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
摘 要:民國時期指的是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這段時間,這一時期我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兩難境地,然而戰爭的混亂并不能成為阻礙藝術發展進步的理由。盡管民國時期人民生活并不安穩,但是當時的外來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藝術教育的發展。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得益于當時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而廣東地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可以說是中國最早被外來文化浸染的地方,廣東不僅經濟上最先富裕起來,藝術文化也最先得到發展。研究民國時期的美術教育發展狀況,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藝術文化的發展進程,還有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文章主要對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美術教育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美術教育
一、廣東地區在民國時期的教育背景
廣東位于我國南端,作為沿海地區有多個港口,在民國時期成為商品進出口數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有大量的外國文化涌入,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廣東地區的文化發展。由于外國列強入侵和商品貿易的共同作用,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度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響,也使當時政府的相關政策受到一定沖擊。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廣東地區也成為了孫中山發展革命的根據地之一。廣東地區為了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響應當時孫中山提出的教育口號,開始大力發展民間學校,在當時掀起了一股辦學熱潮,以“重視道德教育,大力發展美術教育”為宗旨建設了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學校。
廣東省政府的歷史文獻資料顯示,當時的廣東省領導在教育經費上的投入在各項建設綜合經費投入中占有最高的比重,達到了31%,可見當時的領導班子對于教育建設的重視。正是由于經費上的大力支持,廣東美術教育在當時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藝術門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與發展。
民國時被人稱作“南天王”的陳濟棠提出了自己對于發展廣東經濟文化的看法,他認為要想改善廣東經濟低迷的現狀,必須將發展高等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事實證明陳濟棠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廣東地區有了陳濟棠不遺余力的支持,中山大學、廣州市藝術學校、廣州音樂學院等各類高等學校應運而生。廣東地區的藝術文化的發展也因此得到了推動,促進了民國時期廣東整體民眾的素質教育的提高。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而起,僅僅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并不足以完善整體教育,陳濟棠提出中小學教育也必須給予重視。于是政府響應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措施,開辦私立學校、民眾夜校、圖書館等公共教育機構,讓年齡適當的孩子及早接受文化教育,并對成年人進行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當時對于文化教育的需求。正是在這樣一個從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均得以重視的環境下,廣東地區在民國時期的教育氛圍十分良好,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美術教育發展概況
(一)廣東地區外出留學與美術學校設立風靡一時
1.外出留學風潮出現與教育機制改革
由于我國與日本隔海相鄰的特殊地理位置關系,廣東省的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文化教育模式的浸染。但不可否認的是,民國時期日本的文化教育方式較為先進,所以在當時掀起了向日本學習文化教育模式的潮流,越來越多的學子為了能夠學習到更加先進的文化知識,開始選擇外出留學,以更好地接受先進文化知識的熏陶。
例如當時成立的“國立北平美術專門學校”的第一任校長鄭錦正是最早外出留學的代表,鄭錦在日本留學時間長達18年,將自己在日本學習到的先進文化知識帶回了本土,并用以教育學校學生,使當時的學生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程度的革新,接受了東洋美術教育的先進思潮。不僅如此,還有號稱“嶺南畫派三杰”的高奇峰、陳樹人等知名美術學者,他們都曾遠赴日本,學習到了日本當時的繪畫藝術與印刷技術,并在歸國之后相繼成立學校,將日本的美術思想傳播給了國人。可以說正是有了這批藝術先驅發揮的帶頭作用,才充分促進了我國的美術教育的進步。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關于美術教育的教育體制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的留學先驅不僅將外國文化的優點充分吸收,還結合我國美術教育的實際情況,完善和發展了我國的近代美術教育模式,為民國時期我國的美術教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民國初期政府對于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中國學子掀起了一股外出留學熱潮,留學的地點不僅限于日本,還有歐美等地區。