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教飛
[摘 要]廣西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此相對而言較為落后。農業的發展,依托著當地的地理優勢,想要可持續發展,農業改革需要盡快進行。廣西山區地理位十分特殊,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優勢。諸如國家政策優勢、區位優勢以及農業特色優勢。 以此同時,廣西山區農業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 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相對緩慢;長效機制未建立引起的農民收入不合理; 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產業之間關聯程度不高等。為此廣西產業結構調整應以糧食為基礎,進行農業產業升級與結構改革,要想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就需要利用當地的優勢,發揮它的優勢作用,進行特色農業生產,創新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現代化發展的步伐。
[關鍵詞]山區;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創新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1 廣西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
農業生態結構影響著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更嚴重的還會影響其系統產生質的變化。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遵循自然規律,農業生產也一樣。農業產業結構要想得到有效的調整,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依照客觀規律辦事。協調好供需關系以及平衡好產業之間或者內部的聯系,使其相互配合,協調并進,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人類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遵循客觀規律進行生產活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1.1 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基礎
第一,區位優勢。得益于有利的地理優勢,河谷地帶,熱帶季風氣候為農作物的生產帶來了適宜的氣候條件,常年光熱充足,水量充沛。良好的氣候條件為農作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冬季仍能大面積種植瓜果蔬菜,是我國重要的果蔬生產基地。
第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 一是農產品種類多、品質高。主要包括優質的芒果、香蕉、茶葉、繭、糖料蔗以及蔬菜基地。 這些優質農產品基地占據著廣西山區農業重要地位,實現了規?;a,促進了廣西山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1.2 廣西山區現階段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產業結構擁有著多層次的系統,它若要進行結構調整,定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進程相對緩慢。結構調整涉及它的演進與轉換,對于廣西山區而言,它的水平仍較低。一直以來,封建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在當地農民思想中深深扎根,農業的發展受限,所以農業發展停滯不前,仍然處于傳統農業階段。
第二,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據相關數據顯示,廣西山區的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未建立相對應的收入長效機制。不合理的勞動力分配導致產出效益不高,造成農業勞動剩余,影響了農民的收入,也給農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第三,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關聯程度不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受到相關因素的制約。其一,加工業發展落后,農業資源只是簡單的加工,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現象。農業的發展還受到觀念、勞動力素質、人才、市場建設等問題的制約,阻礙了農業發展的步伐。
2 廣西山區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探索
廣西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依靠當地的特色優勢,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 針對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適宜的解決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使得生產方式得以轉化,從而促進廣西山區農業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
2.1 以糧食為根本,調整產業結構
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要確保糧食安全, 首要工作就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廣西山區農業發展也很落后,不少農民還存在著小農經濟的思想,想要進行農業產業化生產,必須先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觀念,打開生產思路,對現階段自己生產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 結構的調整應該在糧食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進行,兩者協調統一。
2.1.1 充分利用地區的優勢。廣西山區地帶溫度適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特別適合發展特色農業,可以進行蔬菜、水果等產品生產,芒果的生產要邁向精細化,優化并升級產業,進行農業特色生產發展。發揮資源優勢,推進廣西山區農業生產朝著規?;?、商品化以及集約化方向發展。
2.1.2 邊遠山區另辟蹊徑,開展特色農業發展道路。廣西山區大都為貧困地區,經濟較市中心河谷地帶更為落后,不發達的經濟條件限制了當地農業發展的步伐,這就也決定了當地的發展方式。這些地區應該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利用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高效的管理方式,結合市場發展趨勢進行有效的農業生產。將生態農業放在首位,發展當地特色農業,打造一條綠色生態的農產品生產線,將健康的農特產品推向海外市場。
2.2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的管理與生產,現代農業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利用高科技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
2.2.1 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龍頭企業。農業生產過程中龍頭企業起著關鍵作用,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必須把握好這個核心要素。龍頭企業的管理應該遵循規范化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改造,發揮輻射作用,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形成聯動與協調發展。
2.2.2 重視生產基地的建設。生產基地的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打好基礎必須重視生產基地的建設。此時,就要利用龍頭企業的優勢,助力生產基地的建設。進行相對集中的規模化生產活動,更加注重產品質量,確保產品品質合格,深入優化產業結構,科學規劃,恰當布局。
2.2.3 建立相關體制與完善產業運行機制。建立科學的產業體制以及合理的監督機制,形成關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共同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以及抵御突如其來的風險。
2.2.4 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 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為農業化發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政府還應組織服務工作,引導更多的人參與服務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農業化生產作出努力。此外,人才的培養工作也很重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科技興農才是最好的出路。
2.3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2.3.1 科技興農??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對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所產生的作用毋庸置疑。牢牢把握科學技術,加快農業發展的步伐,是有效的發展途徑。針對現階段存在的農民素質低下以及科技生產水平有限等問題,進行一系列的培訓與學習,提高農民素質。加大對科技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用科技來發展農業,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2.3.2 最大限度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陀^的外在條件是能夠保證糧食穩定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糧食的生產。最大限度地把土地利用好,提高其利用率,集中主要力量,攻堅克難,實現農業在技術上的改變與突破。
2.4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勞動力資源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它能否得到合理配置,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發展以及現代化進程的步伐。 勞動力分配不合理就會造成資源浪費,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2.4.1 大力發展城鎮化建設。城鎮化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相互依存,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業發展越快。 第一,城鎮化建設步伐越快,勞動力越能夠得到有效分配與利用,剩余勞動力得到轉移,這就能夠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第二,農民積極性提高,極大促進了收益的增長,農民增產增收。
2.4.2 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城鎮經濟發展起來的同時,積極鼓勵并引導富裕起來的農民加入到城鎮化建設的隊伍中,可以通過興辦小微企業或者服務性行業,通過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來扶持困難農民,增強農民之間的黏性,先富帶動后富。
2.4.3 增強第三產業對農民的吸引力,引導農民積極投身于第三產業的生產活動。第三產業有利于擴大就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緩解廣西山區地區農民的就業壓力,很大程度上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在不斷地發展,第三產業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未來這些產業的就業潛力將得到更大的激發??梢酝ㄟ^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經濟優惠等手段,吸引農民前往這些行業,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時,經濟也能快速增長,實現雙豐收。(指導老師:陳修穎)
[參考文獻]
[1] 趙陽,鄭藝玲.福清先行先試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探索[J].安徽農學報,2018(02).
[2] 郭昌永.淺淡生態退化山區的特色農業發展——以廣西天峨縣為例[J].農家之友(理論版),2009(07).
[3] 蘇星.特色農業帶富百色農民[J].當代廣西,2008(14).
[4] 姚善策.百色地區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調查與思考[J].廣西農村金融研究,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