍數就各有不同。
課堂總結:利用數形結合思想,使用色彩鮮明、形象直觀的圖片來表現抽象概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數數,明確數量這一概念,再通過取某個數量為1個單位的形式構建模型,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建立起倍的概念,并初步培養模型思想。
二、寓數于形,利用直觀圖形建立數學模型
利用寓數于形的方式,能夠充分發揮直觀圖形在構建數學模型的支持作用,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化的圖形、親身體驗將具體的數學問題抽象構建成通用的數學模型的過程,為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日常生活經驗,為學生創造一個熟悉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迅速代入其中。
例如,筆者教學“四舍五入”這一內容時,利用一幅“數字拜訪”圖(如圖5),以具體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數學知識點。
筆者指著圖5向學生詢問:11到19這九個數字,要去10或者20這兩個數字的家,如果選擇最近的路,它們會去誰家呢?
學生表示,11一定會去10的家,因為它們兩個數字之間距離最近。以此類推,12、13、14都距離10更近,應該會去10的家;而16、17、18、19則距離20更近,因此它們會去20的家。
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并總結:去誰的家,就表示近似于誰,我們可以說11的近似值是10,寫作“11≈10”,同樣12、13、14都可以記為約等于10。
學生此時提出:15距離10和20兩家的距離是一樣的,應該兩個家都能去。
筆者對此表示贊許,并告訴學生:為了避免這種兩難的局面,我們硬性規定15應該去20的家,記為“15≈20”。
隨后,筆者為學生總結其中的規律:凡尾數是1、2、3、4的數字,都會舍掉,而結尾是5~9的數字,則向前進1,這種方法叫做“四舍五入”,用來求一個數的近似值。
有了前面的圖示,學生順利理解了這一概念。為了鞏固學生對四舍五入學習內容的印象,筆者再次展示一個圖例。(如圖6)
筆者指著圖中的728向學生提問:這個數字更接近哪個整數?
學生有了之前四舍五入的知識基礎,推測出兩個答案:1.由于728的個位數是8,大于5,因此距離730更近,應該向前進1,所以728≈730;2.由于728的十位數是2,距離700更近,應當舍去,所以728≈700。
筆者再次詢問:這道題我們獲得了兩個答案,二者之間是不是有矛盾呢?
學生經過思考后認為,二者并不矛盾,因為728≈730是四舍五入到十位,而728≈700是四舍五入到百位。
在這一課例中,筆者利用“最近的路”這種具體圖形,營造了一個形象的教學情境,自然而然地生成“四舍五入”的使用原理,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個觸類旁通的數學模式,使其能通過對一個數的判斷推理出不同精確度的近似值。可見,寓數于形,可以解決某些教學難點。
三、數形結合,利用解題思路學習數學計算
數學計算始終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章節,學生需要反復進行數學題目的解答練習,從中領悟數學思想,掌握數學方法,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利用數形結合思想能夠將抽象的算式具象化,使解題思考過程具有可視性,幫助學生尋找解題思路,靈活選擇計算原理,從而更好地完成數學計算。
(一)利用直觀圖形尋找解題思路
利用圖形直觀性這一特點,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尋找解題的切入點,激發解題思路。例如,筆者曾經給出一道計算題目:3點15分時,分針和時針之間呈多少度角?
在這道題目中,先運用以形解數的方式,展示一個時鐘示意圖(如圖7),將題目與其特征對應起來。通過觀察鐘表可知,表盤作為一個正圓,它的一周為360°,而分針60分鐘走完一圈,因此分針1分鐘轉動6°。3點15分時,分針的角度與12點的角度是15×6°=90°,正好指向表盤3的位置。再通過觀察發現,此時的時針位于3和4之間,因此,只需要計算出時針此時相對于3的位置發生了多大角度的轉動即可,至此,解題思路已經明確:計算從時針指向3,即3點整到3點15分,時針轉過了多少角度。我們知道,表盤被劃分為12個小時,所以時針每小時走30°,因此每分鐘時針轉動30°/60=0.5°,那么從3點整至3點15分鐘時這15分鐘里,時針轉動了0.5°×15=7.5°,完整的算式就是:
15×30°/60=7.5°
最終答案是:當3點15分時,分針和時針之間呈7.5度角。
在上述課例中,通過引入時鐘這一直觀形象,有效地化解了原本題目抽象這一難點。同時,時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能夠非常輕松地獲得直觀體驗和進行模型識別,在明確解題思路之后進行數學計算,便能迅速算出準確答案。
(二)通過圖形分析數據
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題目,小學生在解題時往往連解題所必須的數據都無從獲取,因此很難找到解題突破點。數形結合思想利用圖形的直觀性,將抽象數據轉化為具體形象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快速從中提取解題所需的數據信息。
例如,一條全長100cm的線段,從左向右每6cm標記一個點,同時從右向左每隔5cm標記一個點,然后從標記點處截取線段,請問能夠獲得多少段4cm的線段?
在這一題目中,如果采用代數方法解決,因為較為抽象,學生往往無從下手,此時利用圖形的形式,將[5,6]=30最小公倍數的線段圖形繪制出來,題目便能一目了然,問題也被簡化了。(如圖8)
學生通過觀察這一圖形發現,從左向右和從右向左截取的點在30cm的位置發生了重合,其中包含了2個4cm的線段,100cm的線段中包含3個30cm,剩余的10cm中只可能截取1個4cm。通過這些數據,學生可以非常順利地得出答案:共計7段。完整算式如下:
2×[(100-10)÷30]+1=7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寓數于形、以形解數的數形結合思想,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具體、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作者簡介:
黃春媚(1978—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
周日新(1978— ),男,壯族,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