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昕
摘要:茌平縣位于山東省西部的魯西平原,地處偏僻,經濟發展緩慢,教育資源落后。在商品經濟和城市化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之時,新時代農村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這也就有了我們所說的“留守兒童”( Left-behind Children)。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關乎中國未來和諧發展的重要問題,亟待解決。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前李村同樣沒有懈怠,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出路,于是一個匯集多人智慧與創新的名詞“文教家庭”(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amily)就此產生。
文教家庭——把孩子組織起來,在課余時間由一位家長管理照看,自愿、無報酬,各家長親自接送、輪流上崗,值班者做好記錄。作為全國第一例鄉村“文教家庭”教育模式,其大膽的想法以及先進的觀念,對于鄉村教育的探索有著重大的意義,更成為了留守兒童的福音。它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的建設,更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基于兩年前的團隊支教走訪實踐活動,兩年后本人將再次以“文教家庭”為切入點,在山東省茌平縣前李村開展調研實踐活動,再回顧、再調研“文教家庭”教育模式,摸索“文教家庭”對學校、家庭教育水平的改變以及對留守兒童、老師和家長的影響。多角度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并力求給出促進鄉村教育健康發展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以期借大學生綿薄之力為社會提供可用之策。
關鍵詞:文教家庭 ? 留守兒童 ? 鄉村教育 ? 建議
一、“文教家庭”的背景與意義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我國人口眾多,其中又以農村人口為最,由此可知我國教育要現代化,首先離不開農村教育現代化。談未來中國的發展,教育發展是題中之義,而發展鄉村教育更是必由之路!民工潮的席卷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但因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無法隨他們一起去外地上學,由此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面對農村教育設施落后、教育投入不足、父母忙于生計、祖父母有心無力、孩子自制力弱、安全意識淡薄等情況,很多教育界有識之士開始探索解決諸多問題的方法,于是,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前李村的文教家庭應運而生。
現如今放眼中國鄉村教育現狀,文教家庭的建立無疑在鄉村教育的探索道路上起著先鋒般的作用。兩年前的走訪,從相關領導以及承辦人那里了解到豐富的文教家庭知識,深入到文教家庭中更感受到了該項模式的發展可持續性。然而鄉村教育的革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為探索文教家庭的發展現狀,兩年后再次對其開展回訪調研活動。本次調研,共采取了典型調查法、訪談調查法、文獻法三種主要調研方法。
二、“文教家庭”的發展及現狀
(一)文教家庭的產生
2016年5月16日,前李村李書記收到了由溫陳街道辦事處、溫陳街道辦事處聯合校共同發起的《關于創建“自然村·家·校共同體”活動的倡議書》。與支部委員李福芝商量后,他們迅速到聯合校找靖恒海校長,到本村小學找于相陽校長,共同商討前李村文教家庭的創建工作。經過一番討論,聯合校把替換下來的學生課桌送給家庭使用,于校長還親自參與到文教家庭的創建工作中來。他們趕制了“文教家庭”的標志牌,又擬定了“鄰里鄉情,同學友誼,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16字方針。21日,1-4號文教家庭選出,掛牌成立;28日,5-8號文教家庭獲得批準,掛牌成立。于此,文教家庭開始展現其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文教家庭的特征
自愿、無報酬;安全性高,各家長親自接送、輪流上崗并做好記錄;嚴格管理課余時間,最大程度上保證“勞逸結合”。它創新的應用了“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結伴玩耍、勞逸結合”的新框架新模式,是一種以“鄰里鄉情、同學友誼、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為宗旨的新農村新教育。
(三)文教家庭的發展
兩年來,文教家庭在先前已有的設施基礎上做出了巨大改變,不僅家庭內部增添了熱心企業捐獻的閱讀小書屋、各類運動器械、繁多的手工工具,還定期開展由各家承辦人聯合組織的運動會、辯論賽等團體活動。同時經過兩年的調整修正,文教家庭合理發揮了其身處農村的優勢,立足于鄉村本土文化,借助于農村空間大、自然風景多的特點,為農村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戶外玩耍場地,這是兒童可持續學習力的必要保障,是兒童完成社會化的重要渠道。
研究表明家長的學歷水平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故而經過兩年的不斷實踐、不斷分析,擁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家長被挑選出來構成了“文教家庭”承辦人的精英隊伍。這些家長思想先進開明,會為孩子自身的多方面發展營造好的成長環境。例如,定期邀請村中大學生做義工教師,還把村里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方面的人才集中起來,幫孩子培養興趣特長。甚至有的村民還勸自己孩子周末回村教孩子們拉二胡,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農村孩子的視野,為鄉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吹入新思想新觀念的春風。
