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目的:分析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的產科處理以期為有效提升產科處理質量。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98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婦,按照住院治療順序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采用剖宮產方式,觀察組采用自然陰道分娩方式,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發生胎兒窘迫率,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患者進行產科處理時,可優先采用自然陰道分娩方式,更好地提高產婦生產過程安全性,有助于母嬰的快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值得在產科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科處理;陰道分娩
【中圖分類號】R181.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058-01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醫療技術水平有質的提升,同時人們的物質環境及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斷的改善,而產婦們出于對分娩過程的安全性產生的恐懼及焦慮也在不斷增多,導致剖宮產選擇率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當前我國在初次妊娠的產科處理臨床措施已經有較成熟的醫療技術方案,而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科處理問題方案則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二胎政策開放以來,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患者大幅增長,已有專家學者開展深入研究認為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科處理最優方式為自然陰道分娩方式,因為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產婦區別于一般自然分娩產婦,一旦出現意外或產科處理不當等問題,產婦發生風險的幾率將會大大提升。為了更好地保障孕婦及胎兒身體健康,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產生,本文對我院收治的98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婦患者進行產科處理臨床分析,探討更加安全可靠的產科處理方法。本次研究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6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98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婦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的標準:所有產婦患者均為第二次妊娠的患者,且第一次均為剖宮產;均與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說明自然陰道試產的利弊情況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基本信息:產婦患者年齡為24?37歲,平均年齡為(28.5±2.4)歲,孕周為37?41周,平均孕周(38.2±2.1)周,與上一次剖宮產間隔時長最短為1.5年,最長為3.5年,排除患有子宮方面疾病、上次剖宮產存在指征、主觀上拒絕陰道試產的產婦患者,按照住院治療順序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產婦患者間在基本的資料:孕周、年齡、上次生產方式、妊娠次數、心理特征等均無較大差異,可進行統計分析。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剖宮產方式,觀察組采用自然陰道分娩方式,結合產婦的臨床實際情況判斷試產條件,具體標準為:(1)本次妊娠分娩與上一次剖宮產時間間隔大于或等于兩年;(2)上一次剖宮產的切口位置為子宮下段,且為橫向切口,術后產婦的恢復情況良好,沒有出現傷口撕裂、發炎、感染等并發癥;(3)本次妊娠過程中未曾出現剖宮產指征或其他指征;(4)判斷本次妊娠具備自然陰道分娩的條件:首先是胎頭的銜接,胎兒先露的部位是否與坐骨棘水平保持一致,對產婦的宮頸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評分且大于8分,同時胎兒的體重估量應少于3.5kg;(5)進行B超檢查確保產婦患者的子宮下段前壁處于完好無損狀態,瘢痕的厚度處于2mm到4mm之間,子宮沒有胎盤附著和薄弱區等問題;(6)核磁檢查均沒有發現胎盤植入問題;(7)產婦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均同意采取自然陰道分娩方式試產;(8)準備好一切應對手術中出現異常情況的醫療搶救措施、手術設備及方案。
1.3評價指標對比兩組產婦患者分娩結果中順利分娩例數及胎兒窘迫的例數,對數據做好記錄并深入分析。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應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檢驗,當P<0.05時,代表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順利分娩例數為46例,順產率為93.8%,3例需要再次進行剖宮產,占比6.2%;分娩過程中胎兒窘迫癥僅出現1例,占比2%。對照組順利分娩例數為38例,順產率為77.5%,11例需要再次進行剖宮產,占比22.4%;分娩過程中胎兒窘迫癥出現10例,占比20.4%。兩組產婦患者的順產率、再次剖宮產率及胎兒窘迫發生率情況差異分析可知觀察組的產婦及胎兒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發生質的提升的背景下,剖宮產成為一種非常常用的生產方式,特別是在出現產婦難產或胎兒窘迫時剖宮產是一種顯著有效的治療手段。此外,部分產婦對自然分娩的恐懼也使得她們主動選擇剖宮產方式。而在婦產科臨床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情況在逐年上升,選擇何種生產方式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是否能再次使用剖宮產術是一個關乎產婦患者及胎兒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的嚴肅問題,需要展開深入探討研究,因為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存在較大的出現并發癥風險:如子宮破裂、胎兒窘迫等等,加上傳統醫學上認為剖宮產術在一位產婦身上應最多只進行1次,盡管當前醫學手段越來越高明,剖宮產技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相關的抗生素藥物也在不斷的普及,但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應采用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方案才能更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更加充分保障母嬰的安全健康。
從本次研究探討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的產婦患者無論是在順產率、再次剖宮產率、胎兒窘迫率都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踐證明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產婦患者采用自然陰道分娩的產科處理方法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行。同時,整個產科處理臨床工作過程中,應全面掌握產婦患者的各個方面的狀態,充分了解產婦患者在上一次的剖宮產術過程、預后情況以及本次妊娠過程中每次檢查的結果,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產婦患者相適應的再次妊娠分娩處理方法。不僅如此,還應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引導宣傳,讓他們能夠對自然陰道分娩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接受陰道分娩的主觀意愿,借助科學合理的醫療干預措施,提升產婦患者對生產護理的服務體驗。
總而言之,對于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婦患者的產科處理臨床操作應盡量選擇自然陰道分娩方式,提高孕婦及嬰兒的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科處理臨床分析[J].馬雙玲.臨床研究.2018(02)
[2]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科處理的臨床分析[J].杜莉.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12)
[3]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產科處理臨床分析[J].符琳鑫.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