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小應


摘 ? ?要:基于計算機類專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孤島化”的局面與計算機網絡的特殊性,探索將“思政元素”與網絡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始自頂向下設計全過程育人模型出發,分析蘊含在計算機網絡中的哲學思想,發掘“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旨在實現智育與德育的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計算機網絡;德智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10-0001-0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要加強對課堂教學的建設管理,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傳統的理工類專業主要通過思想政治課來育人,智育與德育間相互割裂,不利于系統育人。為此,一些學校正在探索課程思政。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針對飛行技術專業的特殊性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行辦法[2]。楊涵闡述了上海高校從“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創造性轉化[3]。近年來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關系日益密切。朱明等闡述了當前計算機網絡“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與挑戰,并提出了“以教學為關鍵、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室為基礎、以榜樣為動力”的“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4]。這些探索有益于將思想融入專業課堂中,實現專業的全過程育人。
與其他計算機專業課程相比,計算機網絡不僅具有影響面廣、信息傳播快、雙重性等特點,而且與社會網絡有著許多相關性、相似性。其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犯罪、安全、不良信息傳播等高發的領域。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計算機網絡”課程更為自然,也更為迫切。為了培養具有高尚品德的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實現專業全過程育人,分析蘊含在計算機網絡中的哲學思想,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傳授計算機網絡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融入先進思想,實現“智德融合”、立德育人。
一、計算機網絡的特點與全過程育人模型設計
從智慧家居到智慧城市,從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等,計算機網絡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也促使社會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如圖1所示,在現實物理社會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網絡設備與技術構建了一個網絡虛擬社會。
計算機網絡體現了多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網絡有著許多相關性、相似性。計算機網絡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影響面廣、信息傳播快、雙重性等特點,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令人擔憂。如今,網絡犯罪、隱私保護、青少年網癮、網絡攻擊、網絡病毒等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等,對社會產生了諸多的不良影響。
如何有效地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培養出具有高尚情操的優秀的計算機網絡人才尤為重要。因此,“計算機網絡”課程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也要充分發掘和運用計算機網絡蘊含的哲學思想、“思政元素”等教育資源,實現智育與德育相融合,讓計算機網絡更好地為美好的生活服務。
人才的培養如同計算機網絡一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受到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分層模式的啟示,設計了計算機類專業育人的全過程層次模型。為了“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5],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中,從人才培養方案開始,自上而下逐層設計。
首先,人才培養方案中頂層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目的是培養出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論與思想道德素養的專業人才。然后,“計算機網絡”課程要依據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要求,結合課程的特點將“課程思政”的內涵融入教學大綱中。再把網絡專業知識的傳授與相關“思政元素”相結合,設計教案,組織課堂教學,實現專業全過程育人。
二、計算機網絡中的哲學思想
計算機網絡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其自身的產生、發展也蘊含著一定的規律,探索、揭示網絡中的哲學具有重要的意義[6-7]。從哲學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網絡,揭示網絡中的哲學,不僅有利于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探索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還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哲學問題的思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物質觀
世界是物質的,網絡虛擬社會以現實世界為物質基礎。網絡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一種映射與延伸,其沒有脫離也不能獨立于現實社會,在互聯網中的言行均以一定方式(如電子信息)存在。
(二)否定之否定規律
計算機網絡從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絡到現在的互聯網,其發展經歷了“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不對等到對等再到不對等”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體現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這些變化過程蘊含了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揭示發展總要經歷曲折的過程,只有不斷努力與改變才能進一步提升。
(三)對立統一規律
計算機網絡的共享及通信特點是與生俱來,要實現開放系統互連,必須遵守相應的協議。初期,網絡企業紛紛自行制定協議,推動網絡的發展。然而隨著網絡技術應用的深入,不同的協議限制了網絡應用的普及,TCP/IP協議應運而行,統領互聯網。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增加,網絡應用與服務的多樣性要求網絡協議也具有多樣性,新的協議不斷出現,不斷完善擴充網絡功能,網絡協議既對立又統一。另外,計算機網絡不僅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同時又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網絡的利與弊,反映了事物的兩面性,是矛盾的統一體。
(四)質量互變規律
