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當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分析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受重視程度不足、教育方式單一、教育內容傳統等問題,提出提高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善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豐富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等對策,從而優化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 ?工學結合 ?職業道德教育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016-0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職教育“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柳州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點抓好示范性中高等職業院校以及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開展訂單式培養”。從國家到地方,工學結合的模式已是大勢所趨。但是,作為工學結合雙主體的學校和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要求,在人才培養上的重心都更側重專業技能和實訓操作,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和培養力度更有待提高。隨著工學結合和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因此,對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改進措施,對保障職業教育深入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推崇“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實質,是將職業教育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教學,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相融合的目標,促進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其具有“教育對象雙身份、課程教材雙編制、教學實施雙導師”的特點。因此,高職職業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一)教育因素復雜性。在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涉及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環境四個因素。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雙主體”學校與企業,讓教育對象學生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兼具學生與職員的雙重身份,接受來自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的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教導,并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進行輪換教育,接受不同的教學要求與理念。教育因素的復雜,對于心智還未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的高職學生來說,很容易造成不適應、困惑、焦慮、迷惘等心理問題。
(二)教育環境多樣性。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職業道德教育,應是由校內延伸到校外,貫穿從學生向職場人轉變的全過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式,需要在學校與企業兩種教育環境下進行。校內的教育環境較為單純,適合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及職業道德意識的養成與積淀。企業的教育環境較為復雜,學生適應企業文化、工作要求,匹配崗位技能標準與考核指標,學會職業禮儀與處理人際關系等,都需要之前在校內奠定的職業道德教育的基礎作保障。若職業道德教育缺失或較弱,學生在角色轉變過程中的適應、應對能力便會削弱,甚至易受到庸俗思想的侵蝕,不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與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
(三)教育方式多元化。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職業道德教育,具有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兩種環境的要求,因此可借助的教育方式也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校內偏重理論教學,更多的可通過課堂傳授、校風學風、師德師風等思想文化層面的滲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企業偏重實操教學,更多的通過企業文化、規章制度、考核標準、導師帶徒、班組競賽等方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實踐中進行磨煉規范。另外,對優秀的學生企業還會有提供培訓進修或參觀學習的機會,通過榜樣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受到啟發與觸動。不管是何種教育方式,學生都可通過身處的教學環境的文化氛圍、授教人的人格魅力與“三觀”感染、接受的教育內容等,從而對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與職業道德素養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的關注重心都更偏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把工學結合簡單地看作為企業與市場培養匹配技能需求的人才,而忽略了學生在轉變為職業人自身素質與職業道德素養的匹配培養。
由于目前校企合作校內外教學并沒有達到完全銜接一致,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缺乏整體同步與監控,學生自身對所學知識的吸收與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學生接受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實操存在匹配上的落差,增加了學生將理論與實際很好結合的難度。有些企業更是把學生當作頂崗實習的廉價勞動力,對學生上崗后的培訓缺乏耐心教導,對崗位所需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要求等內容的關注更少;學校將學生送入企業后,也缺乏后續的跟蹤反饋;學生也僅把頂崗實習作為獲得學分完成學業的一部分,更關注如何通過考核,而非為轉變為職業人進行全面素養的提高。學校、企業、學生對技能的偏重,對職業道德教育的不重視,很容易造成學生初入職場的不適應、不勝任,由于學生在校內接受的職業道德教育較弱,其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意識和能力進行自我認識與疏導,學校與企業的關注和引導也不到位,極易造成學生出現逃避、怠工、抑郁等問題,甚至出現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與工學結合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相悖。
(二)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待完善。當今社會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以及社會轉型期間的各種思想沖突,學生身處信息大爆炸的社會氛圍中,在“三觀”未完全確立時,很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沖擊影響。工學結合模式的開放性、教育環境的多樣性,也對需要在不同教育環境中轉變的學生思想觀念形成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就學校而言,校內的學習環境較為單純,更多是課堂理論知識學習,接觸的群體也較為單一,學習要求也僅是考試合格,對教育方式的要求更多局限于課堂。就企業而言,它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更多的是按照自身發展需求與成本要求對學生進行分配,對學生的要求更多是按照企業文化與崗位職責進行規范,按照職場人應具備的技術技能要求與崗位標準進行約束。學生由同班同學被分散到各個部門車間,接觸的群體由單一的學生變成社會上不同類型的人,對于社會閱歷淺、思想易變的學生來說,必然會受到不同價值觀和文化差異帶來的思想沖擊。由學校單純環境向企業復雜環境轉變的過程中,來自社會與企業氛圍的影響,“以經濟利益為標準,拜金主義、唯利是圖、偷工減料”等庸俗化的缺乏職業道德素養的價值觀,很容易侵蝕學生的思想觀念,對處于思想政治觀念成型階段的學生造成很大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價值觀、社會的真善美的標準等。
