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華
摘? ? 要: 高中語文,是高中階段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在語文考試中,作文是重中之重,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和語文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在新課標要求下,高中作文教學現狀存在一些問題。忽略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導致一些學生作文水平低下的一種原因。本文以高中作文教學為研究切入點,對作文教學中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培養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 高中語文? ? 作文教學? ? 思辨性思維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逐漸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與之相適應的,在高中語文作文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在實際作文教學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至于學生作文雖然形式優美、語言華麗,但缺乏思想,導致作文得分較低。基于這一現狀,教師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必須充分認識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生思辨思維的培養。
一、作文教學中思辨性思維的重要性
“思辨”主要是對事物進行思考、辨析,思辨能力是對事物進行思考、進行辨析的一種能力。而思考和辨析則是一種思維活動,思考主要是對事物進行考慮、推敲、判斷等,辨析則是對事物的狀況、種類、事理等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在對某些事物進行理解的過程中,需要對其表面現象進行觀察、識別、判斷等,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對事物進行思辨。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利用豐厚的文化知識作為基礎,對各種現象進行研究,了解其出現這種狀況的差異和原因,并在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1]。
作文是最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同樣也是一種創造活動。學生在創作一篇作文的時候,如果缺乏主動的思索,就會缺乏思想、情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文章形式優美、語言華麗,也不能稱之為一篇質量上乘的作文。結合歷年高中的優秀作文來說,無一例外地都閃耀著“思辨”的光芒,正是由于作者充滿思辨性的思維,才賦予作文更加深刻的內涵和思想,從整體上提升作文檔次。從高中學生的年齡熱點、文化知識分析,高中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基本上都已經發育成熟,已經具有思辨性看待問題的基本能力。
教師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重要性,并在具體的作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形成思辨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達到新課標的要求[2]。
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弊端,忽視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培養,以至于學生作文質量低下,影響語文成績。具體來說,目前高中語文作文存在的不足之處,集中體現在三方面:
1.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于形式化。目前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中仍未認識到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重要性,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背誦優美的段落、名人名句等,并將其應用到作文中。在這種形式化的作文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作文常常出現東拼西湊的現象,甚至存在套作、抄襲的嫌疑,挫傷作文的創作性。
2.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功利性。一些教師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應試技巧的培養,忽視學生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培養,以至于學生知識面狹窄,缺乏一定的文化積累,使學生思維單一,對一些問題思考不夠深入等,寫出的文章存在主旨不明或者內涵不足等問題[3-4]。
3.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忽略實踐性。一篇文質兼備的作文不僅語言要精練、詞語要優美,還必須具備深刻的內涵和主旨,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然而在具體的高中作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常常片面追求華麗的辭藻,重視諸如標題、開頭和結尾的強化訓練,忽視思辨層次的專題訓練。對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對社會時事、當下熱點有關注、有思考、有探究,而不能一如“世外桃源”般的脫離實際,只會寫言之無物、失卻靈魂的文章,卻不能針砭時弊,有理有據。
三、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有效途徑
1.巧用教材,營造思辨氛圍。質疑是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關鍵和基礎。教師在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在質疑過程中在不斷否定中超越原有的思維模式、認知規律等,正確運用思維對客觀的事物進行分析、判定、歸納、總結,最終逐漸形成認知。基于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須貫穿學生思辨性思維的訓練,充分結合教材文本設置一定的思辨性問題,并將其作為引導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引導線,積極給學生營造思辨思維的環境和氛圍,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辯證性的考慮,使學生在思維碰撞活動和交流活動中對文本的主旨和內涵進行深入的了解和體會。
比如在教學《寡人之于國也》文言文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對國家政務具體做了哪些措施,為什么民不加多?對比鄰國國君對民眾并不關心,為什么民不加少?孟子是如何論辯,讓梁惠王意識到自己的“移民移粟”與鄰國之君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通過問題引導敘述欣賞古人的哲學,借鑒篇目中的恰當判斷、理性分析和有效推理,幫助學生認識思辨性作文的思路。教師在古文教學時,不應該只局限于字、詞和翻譯,更應該欣賞文本中的思想美、內涵美,讓學生明白文言文既可以欣賞語言風格,又是在詰辯中據理力爭的利器。
2.時事短評,拓寬思維范疇。目前,學生在作文創作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對材料不夠了解,而是缺少一定的思維深度,以至于寫出的文章針對一個問題的表面現象,導致文章內涵不夠深、作文質量不夠高。基于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思辨性思維培養的重要性,還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透過事物的表面,認識到材料的本質。在具體作文教學活動中,可對當下的時事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通過挑選設置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小組交流合作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形成文字,寫成時事短評,從思維和文字雙向達到訓練和強化的效果。
例如,追星是當下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一種娛樂方式,明星的德與藝便是很好的切入口。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設置如下問題:(1)是否應該要求明星德藝雙馨?(2)私德不佳的明星是否應該被封殺?(3)如何正確看待聚光燈下的明星?(4)明星值得崇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通過引入中外明星的新聞事件,各大媒體、網友的相關評論,步步引導,層層拓展,如此既引入豐富的事例論證,又引導學生學生深入客觀辯證地評判和思考。
3.交流討論,提升思維品質。在思維獲得中,交流和討論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途徑。具體來說,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思維實現了遞增,并逐漸促使學生形成辯證思維。基于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必須根據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課堂討論這一形式,促進學生分析材料,并對材料的本質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教師在具體開展作文教學活動時要善于從生活中、教材中挖掘一定的主體或者話題,引導學生開展激烈的討論,并在討論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強化思維,促使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和融合,巧妙地利用思維導圖等方式,不斷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例如,高考作文材料女孩舉報父親高速開車打電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小女孩小陳、父親、網友和交警”等方面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小陳由于對父親的愛,對生命的尊重及安全責任意識等方面的原因,對父親高速開車打電話進行舉報;父親高速開車打電話源于安全意識、責任意識的淡薄和僥幸心理;網友對小陳的行為給予肯定,同時也質疑小陳呵護親情的方式,或不認可小陳的舉報行為;警察源于法律對小陳父親進行處罰。在理清各方關系的基礎上,再進行立意寫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4.反彈琵琶,挖掘思維深度。教師在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過程中,常常發現學生難以打開思維。基于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可充分利用反彈琵琶的形式,利用反面例子,引導學生對觀點的片面性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出發點,逐漸打開學生的思維閘門。例如,教師在具體的作文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理”成語,如酒香不怕巷子深、杞人憂天等,引導學生反彈琵琶,對其進行逆向思考,并挖掘其中的新意,對其進行深刻的、全面的認識,使學生逐漸形成思辨性思維[5]。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必須加強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對作文材料進行多層次思考,不斷積累知識,了解社會動態,與時俱進,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華.高中生思辨性思維在作文審題訓練中的培養[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4(4):101-104.
[2]李國華.高中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思辨性思維訓練[J].神州,2018(9).
[3]紀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思辨性思維訓練[J].語文建設,2017(06):44-46.
[4]楊淑娟.如何提高高中作文教學的思辨性[J].新校園上旬刊,2014(8):221.
[5]王君野.高中“思辨性作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