為滿足軍事等方面快速科學計算的需求,科學家發明了電子計算機。當計算機的數量越來越多時,需要將彼此獨立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形成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使得計算機的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推動了計算機的普及與升級換代。人們知識的不斷積累,會潛移默化地使自身的能力與創造力發生重大的變化。
三、挖掘計算機網絡“思政元素”的策略
計算機網絡是指自治、相互連接的計算機集合[8]。網絡中的設備依據網絡協議、按照一定的方式(如競爭)獲取網絡資源,實現相互通信與資源共享,保證網絡的有序、穩定、可靠。網絡中各種各樣的技術蘊含著“謙讓、共享、和”等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如圖2。教師如何發掘蘊含在計算機網絡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想育人融入智力育人非常關鍵。同時大學生由于思維活躍、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受到新鮮事物與不良信息的影響。計算機網絡具有影響面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網絡上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教師有義務利用好“計算機網絡”課程讓學生明辨是非。
(一)和
網絡的穩定運行是基礎,設備在網絡協議的維系下和平共處。同時,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與“和”密不可分。從美國國防研究高級計劃署的ARPANET到現在ADHOC等,這些網絡技術的初衷是為了戰爭的需要。然而這些技術沒有在戰場上得到蓬勃發展,卻在和平年代民用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也就是說和平促進了網絡的發展。《孔子家語·致思》中“鑄劍習以為農器”,聯合國總部矗立的“鑄劍為犁”的雕塑,均體現了人們對和平的向往。人類歷史遭受了無數的戰爭的創傷,戰爭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破壞,只有和平才能使得社會欣欣向榮。“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論之一,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二)共享與奉獻
共享是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之一,網絡社會中的個體既可能是資源的提供者也可能是資源的接收者。計算機網絡影響如此之大、發展速率如此之快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源的共享。“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信息服務,為計算機網絡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沒有共享就沒有互聯網的今天。網絡共享的模式有客戶/服務器(C/S)模式和對等(P2P)模式。C/S模式采用了“強幫弱”的設計思想,由服務器為客戶提供服務。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打好脫貧攻堅戰,讓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P2P模式設計體現了“人人平等”,采用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設計思想。共享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也是奉獻精神的體現。在共享時代,要樂于奉獻,善于分享,互幫互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三)規則
分層使復雜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變得簡單,服務與協議讓網絡有條不紊地運行。每層各司其職,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為上級提供優質的服務。對等實體間通過協議即規則進行通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與制度是保障網絡與社會正常秩序的基本條件。網絡協議設計常用到差錯控制技術、擁塞控制與調度技術等。對于接收或發送的數據必須按一定的次序處理,隊列是最為常見的數據結構。普通數據在隊列中排隊等待,先來先服務;特殊、緊急數據依據優先級可優先處理。社會網絡中,要遵守社會秩序,養成排隊的習慣,同時對于特殊情況要給予照顧,優先考慮,充分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謙讓
計算機網絡對共享信道的分配有多種方式,隨機接入被許多網絡采用。ALOHA自由競爭,想說便說,ALOHA簡單易操作,但這種完全的自由使得信道利用率非常低,因此完全不受約束的自由難有市場。CSMA采取“先聽后說”的思想,有效提高了信道利用率。競爭是一種有效的資源分配方案,但多個網絡設備同時向共享信道發送數據,便發生沖突。CSMA利用“先聽后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廣泛應用于以太網(CSMA/CD)、無線局域網(CSMA/CA)等網絡中。生活中許多資源也是共享的,如教室、會議室等。為了有效地避免沖突,我們要學會尊重,如發言前,先聽聽有沒有其他人在發言,以免打斷別人的講話。競爭沖突是難以完全避免的,當沖突發生時,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調節。當沖突發生時,CSMA/CD等采取后退來避免沖突。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是廉政教育的基地,是通過后退、謙讓來化解沖突的典范。六尺巷的典故成為歷史佳話,其昭示了謙和禮讓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為了貫徹黨中央的專業全過程育人與“課程思政”的指示精神,針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特殊性,探索“智德融合”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模式。專業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人才培養方案開始,自頂向下設計全過程育人方案。從哲學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網絡,揭示網絡中的哲學。發掘蘊含在計算機網絡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想育人融入智力育人中。“德智融合”的“課程思政”,不僅傳授網絡知識,還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目的。巧妙地運用哲學、思想政治與熱點元素等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使枯燥的理論問題簡單、有趣,提高教學效果。計算機網絡在當今社會進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廣泛。有效地利用網絡課程進行課程育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 ? 政治工作的意見[Z].中發〔2016〕31號.
[2]匡江紅,張云,顧瑩.理工類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 ? 的探索與實踐[J].管理觀察,2018,(1).
[3]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 ? 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 2018,(2).
[4]朱明,王茜,燕彩蓉,等.基于思維創新的計算機網絡課程? ? 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Science Innovation,2018,(6).
[6]許金普.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產生、發展及應用中的哲學? ? 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4,(2).
[7]裘偉廷.關于網絡的哲學思考[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 2004,(4).
[8]Forouzan B.A. & Mosharraf,F.計算機網絡教程:自頂向下? ? 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