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霞 傅航超
[摘 要]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解決好農村、農民問題是脫貧攻堅的一個關鍵點,近年來大學生村官立足于實踐,發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產業幫助農村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本文基于此,立足于鄉村文化的具體表現、文化發展走向和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作出分析,希冀對發展農村特色的經濟有所幫助。
[關鍵詞]文化;鄉村;創業;經濟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1 鄉村文化的表現形式
鄉村文化是村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田園景觀、人情關系、建筑風貌、宗族關系等,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物質方面、行為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精神方面,它是鄉村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保障。
1.1 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建筑、景觀、村落、手工藝等,它往往是有形的。中國目前保護較好的有三朝故都故宮、北方第一民宅喬家大院、天下至尊泰山、“國禮”景泰藍等。物質文化是表層文化,是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基本著手點,也是文化傳承的集體體現。
1.2 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是指鄉村在形成發展歷程中涌現的能夠促進鄉村發展的有價值的活動,包括鄉紳的行為、村民的行為。愚公移山不妨看成是一個客觀存在事件,愚公“移山”就能夠被看成一種行為文化,張瑞敏在海爾怒砸冰箱也是。行為文化通過某種重大行為對內部成員產生影響,從而所有人都趨同于這種行為或受這種文化行為的影響,對鄉村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1.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則是指鄉村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為了目前和未來的長久的發展而制定的,可以約束內部成員行為的鄉村鄉約。最能體現鄉村制度文化的是宗祠、族規,西周始,宗族制度深入人心,在千年演變中,宗祠成了鄉村最有影響力的存在。中華民族特有的鄉村制度文化是一種特殊的力量文化。
1.4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鄉村文化的核心,是其它三種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礎,精神文化往往是無形的、強有力的,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個人的內在。精神文化往往體現在各個群落的重大節日上,如傣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苗族的苗年、四月八、花山節,回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漢族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2 鄉村文化發展走向
中華民族能夠綿延不息,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他們起到了維系民族發展的紐帶作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在每個中國人情感的最深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的一部分。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黨中央的一些教育指標,作出了重要講話,他對現如今的優秀傳統文化要求我國應該大力支持,并給予高度重視。在此次重要講話中,也有人提出了關于我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強有力的支柱,那就是需要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只有精神文明大力發展,才能促進文化文明不斷前進。而且在中華文化奠基的5000年歷史長城中,中華民族也正在不斷地進行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標志,也是中華民族歷代以來生生不息的精神要素,它可以促進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而且對于該系列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又說出了一個對于我們國家最具有核心力,而且針對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講話,那就是對于我國整個民族精神要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只有大家團結一心,才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于文化本身應該尋求更加優秀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認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好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系列講話,為全面認識和客觀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為推動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化歷史,而且對于整個傳統文化的孕育過程中,鑄就了我國人民在不斷地改革創造和一些優秀的先進文化中不屈的靈魂,也同時造就了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2004年,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建成,它是我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學院,現如今我國已經在140個國家開設了孔子學院。根據大量數據統計,我們知道每天學習孔子文化的人員正在不斷增加,全年的注冊學員已經達到了200多萬人,對于一些中外兼職的教師來說,他們對孔子文化的理解程度達標的就有將近5萬人左右。
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軟實力的競爭,文化軟實力是決定國家國富民強的因素之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各族人民樹立文化自信,各族人民依靠這種凝聚力不斷促進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黨的十八提出黨目前面臨“四大危險、四大考驗”,而這就需要傳統文化加以正確引導,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過程中,將我國優秀的文化作為主要傳承的目標,而且通過一些基礎性工程,利用文化、教育等,更好地傳播,推動整個社會主義過程中文化的發展,也使得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面比其他國家更加有自信,創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傳統文化包含的家國情懷和人類情懷也是它能夠積淀下來的原因。
3 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前景
3.1 前景分析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黨的十八大提出“高質量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總方針”,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為鄉村自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導和經濟支撐。
中國經濟正在蓬勃發展,GDP生產總值位居全球第二,在2021年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一:到建黨一百年,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據馬斯洛需求理論顯示最頂層的需求是生存需要,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概念以后,國家投入大量精力消滅貧窮,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公民的需求基本上會是向自我提升方面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鄉村農耕文明顯得愈加珍貴,鳳凰古鎮、麗江古城每到節假日客流量人滿為患,據官方統計2018年麗江古城旅游收入接近1億,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巨大經濟效益。目前,鄉村旅游在我國有較大的發展,可借鑒經驗多,而各地地貌、風景不一,競爭壓力小。
3.2 發展措施
鄉村文化對經濟有直接幫助的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整合鄉村特色、合理規劃分類、修繕古建筑群、發揚民風民俗是重要手段。發展鄉村經濟,實現農村人員自主創業,可以借鑒雪峰山模式和篁嶺模式,也可以接受下列建議。
3.2.1 完全外包。鄉村居民擁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所有權,開發商擁有對其使用的權利,二者相互合作,共同獲利。農村人員自身有其局限性,如高素質人才匱乏、資金少、無投資渠道,雖然手中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若處理不當,往往會人財兩空。
3.2.2 合作經營。鄉村文化的主體是生活其中的居民,他們對鄉村文化的理解和體會也更加深刻,文化公司在資金、管理上的優勢無可厚非,二者通過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共同獲利。目前,文化遺產的過分包裝現象層出不窮,保留原有居民,民風民俗也更加得到展現,吸引的客流量會與日俱增。
3.2.3 立足實際。文化消費最重要的就是真,但又要具有不可重復、不可替代性。中國的鄉村文化有很多,每種文化之間有獨特性也有相似性,廣大農村創業人員要做的就是如何保留原汁原味的特有的鄉村文化不被模仿的同時,又能夠推陳出新,吸納百家所長。
[參考文獻]
[1] 陳志國,譚硯文,龍文軍.傳承農耕文明,助推鄉村振興——首屆”農耕文明與鄉村文化振興學術研討會”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2019(04).
[2] 鐘家雨,熊伯堅.鄉村文化復興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探討[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8(05).
[3] 張書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民族文化自信[J].品牌研究,2018.
[4] 莊尚文,朱晨之,徐成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一致性、整體性與創新性[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9(02).
[5] 梅國琴,高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和合”文化關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02).
[6] 秦晉芳.習近平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