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的新課標實驗,我們應從改進實驗的材料出發,尋找更合適的實驗材料,以提高實驗的可操作性,使實驗效果更明顯。本文通過調節PH酸堿度改進實驗材料瓊脂,使之無色透明,并用淀粉溶液代替酚酞溶液、碘液代替NaOH 溶液,對這一實驗進行了改進探究,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細胞大小;物質運輸;實驗改進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8-0063-02
引? ? 言
“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的新課標實驗,教材中是利用瓊脂和NaOH溶液作為實驗材料,但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實驗現象不夠明顯,而且強堿存在比較大的安全隱患[1]。目前,多位學者已經嘗試改進這個實驗,基本圍繞實驗的材料方面進行改進,原理保持不變,本次改進實驗亦屬于此類,第一次進行便取得了理想的實驗效果。
一、原實驗設計思路
教材中的“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實驗是運用類似模型模擬細胞進行物質運輸,比較不同體積的“細胞”吸收物質的效率,從而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當NaOH與含有酚酞的瓊脂塊(模擬細胞)相遇時,無色透明的瓊脂塊就會變成紅色,瓊脂塊的顏色變化就能反映NaOH擴散進入瓊脂塊的深度,通過計算在相同時間內物質擴散的體積與瓊脂塊總體積之比,我們可以推斷出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
二、實驗步驟
(1)制作瓊脂塊,并把瓊脂塊切成邊長為3cm、2cm、1cm的正方體。
(2)將三塊瓊脂塊同時放入盛有相關物質的燒杯中,浸泡相應時間,并用玻璃棒輕輕翻動瓊脂塊。
(3)將瓊脂塊中取出,用濾紙將其吸干,用小刀將每個瓊脂塊從中間切成兩半。觀察切面,用毫米尺測量每一塊瓊脂塊上物質擴散的深度,記錄測量結果。
(4)根據測量結果進行計算,并填寫下表(見表1)。
三、實驗改進探究
1.改進方案一
【改進前】筆者在實驗前制作瓊脂塊時,嚴格按照教材實驗操作,卻發現制備的含酚酞瓊脂塊都呈粉紅色(見圖1),從而影響了實驗效果。筆者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這是由于瓊脂本身呈堿性,所以制備的含酚酞的瓊脂塊顯粉紅色,這會對實驗結果造成顏色干擾。
【改進探究】為制作出無色透明的瓊脂塊,筆者在制作瓊脂塊時先用HCl溶液調節瓊脂溶解后的PH酸堿度,再讓其凝固,這樣制備的瓊脂塊呈無色透明(見圖2),利于觀察,取得較好效果。
【改進前后實驗結果對比】(見圖3)
【結果分析】調節后PH酸堿度呈中性后制作的瓊脂塊的邊界更加明顯,更有利于觀察。
2.改進方案二
【改進前】實驗過程中,NaOH溶液使用量大,且具有強腐蝕性,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改進探究】筆者嘗試用淀粉代替酚酞,用沒有腐蝕性碘液代替NaOH溶液,確保實驗安全進行。
【實驗改進前后結果對比】(見圖4)
【結果分析】改進后,實驗現象更明顯,同時避免了NaOH溶液的腐蝕風險,實現安全實驗的目的。
四、實驗反思
1.實驗改進創新
第一,制備瓊脂塊時通過調節PH酸堿度,避免實驗結果的顏色干擾,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更清楚地觀察物質的擴散深度。
第二,利用淀粉遇碘變藍色的原理,用淀粉代替酚酞,用碘液代替NaOH溶液,避免實驗過程中使用強腐蝕性溶液NaOH,在確保實驗現象明顯的前提下,提高實驗的安全系數。
第三,通過使用新藥劑對實驗進行改進,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其眼界,很好地鍛煉了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驗探究反思
為了取得穩定且理想的實驗效果,筆者組織實驗小組進行了多次實驗探究和對比,最終確定了最佳的實驗改進方案,具體改進如下。
(1)瓊脂與水的比例值:1∶50(不成型)
1∶100(易碎)
1∶200(較好)
(2)NaOH溶液的濃度:0.01%NaOH(擴散不明顯)
0.1% NaOH(擴散明顯 )
(3)擴散的時間:瓊脂(酚酞)與NaOH浸泡時間:10~20分鐘
瓊脂(淀粉)與碘液:浸泡時間:40~60分鐘
結? 語
“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新課標實驗,本文從改進實驗材料出發,對其進行了改進探究,并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田永賢,張和平,鄧必建.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J].中學生物學,2012,28(40):40.
作者簡介:鄒混(1985.9—),女,廣西賀州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生物教學與研究工作、年級教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