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房間里的大象》是伊維塔·澤魯巴維爾從社會學角度剖析人們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對于某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集體保持沉默的社會現象,即合謀性沉默。通過分析合謀性沉默的成因,探究解決合謀性沉默的方法。探究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顛覆了傳統媒介的傳遞方式對合謀性沉默的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現象;合謀性沉默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7-0230-02
一、研究背景
房間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這句英國諺語中的大象是指某種巨大而無法回避的真相,人們捂住嘴眼,淪為沉默的幫兇,與大象在房間中維持這心驚膽戰的和平。在《房間里的大象》一書中,伊維塔·澤魯巴維爾從社會學角度剖析人們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對于某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集體保持沉默的社會現象,即合謀性沉默。作者闡述了合謀性沉默的成因、組成形式、參與者的動機和表現,以及這種沉默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并探討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由一句簡短的諺語為出發點,研究一種特殊而普遍的社會學現象。社會學家和作家的不同在于,他不僅揭示出“大象”的存在,還要解釋“大象”何以存在以及如何讓“大象”從房間里走出來[1],這亦是本書的社會學意義所在。
在時代發展的今天,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其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方式,媒體最先“發聲”并傳播的頻次也越來越多。新媒體顛覆了傳統媒介的傳遞方式,將人們帶入一個全新時代[2]。那么時代背景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是否又會對房間里的大象這種社會學現象產生影響與沖擊?也許這是這本書由于時代背景改變而亟待豐富的內容之一。
二、合謀性沉默的成因
人們對于真相的集體性沉默是大象的成因,具有集體性和社會性,具有明顯的社會化模式。人們的沉默與逃避給了大象成長的養分與空間,直至大象瘋狂成長為無處可避的龐然大物,房間里的大象仿佛是一個黑色幽默,人人心照不宣,卻人人視而不見。問題就在于它不是一個個人現象,也不是個人行為主義所能引起的。當沉默蔓延,大象愈發巨大,合謀性沉默的參與者也就越多,沉默也就注定難以維持。終于當有人愿意承擔發聲的責任,站出來指出大象的存在時,巨象也會隨之轟然倒下。
而探究人們這一社會化現象,可以總結為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個人因素
沉默往往是因為恐懼和尷尬,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否認和沉默源于我們逃避痛苦的需要。當意識到某種事具有威脅性,我們會下意識阻擋令人不快的信息進入我們的意識。而無論是哪種因為痛楚、恐懼、羞恥、尷尬等導致的合謀性沉默,總是與個人的心理因素分不開的,而通常往往以組合的形式出現,例如某平庸無能的同事恰好是老板的兒子。
我們對大象本身的恐懼并不一定是沉默的原因,我們往往恐懼的是大象存在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打破沉默所帶來的后果。我們否認自己的否認,而且不愿意承認是我們的沉默助長了大象的成長,然而可笑的是這點恰恰是大象瘋狂成長的肥料,于是我們越忽視越沉默,大象越壯大,如此惡性循環。
(二)社會因素
人們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往往以團體形式進行活動,合謀性沉默往往與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法則、禁忌和人情世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當人們在選擇沉默時往往有從眾心理作祟,從眾使得人們難以確認自己的感覺,而屈服于更為容易的沉默。
此外沉默的產生有明顯的社會化模式,比如社會關系(尤其是等級差異程度)和社會處境(如可以公開的程度)。沉默和否認是權利分配不均的產物,作者認為,我們能知道多少,部分取決于我們的權力大小。但是有趣的是,由于數字化媒體時代的來臨,權利和消息的傳遞金字塔模式被打破。[3]權利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而流動的信息也有能力瓦解權力結構,在新媒體加大信息傳播的背景下,無疑更是強化了這一點。