根據調研報告可知,“文教家庭”的孩子家長全部對此項目持贊成態度,并紛紛表示希望孩子一直在這里念下去。因為文教家庭有著一套嚴格合理的管理制度與時間安排表,毫無疑問,文教家庭在孩子能力的培養和成績的進步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且文教家庭的孩子由于獨立學習能力強、學習效率高、學習習慣好等原因優秀率自然也高于非文教家庭的孩子。在對文教家庭影響力的調研中,聯系到現已從“文教家庭”畢業的學生,與同年級未參與到“文教家庭”中的孩子相比,文教家庭孩子全部順利升學,輟學率為0。一是因為孩子在文教家庭中感受到了較好的氛圍從而表達出強烈的學習意愿,其二是家長在文教家庭的影響下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此外,由于兒童在初生的幾年缺失父母的陪伴與照顧,日積月累就會產生了一些問題行為。不過有幸的是,在訪談過程中發現所有“文教家庭留守兒童”都表現出了較為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健康開朗、積極樂觀、可愛淳樸。在人際交往方面也表示“和所有人都玩得好”“有很多好朋友”“很喜歡在文教家庭玩”“認識到了很多好朋友”。而其他留守兒童所展現的都是自尊心強、防守心強、少言寡語,全身上下散發著生人勿進的訊號。
在對鄰近村莊以及鄰近中小學教師的訪談中發現,大眾對此教育模式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大家認為“文教家庭”是一股春風,滋潤了孩子們的心田,讓孩子們從心底改變了對世界不好的認知。大家還說道:一開始施行的時候是抱著懷疑與否定的態度的,沒想到旁觀了兩年,文教家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好處越來越多,大家都后悔沒有早早參與這個項目。如今,附近村莊的村委會都在商量著建設多處“文教家庭”。
三、“文教家庭”的優勢與缺陷
(一)文教家庭的優勢
1.彌補了社區教育空白,為孩子們營造純真快樂的成長環境,互相促進共同成長;有效保證了學生的安全,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舒展的心靈;
2.讓孩子們學習到先進的知識,培養了活躍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
3.提高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拉近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對促進家庭內部和諧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促進了家長個人素質和修養的提高;
4.這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完美結合、學校課程和家庭教育課程的有效對接;家長與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深度合作,共同成長。
(二)文教家庭的缺陷
1.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制約,鄉村學校無法開設心理課程,文教家庭也很難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心理、衛生、安全和法制教育的相關課程;所以有關部門、機構應該多聘請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學者或教授,同時也需引進思想先進開明的教師,查閱文獻建議可以積極借鑒上世紀80年代的模式,以優惠的政策選拔來培養一批“來自本土,回歸本土”的師資團隊。
2.文教家庭的承辦者因長期局限于落后的鄉村,一些思想被束縛,從而對孩子的成長道路可能會產生阻礙,這也是現在文教家庭只招收小學生的一個原因;針對這一點,有關部門需加強對文教家庭承辦者的培訓,定期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和專業指導,讓“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先進的教育思想走入鄉村。
3.場地的安全性和簡要設施的配備沒有得到細心嚴謹的檢查、監督,不能保障孩子們人身安全的活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針對這一點,有關部門需聘請專門從業人員對這些設施活動場所進行定期的維護與檢查。
4.文教家庭又相當于孩子們的第二個家,大家在這里共同吃飯共同生活,所以對于在這里有吃飯和住宿需求的孩子們,飲食安全和住宿安全應該有一定的標準,進而依法保障孩子們應有的權利。
四、調研感悟
鄉村教育的問題,是城鄉巨變的一個縮影,是鄉村發展問題中的重要一環。請記住,我們為教育所做的每一點努力,都構成了孩子們眼中那遠方的夢想。
“文教家庭”自實施建設到現在已有三年多時間,效果顯著,意義重大,事實證明它是建立在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基礎上的雙贏政策。它為前李村的留守兒童帶來了歡樂與自由,為當地基層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持續動力,對解決中國廣大農村教育問題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當地村民來說,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文教家庭里;對于鄰近村莊教育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它值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支持,具有廣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可以很高興地預見鄉村教育的發展不再是沉悶的、乏味的、死氣沉沉的說教,而是鮮活的、互動的、充滿生命張力的教育。我衷心的希望“文教家庭”如七號家庭的蘋果樹一般,累累碩果,薪火相傳,給前李村、給茌平、給新農村的教育建設帶來無限生機和希望!
參考文獻:
[1]韋婷婷,周婧.鄉村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出路[J].現代教育科學,2019,(01).
[2]馮倩.懸浮的孤島: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危機及對策研究[J].教育評論,2018,(12).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16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