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普通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四大要素。深度教學認為,知識的結構包括符號表征、邏輯結構、意義系統;知識的理解與學習需要經過下沉、潛行、上浮的“U”型過程,即U型模式。本文結合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探討了如何運用U型模式實現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U型模式;核心素養;深度教學;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駱民,廣東省廣州市南海中學。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深度教學的有效模式研究”(NO:2019YQJK054)。
一、背景介紹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了“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中提道:“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使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識、態度和行為取向”。
深度教學指出,知識具有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符號表征、邏輯形式、意義。深度的知識學習不是對知識的表層學習,而是理解并促進對知識的邏輯要素和意義系統的轉化。知識的理解與學習需要經過下沉、潛行、上浮,即 U型模式。郭元祥教授指出核心策略是過程策略,包括“理解性教學策略、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回應性教學策略”。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四Unit4 Body Language為例。“閱讀部分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以機場迎接客人為場景,講述了來自幾個不同國家的學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初次見面是互相問候的方式迥然不同,而造成的一些小誤會?!睂W生對推理題、主旨題有畏難情緒,跨文化意識有待提高。
二、現存問題及目標設定
當今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讀前導入環節生硬,沒有聯系文本與學生生活;自主閱讀時間不足,活動方式單一;讀后活動與輸入不匹配,不能回應文本主題,沒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不能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生活的有效對話。
本節閱讀課在智慧課室進行,以任務型教學為主。教師創設真實有效的情境,還原知識背景;以有效問題為導向,選點品讀煉思維;讀后回歸文本、學生、生活,巧妙設計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尊重文化差異、注意交際有效性和得體性。
三、教學設計及過程
1.下沉—理解性教學策略,還原知識的符號表征。
Task 1:課堂導入生活化——觀看《沖上云霄》片段,回答問題。
Sam哥向Tucker和Alex、問候時運用了什么肢體語言?
你怎么看Heather夫婦道別方式?你認為西方人都是這樣問候或道別的嗎?
【設計意圖及過程】學生觀看視頻,直接感知人們身勢語的變化,還原知識的符號表征。通過觀看視頻和小組討論,學生體會到不同文化理念及親密程度會影響肢體語言的選擇,初步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2.潛行—問題導向教學策略直擊知識的邏輯結構。
Task 2: 讀前預測主題及大意。
1)看標題及插圖,猜測文章主題。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2)看標題及讀每段首句,給文章排序,留意承上啟下的關鍵詞。
___1__ Yesterday, another student and I, representing our university student association, went to the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to meet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______ Ahmed Aziz, another international student, was from Jordan.
______ The first person to arrive was Tony Garcia from Colombia, closely followed by Julia Smith from Britain.
______These actions are not good or bad, but are simply ways in which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______ As I get to know more international friends, I learn more about this cultural “body language”.
【設計意圖及過程】核心目標突出,任務設置有針對性。教師可利用不同顏色進行標注,從而引導學生關注插圖、標題、首句及其關鍵詞,進行閱讀技能滲透。
Task 3:讀中選點品讀顯深度。
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并拍照分享到智慧系統。
1)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1st paragraph?
2) Why did the author feel surprised when Tony greeted Julia?
Why didnt the author feel surprised when Tony greeted Darlene in the same way?
3) Why did Akira and George apologize to each other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met?
4) Why did the author move back when Ahmed [‘ɑm?d] greeted the author?
Is the author male or female? How do you know?
5) How does the author prove “Not all cultures greet each other the same way, nor are they comfortable in the same way with touching or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6) Does the author think those actions good or bad?Do you agree? Why?
7) Does the author give his answer to the title—“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If yes, what is his answer? If not, give your own answer.
【設計意圖及過程】通過自主閱讀、劃出信息源、小組討論、拍照分享等多樣化形式讓學生充分體驗文本,解決閱讀瓶頸,實現知識向態度、思想、能力的轉化。
Task 4:讀后有效引導是關鍵。
1)如果你是“我”,Ahmed和你打招呼時你還會退后一步嗎?為什么?
2)如果你是Tony,你會改變和Julia打招呼方式?如果會怎么做?如果不會說說為什么?
【設計意圖及過程】從學生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判斷、表達觀點。A學生認為初次見面靠太近會讓自己不舒服,還是會退后一步。教師給予贊賞,指出這是自我文化認同高的表現。B學生選擇改變,如握手,尊重文化差異。教師隨后引導學生在跨國際交流中要注意什么?學生回答說我們要加強學習外國的習俗文化,互相尊重,分享友誼。
3.上浮-回應性教學策略構建意義系統。
Task 5 課后作業。
Benny(執教老師本人)將在暑假參加一個國際英語老師工作坊。為了避免打招呼時出現誤解,請你給Benny寫一封建議信。
【設計意圖及過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呼應主題,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強化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閱讀能力是高中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師可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利用U型模式,深入挖掘文本,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經驗出發,還原知識的符號表征,剖析知識的邏輯結構,構建知識的意義系統,從而轉知為智。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學習和解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J].高等教學研究,2010,31(7):1-6.
[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郭元祥.知識的結構、性質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 (11).
[4]陶明鳳,謝虎成.U型模式:深度學習導向下概念教學的有效路徑[J].中學生物教學,2018(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