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悟
【摘要】當前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的常見誤區主要是盲目亂用,課件內容過多,用圖畫音像代替了語言文字。教師只有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各自發揮優勢,彼此彌補短板,才能避免陷入誤區,收到好的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常見誤區;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以交互式電子白板為代表的多媒體設備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將以往由文字為單一載體的信息呈現擴展為由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載體的綜合信息呈現,使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整體上有了較大提高。但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執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堅持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保持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實現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帶來了新的沖擊和挑戰。教師如果對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特點把握不夠準確,就很難駕馭多媒體教學手段,非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會使自己的教學脫離正確軌道,步入誤區。本文將結合一些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當前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的常見誤區,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誤區一:不分青紅皂白,盲目亂用
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內容源于日常生活,學生很熟悉,用傳統教學手段效果更好,但有些教師卻偏要用多媒體。
《山溝里的孩子》描述了山里孩子們學習條件的艱苦,表現了山里孩子們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教材中配有插圖,文中涉及的野葡萄、牽牛花、山楂果等事物學生在生活和電視畫面中都很常見。文章語言優美,特別適合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辦法,不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完全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一位年輕教師為了讓公開課更精彩,在網上找了許多圖片,有山村景象,有鄉村小學,還有狼、羊、狗等動物,他將這些圖片加上一段鄉村孩子上學的視頻組合在一起制作成了多媒體課件。因為用了課件,課堂上許多時間學生都在看圖片或視頻,朗讀訓練很少進行,課堂看似豐富多彩,氣氛活躍,實際上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并不深,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很不到位。
解決策略:是否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哪些多媒體手段要根據教材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決定,不必要時堅決不用。
在教學《奶奶最喜歡的鈴兒》《給家鄉孩子的信》《獻你一束花》等當代敘事性的、書信類的、說理性的文章時,不用多媒體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字、詞、句、段、篇中,效果會更好。有些課文涉及一些學生不常見的事物或現象,則應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比如在教學《生命奏鳴曲》(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時,因為課文內容涉及心臟、肺、胃、腸等器官,學生對它們的形態結構很少接觸,如果僅僅用傳統教學手段,理解肯定會有困難。
誤區二:被多媒體綁架,成為課件傀儡
在上課特別是上公開課時,教師為了讓課堂容量更大,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常常會制作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課件內容過多,教學就很容易被課件綁架,師生就容易失去自由活動的空間,課堂會缺乏應有的張力,變得呆板僵硬。有位教師在一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中執教《大自然的秘密》,她制作了一個內容特別豐富的課件,里面有十幾張文字幻燈片、十幾張圖畫幻燈片,還有兩段視頻。上課時,教師一直圍著課件轉,出示問題后學生還沒有充分思考、回答就連忙切換到下一個環節,有些需要品味的重點詞句只是一兩句話帶過。小組合作探究更成了形式,剛開始討論就出示結果,搞得學生無所適從。兩段視頻占用了不少時間,卻對學生思考、理解沒有多大的幫助。由于幻燈片太多,下課鈴響后還有六張幻燈片沒有展示,只好匆匆收場。
解決策略: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一定要少而精,只保留那些真正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的幻燈片和音像,可有可無的一律去掉。
一般來說,一節課的課件幻燈片不應該超過20張,音頻和視頻的選用也要嚴格控制,寧缺毋濫。同樣是教學這篇課文,另一位老師制作的課件只有13張幻燈片,一段課文朗讀音頻,沒有視頻。他緊扣文章主題,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些最基本的記敘要素展開教學,抓住重點詞語“愚不可及”、關鍵句“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按部就班地讓學生朗讀、思考、討論、品味,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撥指導。教學過程自然順暢,老師和學生都比較輕松,教學效果很不錯。
誤區三: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用圖畫音像代替語言文字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語言文字是語文課堂的主要載體,這不是圖畫和音像能代替的。部分教師覺得用語文手段教學很吃力,學生對圖畫和音像更感興趣,就大量引入圖畫和音像,相應減少了語言描述和文字閱讀,甚至一節課下來,教師沒有在黑板上寫幾個字,將板書都搬上了幻燈片。這樣的課堂看似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實則走火入魔。一位教師執教《松鼠》時,選擇了一些能觀察到松鼠外形、生活習性的圖片和一段介紹松鼠的科普視頻制作成課件。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就開始講讀。講讀時并沒有緊扣課文中的詞句,更多是通過觀察圖片來學習,講到生活習性時先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后討論松鼠的生活習性。因為圖片豐富多彩,視頻也很吸引人,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對松鼠的外形和生活習性有了較深理解,教學效果看似不錯。但課后完成作業時發現學生對文章的字、詞、句及層次結構掌握得并不好。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教師沒有抓住語文學科的本質特性,雖然學生也獲得了松鼠這種動物的相關知識,但主要不是通過語文手段得到的,而是通過“觀看”得到的,學生語文素養并沒有多大提高,這節語文課被上成了科學課。
解決策略:語文課必須以語言文字為主,以聽、說、讀、寫為本,圖畫音像可以有,但只能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輔助手段。
比如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一定要先朗讀,讀熟后通過查字典、思考討論理解詩句中的字詞含義,進而知道詩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將幾句詩意聯系在一起想象描述詩中的景物,在大腦中產生出相應畫面,最后通過多媒體出示畫面,讓學生深入體會什么是“水光瀲滟”,什么是“山色空蒙”,什么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獲得更多的審美和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意。如果先出示畫面再學習字詞句,則會先入為主,限制學生由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的空間,影響對學生形象、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一柄雙刃劍,用好了能掃除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障礙,使語文教學環節更順、情趣更濃、效率更高,使用不當則會對語文教學造成難以補救的“硬傷”。教師只有更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情況,更精心地設計教學方案,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各自發揮優勢,彼此彌補短板,才能避免陷入誤區,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