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歆 陳倩如 林敏章 陳璽雯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青年大學生有效參與是鄉村振興必不可少的關鍵力量。本文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具體建議,為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石,治國之要。2004-2019年黨中央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6年聚焦“三農”問題,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農”問題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也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是黨自十九大以來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曾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前提是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把人力資本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鄉村人才”。因此落實好“鄉村振興”關鍵是如何吸引、培養更多復合型、應用型鄉村旅游人才駐扎鄉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 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將此提高至國家戰略層次高度,提出要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特色產業、休閑產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有限發展”,提出“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
在政策幫扶下,大部分地區貧困人口已成功脫貧。但 “多、廣、深”問題仍然存在。云南、貴州、廣西等省份貧困人口都超過500萬。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投入不足的現狀仍未改善,間接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村存在巨大貧困問題。
從鄉村建設參與者來源和鄉村振興現狀來看,大學生力量依然薄弱,鄉村振興需要新鮮血液注入。本文立足鄉村振興提出的戰略背景,通過厘清鄉村在建設中面臨的相關困難,落實鄉村旅游人才培養計劃,對鄉村建設提供幫扶,為鄉村振興提供決策參考。
2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
2.1 缺乏信息化平臺
市場信息變化頻繁,但貧困地區農業信息共享條件差,信息無法第一時間傳遞,易造成農民盲目生產,產品滯銷。除此之外,消費者對該地區信息甚至一無所知致使地區知名度得不到提高,影響農產品的宣傳和銷售。
2.2 缺乏與時俱進鄉村發展理念
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多數農村年輕人選擇進城謀生活,新鮮血液流失使農村勞動力緊缺,現代先進技術無人學習和應用。留守村中的老者體力下降,接受新事物能力不高,從而影響帶動貧困地區前進的整體力量。
2.3 鄉村“老手藝”面臨失傳 出現人才斷層困境
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功能需求不能滿足快節奏生活的需要,城市空心化問題突出,學齡兒童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導。如何通過青年大學生的介入使民間傳統的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能夠與現代社會融合,讓更多的人知曉、感興趣,并參與其中勢在必行。
2.4 農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缺乏差異化定位
農產品采摘完畢,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運輸途中品質卻無法保證,但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質量和期待呈現走高態勢。所以在加大推進電商平臺的同時,需要從延長農產品的儲存、物流、運輸等多個環節入手,建立鄉村農副產品良好口碑。同時,農產品品牌差異化水平不高,如何能夠在同種產品當中脫穎而出,獲得更高的產品價值也是棘手問題。
3 “鄉村振興”需要新鮮血液
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需要各領域人才的廣泛參與,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吸引并動員具備“鄉村認同感”的大學生,促使其激活鄉村發展活力,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3.1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
在一些貧困村,農民參與度依舊低迷,他們大多采用傳統銷售模式。相同地區自然條件相差無幾,市場需求量幾近飽和,農民售賣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產品差異化優勢不明顯。此外,農村的空心化程度較高,多數農民年事已高,對“電商”理解力和接受力不如青年人,電商模式打破傳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則,虛擬交易備受他們質疑。
基于上述現象,輸送具備專業知識的大學生下鄉幫助村民從源頭打消顧慮,注冊成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充分發揮當地地理優勢,引入互聯網技術,完善縣鄉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選擇合適的生態特色農產品,主打綠色健康在地生產品牌,就地取材就地生產、銷售。
借助互聯網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消費者可以坐享質優價廉的農副土特產品,農戶也可規避由于市場因素帶來的農產品滯銷風險,青年大學生的學識也有用武之地。
3.2 傳遞新型發展理念,加大“新農民”培養力度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要振興鄉村,就要先打破原有觀念,使農民重新定義自身,提高自我認同感,成為“通曉農業、胸懷知識,善于變通、精于發展”的“新農民”。
農村空心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穩步推進的難題,大學生駐扎鄉村,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在農民之間傳播,不斷增強新生代農民鄉村文化自信,使農民自我認同感和效能感得以提高,思維模式得以轉變。
大學生定期下鄉,用通俗語言對國家政策方針展開解讀宣傳,農民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惠民政策,結合鄉村自然地理優勢,及時調整發展路徑。同時挑選鄉村振興帶頭人,建立示范效應,加固農民“留在鄉村、志在鄉村、建設鄉村”的思想觀念。
青年大學生對農民進行人文社科類教育,是在精神上對其振興,促使其提高戰略眼光,同時也將不斷提高自身“學農、愛農、奉獻農業”的價值導向。
3.3 留住鄉愁 留下接班人
鄉村振興不應淺顯地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提高,精神層面富有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隅。
在鄉村發展過程中,時代發展的步伐阻斷了“老手藝”傳承腳步,農耕文明下誕生的“老手藝”演變成為留住鄉愁的載體。
在鄉村建設中,對“老手藝”的傳承也是不容忽視的路徑。“老手藝”講求師徒口傳心授,現代營銷模式沖擊著“老手藝人”的生活,民間手工匠人慢慢老去,卻苦尋不到傳承人;追求快節奏生活的年輕人對于需要“靜下心”的傳統藝術也不感興趣,紛紛外出務工;村中留守孩童缺乏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逐漸在網絡世界中迷失。
大學生在鄉村振興中作為橋梁,可以成立拯救瀕危手工藝術工藝組織,對迷失孩童進行規勸引導,激發其對村中傳統工藝的濃厚興趣,自覺承擔對傳承發展瀕危民間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4 農產品“有質有牌”擴展附加值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要求。讓農產品銷的遠的問題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得以解決,但銷售時效性、減少在途中折損、打破農產品名氣不大的問題如何進一步解決依然迫在眉睫。
要把農產品銷售得好,銷售得長久,還需要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打破“只在生產地買賣原材料”的思想壁壘,轉換成“農產品在地生產、在地初級加工”的發展業態;強化農副土特產品商標保護意識,打造鄉村本土“老字號”產品,在地建設初級產品加工廠,建成多環節、多品牌的發展格局,提升品牌形象。
農村發展的主力軍、新力量是人才。2017年《教育部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引導畢業青年返鄉,并支持地方設立相應政策保障體系。政府部門應鼓勵大學生利用政策平臺為農村發展提供技術推廣、智力支持以及互聯網平臺等鼓勵大學生在鄉村建設中展示才能,發掘潛力,以政策為引領把握機遇。
在青年大學生參與下,該經營模式不僅能夠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可調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在獲得收益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村社會的穩定性,農副產品附加值的提高也使得鄉村振興得以穩步推進。
4 結論
時下,鄉村振興進入關鍵階段,鄉村振興和青年學生廣泛參與具有密切的耦合關系,本文希望通過青年學生的參與能夠構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蔣方美.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8(03).
[2] 鄭曉春.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時代主人,2018(08).
[3] 黃開騰.論鄉村振興與民族地區農村“空心化”治理[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
[4] 劉燕.讓“老手藝”留住鄉愁[J].中國就業,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