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我們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英語教學中,既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又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及個性特征的和諧,結合英語教學,把如何把心理健康應用于教學中作為探討對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背景,及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策略、模式。
【關鍵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模式
【作者簡介】李智慧,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第三中學。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滲透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9]GHB1064)主要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新課標中學英語課程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過程中,通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英語學科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質,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和社會發展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要求。
一、探索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
在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訪談調查、MHT 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量心理測試之后發現,在中學英語課堂學習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許多。但其主要表現可總結為以下幾點:自卑心理、畏難心理、厭學心理、急于求成心理、放棄心理、應付和等待心理等。
二、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其分析
經分析后得出中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主要心理問題的成因有以下幾點:1.學習動力和學習方法方面的原因。學習動力包括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意志。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主要表現為缺乏學習自信、厭學、學習困難、意志薄弱、膽小怕事、感情脆弱等。學習方法主要是學不得法、效率低等。2.不良性格與不良行為方面的原因。依賴、固執任性、自控力差、怯懦、自我為中心、自卑、自閉、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罵人、說謊、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試作弊等特點在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中表現尤為突出。3.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父母和祖輩溺愛、家長期望過高、要求太嚴、打罵教育或者家長期望太低、漠不關心、放任自流或者家庭缺乏民主、代溝嚴重等。學生家庭背景差異很大,對學生學習心理問題的產生也有很大影響。4.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學習、升學的激烈競爭引起過度焦慮。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學校的課堂教育教學方法。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科教育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灌輸,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老師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缺乏了解,甚至一無所知,有的把心理問題看成是道德品質問題,所以,課堂教學純粹是知識的傳授。這樣一來,學生本已有的一些心理障礙在課堂上得不到解決,又加上應試教育下激烈的學業競爭和枯燥的學習生活方式造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學習上的困難。
三、通過實踐探索在中學英語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與興趣。在平時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充分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教材,結合生活實際或英語日常用語、英文名句、英語諺語等,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滲透。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注意自身形象,產生新靈感化。在親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學生能對英語學習有安全感,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挖掘學生學習英語的潛力,拓寬學生的發展空間。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老師要努力創建一個磁場,讓學生感到老師的可親、可敬。從而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把英語學習當作一種幸福、一種享受。3.創建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我們的農村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口語水平低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不具備語言環境。學生能夠練習口語的唯一機會是課堂,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又忽視口語訓練,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只會讀、不會說的情況。為了克服以往語法教學法造成的“啞巴英語”,教師要在授課的內容和側重點上也做一些調整。4.排除學生心理障礙,體驗成功喜悅,建立自信心。可以選用學生們熟悉的內容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競賽,使學生的興趣點達到高潮。教師應對學生在活動中的出色表現給予高度評價,分享他們所獲得的樂趣。要讓學生看到自我價值,意識到自我潛能,由此擺脫失敗的焦慮,克服自卑心理,建立積極健康的學習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是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教育也應是每個英語教師的素養之一,要利用學科內容的特點和優勢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作為英語工作者,平時在進行英語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心理健康,增強學生道德觀念,這樣也可協助其他學科的學習,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為新時代培養健康合格的人才服好務。
參考文獻:
[1]王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實踐研究.心理健康教育[D].南昌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