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新教育理念提出,倡導建立靈活性教學目標,英語課程評價標準逐漸多元化。高中英語課程教學目標要增加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內容,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與口語能力。文章針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學展開探討研究。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英語;教學思考
【作者簡介】徐華平,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
新課程理念下,傳統教育模式在素質教育下已經無法適用,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全面性發展。重視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發展,為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也就對傳統教育理念改革提供了更高的要求。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英語教學往往只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對于學生英語口語與應用能力沒有過多要求,這種教學方式造成大量高分低能學生產生,如何加快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步伐成為現階段教育重點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
1.教學方法方面。新課程改革要求下,教師明確自身課堂引導地位的同時也要重視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采取最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然而實際教學中能夠,一些教師依然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單向傳授教學方式進行英語教學。如教師在講解語法時,只單純地對知識點展開分析與講解,無法在學生所熟悉、感興趣的語言環境中開展教學,學生無法通過實際案例掌握知識點。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無法加深,學生學習熱情低落,思維不活躍,教學效果不能有效提升。
2.評價方面。高中英語教學評價中,教授往往只注重最終的評價結果,即考試成績。但高中英語新課程理念并不只是單純的教學英語知識點,更注重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為此,倘若評價結果無法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考察,學生就無法全面性的提高學習質量。
3.教師方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于教師專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要積極學習素質教育下教師教學新理念與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迎合新課程理念下對自身教學能力的挑戰,才能為新課程長期有效改革提供保障。然而實際情況確實很多教師專業水平有限,還無法適應新課程改革,無法有效創新當前教育教學模式,導致其在使用新教材產生的效果不盡人意。除此之外,一些年長教師的思維能力已經無法跟上新時代發展步伐,又不愿向年新教師請教,專業素質更是無法從本質上得到提升。
二、高中英語教學水平提高策略
1.提高課堂英語教學效率。首先,優化教學目標。教師要深入分析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對自身學習目標細致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分層教育與差異化教學方法的運用。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針對性教學內容,合理的教學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生學習內容包含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興趣等。其次,優化教學設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引導者角色,要去教師正確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思維與注意力一直放在教學核心問題與重點知識上,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在難點解答中善于提出問題,教師善于應答,進行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最后,優化教學方法。教師應掌握多樣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最合理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生學習過去完成時知識點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相關對話視頻,讓學生在具體語境環境中體會到英語知識的應用價值,加深學生知識點印象與記憶。
2.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教師建立合理評價體系,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如教師可在班級內開展“進步標兵”的評選活動,以此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又或是“閱讀大王”的評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并不斷推展閱讀面,學生英語綜合素養提高。教師也可在小組合作中模式中學表現優異的小組進行表揚,這種學習模式下,教師有足夠的時間關注學生課堂表現,教學評價更加全面。
3.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應時刻高標準要求監督自己的行為,意識到新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環節,要在不斷的學習與成長中正確認識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積極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教師還要增強自身新教材以及新教學設備應用能力,提高課堂英語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中要增加教師考核內容,以此督促教師積極完成英語教學改革與教學思維的轉變,最終實現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綜合能力共同發展。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高中英語教學質量提高提供條件,教師要抓住機會,不斷創新課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優化。同時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才能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向旭.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6(23):126-127.
[2]李志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J].文學教育(下), 2016(07):117.
[3]魏墨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23):291.
[4]李研.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2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