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雯 顧婷 朱凱玲
關鍵詞 大學生 學習教育 現狀調研 創新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項目:“八學期·八主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平臺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18GC18)研究成果之一;湖南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創新模式研究——以湖南文理學院為例(項目編號ZD1802)。
作者簡介:周璐雯、顧婷,湖南文理學院學生;朱凱玲,湖南文理學院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54
(一)“學習參與度”現狀分析
在參與廣度方面,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為各專業安排了思政類公共必修或選修課程,大學生參與課堂理論學習的比重接近100%;同時,學校團委、學生社團等開展“經典誦讀”“征文比賽”等形式各異、主題鮮明的特色教育學習活動,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方面理論知識,有69.52%的大學生表示曾參與到此類活動中。

在深度學習方面,課后進行復習、延伸拓展的同學占比偏低,有61.02%的同學表示課后很少主動再去進行學習;課程構造設置上,有47.09%的同學表示作為公共必修課學習相關課程并附有少量考察實踐,有15.38%的同學表示作為公共必修課學習相關課程但并未附有實際考察實踐;同時,學習理解程度也千差萬別,有16.66%的同學表示“并未了解過該思想”,有63.16%的同學表示“停留在只知道一些與該思想相關的經典名句”,有16.39%的同學表示“比較關注,主動了解過”,僅有3.79%的同學表示“比較了解該思想”。

(二)“學習出發點”現狀分析
就整體大學生而言,將近100%的大學生表示會依據課程安排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的學習;74.29%的大學生表示學習主要是考試成績需要,德育功能感受并不明顯;“簡單學習理論知識”的大學生占受調查者總數68.33%;“將理論與實踐進行聯系、探索”的大學生占受調查者總數31.67%。
就部分大學生而言,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的政治類專業學生中有89.65%的同學進行針對性學習;非政治類專業大學生中有45.71%的同學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生黨員(包括中共預備黨員)中對相關理論知識的關注和學習表現積極的占比91.64%,團員和群眾中對相關理論知識的關注和學習表現積極的占比59.64%;同時,“將理論與實踐進行聯系、探索”的學生中有83.56%的同學為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而“簡單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生中有92.59%的同學為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相關學生。

(三)“學習途徑、模式”現狀分析
在學習途徑方面,有73.46%的大學生表示,現階段課堂教學、書報雜志等較為傳統的方式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的主要載體,對于傳統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的判定有79.46%的同學表示“正常推進,效果一般”;有85.88%大學生表示習慣于或者更傾向于通過多媒體、互聯網進行的學習;有69.76%的大學生表示,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的學習采用抖音短視頻等具有時代特色的“網紅產品”進行教育抱有極大期待。

在學習模式方面, 87.27%大學生表示“老師講,學生學”的課堂教學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的重要模式;63.43%的大學生表示部分教師就相關內容進行講授時不夠具體、生動,教學方式陳舊,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喪失興趣;89.67%的大學生表示希望可以在教學方式設計、實踐活動安排等教育過程中進行適時、適度創新。