三、合謀性沉默的打破方式
沉默是社會性群體行為,作者認為打破沉默實際所侵犯的不只是某些個體的個人舒適感,而是整體的神圣的社會禁忌,故而激發了被強化的恐懼感。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運動中保持沉默,很難說是因為怕死,還是怕成為“精神上的孤兒”。
《房間里的大象》作為社會學家著作,之所以區別于普通文學作品,就在于它闡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即如何謀殺大象。
(一)承認大象的存在
作者認為沉默保持得越深,則打破的機會就越多,拒絕某事的想法會被同樣強烈的揭露真相的愿望抵消,但打破的前提是使大象的存在成為公眾話語權的一部分。當人們承認并且敢于談論大象的存在時,才能推動第一個人掙脫出沉默的漩渦,打破沉默,引導所有人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從眾。
(二)把大象推到前景
要承認大象的存在,我們需要把燈打開,暴露大象,將大象從背景推到前景。一旦我們承認大象的存在,它的力量就消失了。隨著被人們談論的可能性提高,不同的意見也會被鼓勵,打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于是將大象放到前景需要我們去命名那些難以名狀的存在,增加它的可討論性,擴大它的討論范圍。
(三)需要社會通力合作
第一個打破沉默、正視大象的人,只是推開了昏暗房間里的門,是使得社會承認大象的第一步。正如皇帝的新衣中小男孩的父親讓我們意識到,其他人必須緊跟其后,即合謀者全部消失才不會有人繼續合謀。發聲需要勇氣與承擔,第一個站出來否認的人往往會因為侵害到了部分群體的利益而被攻擊,所以面對合謀性沉默需要的不是個人的努力(個人的努力亦無效),而是第一個否認者的支持者們所進行的對抗,是團體和團體間的對抗,需要社會通力合作。
四、新媒體模式下的沉默與打破
(一)信息傳播方式改變促進瓦解大象的效率
沉默的發生與打破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信息的傳遞,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傳統的傳播方式和權利息息相關,呈金字塔型,身居高位者對信息擁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保管權和傳播權[4]。但與此同時作者也提到,自由流通的信息會瓦解現存的權力結構,是相互控制的關系。只要把對身居高位者的不利消息傳播出去,就可能徹底顛覆現存的權力關系。但如今新媒體傳播背景下,傳播方式由靜態單向變為動態多向,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在信息傳播后,受眾可以及時反饋信息,傳播者還可以與受眾進行互動交流,降低了信息傳播的難度,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這無疑提高了瓦解大象的效率。
(二)降低了打破沉默的成本
作者分析說,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難——因為從漩渦中掙脫出來需要的力氣就越大。歷史上的先知,革命的先驅者往往下場悲慘,因為第一個站出來大喊“屋子里的大象”的人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侵犯到沉默者的利益時,站出來的少數者無疑會成為眾矢之的,當沉默成為呼應被不斷加強時,也就越難打破,不斷惡性循環。[5]但是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站出來打破沉默有了新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無邊界和即時交互等特性。在網絡上,只要復制粘貼,信息就得到重新傳播。相比較傳統媒體的若干次傳播的有限性,網絡發言具有無限次傳播的潛能。網絡的這種特性使它可以輕易穿越封鎖,而且隱蔽自己的身份,大大降低了打破沉默的成本。
(三)信息密集化社會使得團體更容易通力合作
新媒體背景下提高了受眾參與的主動性,信息參與方式的多樣化也降低了團體的信息傳播的難度,種種因素使得社會通力合作這一行為更容易達成。例如D&G辱華事件的發生,由于微博的傳播幾乎是即刻就引起社會層面的廣泛關注,第二天的時裝秀也因為抵制而被取消。網絡的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大大縮短了大象從幕后到臺前的時間,而社會團體的合作也更為迅速猛烈。
參考文獻:
[1]羅錦文.好人若沉默 惡性便遠播.中國青年報[J],2012(10).
[2]申亞麗.新媒體傳播與受眾參與式文化的發展.新媒體研究[J],2018(20).
[3]衛欣,王勇.時代的審美與審美的時代[J].黃河之聲,2018(21).
[4]王全權.我國生態文明的對外傳播:意義、挑戰與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5).
[5]郭劍英,李銀花.基于四分圖模型的農民村莊整治滿意度研究——以江蘇豐縣華山村為樣本[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