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
[摘 要]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借助實際效應進行數學教育是近幾年教師經常用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克服數學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本文將針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探究如何利用“音叉效應”突破學生的心理關。
[關鍵詞] “音叉效應”;小學數學;心理因素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開始接觸一些計算題目,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經常出現計算錯誤,如果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將非常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一、小學數學學生失誤心理因素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學生經常因為心理因素出現一些學習問題,有的學生對數學學習非常不自信,在數學計算過程中往往無法肯定自己的答案。因此,學生常常會糾結于如何進行計算,從而導致錯誤;也有一些同學眼高手低,計算不認真,只知道當教師每次問他數學問題的時候,他都能自己回答正確,但是真正到自己寫數學計算過程的時候,答案經常是錯誤的。在學生的小學數學學習階段,由于注意力無法得到集中統一,或是由于數學能力認知上的原因,經常出現計算錯誤。
在數學計算中,學生的耐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小學生由于對什么事情都比較好奇,因此,他們對一些新奇的事物往往更容易產生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在一些事情上比較投入;另一方面,好奇心的驅使僅僅能夠讓學生在某一些事情上有三分熱度,卻不能堅持到底。對于學生遇見一個就對一個產生好奇的現象,教師應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認知態度。針對小學生在學習階段出現的這些問題,教師要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解決,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能夠端正自己的態度,減少在數學學習之中出現的錯誤,提升計算的準確率。
二、“音叉效應”突破小學生數學失誤心理
“音叉效應”是指對于有的事物,不在于外部對它作用力的大小,關鍵在于找準了它的解決方式。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運用好“音叉效應”,找準學生出現數學錯誤的原因,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增強學生的責任心
小學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對事物的認真態度。責任心可以促使學生在做事時,端正態度。只有學生有了責任心,才能了解到這件事情是自己負責的,并進行深入的計算。當學生完成數學計算問題后,責任心將會驅使學生不斷檢查數學計算的結果,對所完成作業計算的結果進行核對,久而久之,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提高了。對于一些數學計算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講,責任心可以讓學生在重復的檢驗過程當中,夯實計算基礎,讓自己知道自己的數學計算結果是正確的,樹立對計算的自信心。
2.提高學生專心程度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高科技的東西都充斥在學生的周圍,學生經常會出現邊做其他事情邊寫作業的情況,學生經常玩著手機、開著電視開始寫作業。尤其對于數學計算作業而言,學生在計算時常常會受到聲音的干擾,這些干擾讓學生無法靜下心來進行數學運算。為了避免學生一心二用,在小學數學學習階段,教師和家長要同時做好對學生的監督工作,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當中能夠始終保持專注,提升計算的準確率,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和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成專心的好習慣,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情,從安靜的環境開始訓練,讓學生提高在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度。
3.培養小學生的耐心
數學計算中,學生的耐心十分重要,如果學生做一道題發現自己做錯了,就失去了繼續做下去的耐心,這是不可取的。在一些復雜的計算中,耐心也十分重要。耐心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梳理一些復雜的計算題目,從而得到最佳的答案。隨著數學計算難度的提升,學生不僅需要進行一位數的計算,有時候還要進行兩位數的計算,以及后期多位數的乘法、除法計算等。只有學生有充足的耐心,才能在計算的過程中避免出錯,能夠以平穩的心態去進行計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為學生樹立耐心做事的榜樣,當學生有問題或者是學生舉手問老師不懂的問題時,教師要耐心為學生解答,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也會跟著教師的思維和節奏,耐心解決數學問題。
針對數學計算出現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及時地糾正和指導,有效利用“音叉效應”,找出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源,讓學生知道自身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袁淑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9(10):39.
[2]林俊.小學生計算失誤的認知要素分析及教學啟示——以一道乘法豎式計算題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1(14):37-39.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