(一)大學生學習深度不夠、效果不佳
調研發現,青年大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的了解呈現出學習深度不足,學習效果不佳。成因如下:
理論與實踐脫節。部分高校教師和青年大學生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內容置于專業所學之外的空中樓閣,未從本質上發掘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在表面實用性的牽扯下導致關注度處于低水平,使得大學生本就薄弱的理論知識水平在得不到實踐有效鞏固的情況下學習效果十分有限。
(二)大學生學習重視度不高,學習實效性不強
根據青年大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出發點的不同,課題組進一步分析,得出:青年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實效性不強的結論。成因如下:
第一,受教育者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在調查中,課題組發現思政理論課雖然已經走進每一個專業,但接受程度并不高。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都是講“大道理”,認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才是根本。甚至部分高校大學生將本應嚴肅、認真對待的思政課堂當作難得的自我“放松時間”,在思政公共課上開展與課程無關的其他活動。
第二,教育者課程設計針對性不強。在思政課上,課堂教學多專注于理論灌輸,針對性地拓展教學較少。雖然新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多種途徑,但大多數非政治類專業學生長期以來“計算式”的邏輯慣性,疲于思考,最終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三)大學生學習途徑相對傳統,學習模式偏向陳舊
根據青年大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在學習途徑上和學習模式上的特點,得出學習途徑相對傳統、學習模式偏向陳舊的問題。成因如下:
第一,學習途徑日益豐富,但利用度不足。在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獵奇心理較強,渴望學習方式能夠推陳出新,而大學生長達15年的課堂教育對教師權威等的依賴性使創新阻力重重,各高校教育學習途徑依舊以傳統型為主,缺乏創新。
第二,學習模式穩定,但存在部分固化等問題。高校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的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側重于課堂純理論知識的教學,且教學多以“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展開,但相關考察實踐活動未結合青年身心成長規律和時代發展需求,實際運用中可操作性未有效發揮,致使青年大學生孤立、片面地看待思政課堂。
(一)朋輩導學
朋輩導學借鑒當今課堂中“教”與“習”學習方式的優點,遵循學生發展的身心規律,在授課主體上進行創新,大學生通過朋輩人士授課來推動自身的理解與升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類公共必修課更加注重學生的理解,而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趨向于單方面地接收教師的思維引導,并且老師日復一日的講解使得部分本就積極性不高的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學生小先生”相對親切質樸的語言更易促進學生的理解;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小先生”能力素質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等。“學生教——學生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高校思政教育學習工作發展提出了新的創新支持。
創新教育模式,首先,遵循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原則,在青年學生中招募一批綜合素質強的同學組建“青年講師團”,將思想政治教育類相關專業學生作為主體,向其他專業學生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用“學生小先生”的創新模式呈現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其次,思政相關原著研讀類社團作為一種蓬勃的展現形式,是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延伸,創新社團娛樂為主的發展方向。
(二)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強調要用好、發揮好課堂教學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使學生做到“專業學與全面學”“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結合發展,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體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而現階段,“課程思政”的改革實踐尚處于探索期,各地區部分教師和同學對其認識不夠充分,非思想政治專業課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意識不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重于課本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理性認識層次的提高。這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專課專教思維的限制,“授業”與“傳道”相分離,教師專注于科學知識的傳授,對思政教學研究不夠深入,長久下來便形成了不知如何將專業知識融入思想教育的僵局;另一方面是由于師生在意識上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入,對于專業成績存在傾向性追求。
為改善這一問題,落實高校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踐行“課程思政”的培養理念,首先,加強“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引導、支持專業課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挖掘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進行融合教學,提煉出有感染力、說服力的結合點,促進“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聯合互動,引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于內化。其次,從國家意識形態的戰略高度出發,強化“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在各學校的教育實踐中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強調充分發揮其他所有課程育人的價值,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全課程育人格局,使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
(三)以用促學
當前大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稀疏,認為思政課實際效用不大。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目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泛而不精,學生參與過程中獲得感、成就感得不到滿足;思政課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有利條件下并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資源優勢,教育學習手段較陳舊,對當代大學生感召力不強。
為了提升以用促學的效果,首先,提升競賽類活動質量。比賽是學習、交流、進步的重要平臺,以賽促學,才是比賽的真正意義。各高校可依靠學生組織的特有優勢,緊密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活動的聯系,開展“經典誦讀”等具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在賽程中得到提高;其次,重視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的開展。大學生在“三下鄉”等主題教育活動中切實深化思想認識,增強政治自覺和社會責任感,使理論與實踐融合互補;最后,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根據大學生的學習傾向,積極開發并應用好QQ、微博、微信等青年學生現階段已普遍接受的新媒體教育資源,同時創新性利用“抖音”等新型平臺,搶占網絡思政工作的新高地。做到新媒體與青年學生思想發展的深度融合,把德育融入學生發展的全過程,構建師生間“輕松歡快的在線課堂”和“網絡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員.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9(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
[3]李永法.論高校德育中如何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J].科學資訊,2010:189-190.
[4]劉鵬成.堅持初心,不忘使命——論如何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J].學周刊,2019(13):16-17.
[5]晁瑩.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教科文匯,2019(4):34-35.
[6]張敏齡.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智庫時代,2019(15):288-289.
[7]趙逸影.習近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述評[J].2019(3):38-40.出版信息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