廣東地區的留學者所選范圍之廣涵蓋英國阿靈頓美術學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等知名學校,這些學者在廣東美術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外國學有所成的學者如李鐵夫、林風眠等人回國后,在蔡元培的栽培下相繼設立各類藝術學校。他們不僅將外國優秀的辦學模式引入國內,還將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進一步結合,不同文化的藝術碰撞摩擦出了新的藝術火花,為推動我國美術教育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給予了我國的美術教育模式發展強有力的支持。
2.美術學校開始大規模設立
辛亥革命之后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民間關于文化開展的活動越來越火熱。當時我國接受過西方先進教育洗禮的學者引導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文化運動,例如陳獨秀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極大地促進了新思想在我國的傳播,同時推動了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
從各式小學堂的興起,到后來的美術學校大批建設,思想文化運動在整個過程當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我國的美術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一時期,私立美術學校的設立成為了當時的風潮,在廣東地區最早成立了廣州私立赤社美術學校,該學校在廣州進行了首次西洋繪畫展覽,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與轟動。“赤社”的影響力與日劇增,先后進行了多次繪畫藝術展覽,并在一些展覽地區開辦了新的美術學校和各類特色教育班,學生們積極踴躍地參加學習,為我國在民國時期培養了大批的美術學家。
“赤社”的成功示例為更多的人帶來了新的啟發,為美術學校在廣東地區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嶺南畫派中的杰出美術學者黃少強、容淑石等人在廣州、香港地區先后開辦學校,創立了美術學科專門藝術學校,為廣州及香港等地培養了大批的美術人才,提升了廣東地區民眾整體的藝術素養,推動了整個廣東地區的美術教育的發展。
(二)廣東地區美術社團發展狀況
民國時期不僅各類美術學校創立火熱,各類美術社團也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在廣東美術教育發展舞臺上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廣東國畫研究會、“中華獨立美術協會”等美術社團,這些美術社團的規模從四五人到數百人不等。
不論是哪類美術社團,成員大多是外出留學歸來的留學畫家,也有在廣東本土地區學習美術知識的本土畫家。美術社團當中的成員的美術水平參差不齊,有對外國先進美術文化理解深入的海外留學者,也有對美術教育知之甚少的初學者,但是這并不妨礙社團對于美術繪畫技巧與排版印刷技術學習的熱情。
各社團就油畫、國畫、雕塑等藝術展開了細致深入的學習,開創了具有各類美術思想的藝術流派,例如美術史上有名的嶺南畫派,這些社團與當時的廣州美專、香港美專等私立美術學校展開了積極的互動,在整個廣東地區形成了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
盡管廣東地區在民國時期的美術教育發展形勢火熱,但是各類學校和社團還是受到了當時各類軍閥混戰的影響,使得這些藝術學校與社團的規模還是有所限制,這是基于當時戰亂的歷史背景無法避免的局限性。廣東地區美術教育與外來新進文化思想碰撞與摩擦的歷史狀況,形成了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美術教育的不穩定且具有碎片化的歷史特征。
三、結語
本文首先論述了廣東地區在民國時期的教育背景,實質上教育背景的產生大多是歷史因素的作用,民國時期我國整體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美術教育在廣東地區的發展狀況。而廣東由于其沿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民國時期的發展情況相比其他地區要更為復雜,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也正是由于其復雜性促進了先進文化藝術思想在廣東地區的傳播。
接下來本文進一步闡述了美術學校、美術社團在廣東地區的發展情況,講述了廣東地區外出留學的熱潮,通過這些學校的發展我們可以得知,民國時期的廣東地區迎來了歷史上大程度的西方文化沖擊,也正是這一沖擊極大地促進了廣東地區的美術教育發展。不得不說,當時的廣東地區處于一個中西方文化并存的時期,它不僅有著自己獨有的東方文化特色,還同時受外來西方文化的影響,正是這些不同特色的文化交流,進一步改變了廣東地區的民眾關于美術教育的思想認知。盡管廣東處于一個戰亂的歷史時期,但廣東省政府對如何提升民眾思想作出了正確的選擇,那就是優先發展高等教育,而廣東地區美術教育的蓬勃發展證明其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廣東地區的美術教育發展不僅反映了美術藝術的發展歷程,還驗證了社會文化教育的成功,對于我們現今的美術教育發展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賀鋒林,鄧銓,王丹.民國時期的廣東地區美術教育發展狀況[J].藝海,2017(2).
[2]張鑫.民國時期小學美術教育狀況研究[J].藝術評鑒,2017(9).
[3]朱淑娥.民國時期中國美術教育思想嬗變[J].大舞臺,2014(9).
[4]洪霞.民國江蘇省立鄉村師范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2).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