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 史默琳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中國傳統文化承載和孕育著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又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得到更好地弘揚。文章以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現狀調查為基礎,探討在傳統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生 民族精神 培育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有希望,未來發展就有希望。”[1]大學生作為精英群體,承擔著國家和民族未來蓬勃發展的重任。大學生的民族精神現狀,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復興重任。而當下大學生處于各種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思想活躍的同時又極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民族精神相對缺失的問題也日漸凸顯,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源泉,從傳統文化的視域出發,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乃理所必然。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培育的科學內涵與關聯
1.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查閱分析,結合現階段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在內部形成的穩定的,以儒道精神文化為主體的,具有不同時期各民族文化交融特色的,涉及政治、思想、經濟、藝術等各領域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它不僅包括思想、文字、語言等形而上的內容,也包括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書法音樂、武術服裝、雕塑曲藝、民風民俗等形而下的內容,傳統文化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無處不在。
現代民族精神最先由赫爾德在《另一種歷史哲學》中首次提出,當時標明為“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中國近代才開始關注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以儒家思想精華為主的、中華民族所特有理想品格、價值標準、心理構建、思維模式的思想精髓,是促進民族前進發展、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驅動力,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之魂”和精神支撐,正如恩格斯所說“只要這些民族存在,這些神也就繼續活在人們的觀念之中;這些民族沒落了,這些神也就隨著滅亡。”[2]正是在中華民族精神的激勵和影響下,塑造了一代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
2.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撐,是無數中華兒女為實現理想不懈奮斗的精神支柱。從愛國詩人屈原的“豈余心之所懲兮,雖九死而尤未悔”到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和崇高理想。胡錦濤主席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3];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4]。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求索中,形成了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拼搏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魂魄”,成為引領著億萬中華優秀兒女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3.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培育內在聯系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猶如母體和子體的關系,相互作用,共動發展。
A.中國傳統文化承載和孕育中華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而來的,而是經過時間長河的的積淀而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觀念、心理構建、價值標準,在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繁榮壯大的進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之源,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才會越發深厚,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旦離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民族精神的培育就缺乏了根基,結果必然是和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相背離,致使一代甚至幾代人走向精神的荒蕪。
中華民族精神無處不在,以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激發民族活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推動民族蓬勃發展的重要源泉和驅動力。正是有了中華民族精神,才有了無數英雄兒女為民族的發展拋頭顱灑熱血而在所不惜,才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延續,才使得民族精神成為民族繁盛壯大的強大精神推動力,在歷史的進程中閃爍著最為耀眼的光芒。
B.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要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重視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在當前各種思潮文化猛烈撞擊的時代下,要用適應社會的發展的眼光和凸顯中華民族特色的視角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培育和提升中華民族精神,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換句話來說,就是用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來引領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更好地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性,反過來又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來重新塑造民族的性格,強化民族精神的培育。兩者形成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二.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現狀
要切實推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必須找準現今大學生在民族精神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筆者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張家口市三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發放了關于傳統文化認知和民族精神現狀調查問卷。通過比對分析結果得出,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雖然整體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消極狀況,大致如下:
1.對民族精神的認知較為淺薄模糊
對民族精神有初步的認知,但缺乏深層的理解,對如何踐行民族精神存在模糊認識。68.2%的學生知道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40%的學生知道反映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跡;51.6%的學生則認為和平生活中,沒有機會去踐行民族精神,缺乏踐行民族精神的途徑。
2.對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認知偏差
35.3%的學生認為愛國主義就是在國家危亡時刻能夠挺身而出;35.2%的學生分不清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區別,12.6%的學生認為破壞進口商品就是愛國。
3.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的淡化
15.9%的學生認為報效祖國是自己畢業后參加工作的事情,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39.7%的學生不愿意中斷學業服兵役。
4.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精神的弱化
46.2%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為優先考慮自己,37.3%的學生認為艱苦奮斗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物質豐富,沒必要艱苦奮斗,應多消費,拉動經濟發展。
鑒于大學生呈現出來的較為消極的民族精神現狀,有必要高度認識和重新梳理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在兩者之間找到巧妙的契合點,以傳統文化為助力,使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再上新臺階。
三.傳統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徑與方法
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責任重大,不僅需要各方面的協力配合,還必須結合當下民族精神培育的實際,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和途徑,做到有的放矢。
1.構建“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體系建設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基礎建設,應該從學校、家庭、社會全面考慮。首先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為人處世的方式,家庭應該用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先進事跡對孩子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讓民族精神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長,做到民族精神的代際傳遞。其次,要樹立和營造愛國敬業的社會根基和氛圍。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內外和順的政治環境為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提供連貫性的有利條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加強輿論引導,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樹立才能有根基。再次,學校作為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陣地,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實際教學情況,有系統地、漸進地將傳統文化、主旋律的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體系中。通過三位一體的體系建設,從本質上改善民族精神培育的環境,形成全面的培育環境體系。
2.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引導培育有機融入到高校的教育體系中
缺乏教育,集體意識就會淡化,歷史的記憶就會斷層,精神就無所依存、無法承載。要以傳統文化學習教育為助力,將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自然融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到教學體系中。一是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民族精神教育隊伍,大力支持傳統文化教育教師隊伍發展,改善教師隊伍的待遇、地位和職業聲望,使其安心任教,潛心鉆研弘揚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二是要創新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方法,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方法,摒棄一本教案說到底的陳舊模式,靈活應用參觀見學、課堂討論、演講等實踐性教學方式,緊密聯系當下社會熱點和思潮,注重學生的切身體會與感受,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3.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悟培植民族精神
實踐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最好課堂。一是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當地的歷史教育景點,直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溫習歷史的過程中激發民族精神的培育;二是組織在校大學生到小學、中學、社區講解中國傳統文化,宣揚中華民族精神,在親身講解中加深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知和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層的知識層面,而是通過實踐得到豐富和提升。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服務和各種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從大學生各自的專業的擅長出發,大力開展科技下鄉、醫療下鄉、文化下鄉活動和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在服務造福社會的實踐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強大號召力;四是發揮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主戰場的優勢,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共建和諧校園、共建文明社區和文明城市、大型賽事志愿服務等活動。張家口高校要充分借助2022年舉辦冬奧會的契機,結合冬奧志愿者服務,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4.打造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民族精神逐步內化為優良品格。
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活動的場所,應該將傳統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有機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營造濃厚的培育民族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品格。通過舉辦傳統文化人文知識講座,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人文精神;利用讀書報告、詩歌影視經典品讀、高雅文化進校園、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熱情,使他們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耳濡目染,逐步將民族精神內化,成為具有優良精神品格的,敢于承擔民族未來發展重任的新時代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張家口市2018年度社會科學研究一般課題“傳統文化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現狀和培育研究—以張家口學院為例”(2018054)。
(作者介紹:曹翠,韓國全州大學韓中古典文化學在讀博士,張家口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傳統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史默琳,張家口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文藝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