學校傳統單一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方式,與現實社會呈現的思想道德的復雜與多樣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脫節,缺乏因勢利導及有針對性、時代性特點的教學,使得學生在接受與實踐過程中易出現困惑和偏離,造成知、行的無法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效果與工學結合目標的達成。
(三)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有待豐富。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更側重于道德認知和行為規范,對道德沖突的辨識與處理沖突的能力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內容還較少。對處于社會轉型期間多元化思想觀念沖擊下存在的道德選擇問題缺乏一定的指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快了學生進入社會成為職業人的步伐,但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形成卻無法加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與學習環境中,學生的職業道德認知易呈現多元化、功利化、實用化的傾向,部分學生的責任意識、敬業誠信意識等職業道德素養不斷弱化。學校若在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前,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培養面對和處理沖突的職業道德意識,提高正確辨別和決斷的道德判斷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將理論道德與社會實踐很好地融會貫通并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的行為習慣,在學生真正進入職場實習時,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無措、迷惘和難以應付,給學生個人身心成長和職業發展帶來阻礙,也給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健康發展增加困難。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優化策略
(一)提高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職業道德教育在教育目標上都是為了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更好地融合,在教育內容上都是為適應社會發展與市場需要而設計的,雖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本質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實踐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不論是“工”還是“學”,都應該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的融合。
在社會層面,應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落實,規范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與觀念,營造更有正能量、積極向上、健康的社會氛圍,形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的導向。在宏觀方面建立社會道德和價值體系,規范社會成員的基本行為和思想,在微觀方面樹立良好的道德和價值標準,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健康的“三觀”奠定基礎。
在學校層面,應提高職業道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加強對職業道德教育在校園文化、學業考核、學生實踐中的滲透,讓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潛移默化地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在走出校園前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為學生進入社會和職場提供保障。
在企業層面,應重視職業道德在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中的作用,在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增加對職業道德素養的關注和考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職業認同感、責任感,將所學的職業道德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強化與完善,真正成長為社會和企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學生層面,應建立對職業道德學習和實踐的正確認識,將職業道德與法律學習作為人生的必修課,認真地去領悟與實踐,并在不斷實踐中修正自身,將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真正做到慎獨和持之以恒,去規范與感染身邊的人,為自身發展與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二)完善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工學結合模式的開放性,要求職業道德教育方式更靈活多樣。作為“雙主體”教學的學校和企業,應扭轉工、學割裂的狀況,共同參與職業道德教育教學,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互補,將職業道德教育更好地融入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中。
就學校而言,應利用校企合作的平臺,鼓勵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師走進企業調研學習。改良傳統的課堂說教與灌輸的教學方式,讓案例教學更貼近社會,更有崗位實踐的針對性,更利于學生理解。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負責實訓的教師可在幫助學生解決有關職業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時,將學生的真實案例進行總結,分享德育的案例,通過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道德標準、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判斷力和應對觀念沖突的能力提供參考。
就企業而言,可在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中增加職業道德的內容,由黨政部門負責對頂崗實習和在崗學生進行培訓,在實踐操作中對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素養進行同步考核,并將考核成績定期反饋給高職院校計入學業完成情況中,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校企間的配合,提高工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效銜接。讓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身臨其境地將所學的職業禮儀、職業規范、職業道德更好地落實到崗位工作中,并通過不斷操練強化和領悟職業道德教育的精髓與內涵,使學生在完成身份轉變過程中,逐步培養與建立社會和職場所需的職業素養。
就授教方式而言,應轉變傳統的理論教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學,通過易班、網絡課堂、微信、QQ等媒介拓寬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豐富教學方式,讓職業道德教育從課堂走入生活,更好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日常,也有利于教師通過課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發現課堂授課的缺漏,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和內容,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和教師的授教質量。
(三)豐富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實結合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傳統的高校職業道德教育還停留在抽象概念和老舊案例的講授中,缺乏對當下社會熱點、企業需求的針對性、專業性和職業性,易造成理論學習流于形式,難以真正地提高學生進入職場的適應性。而工學結合的模式,為校企協同育人提供了互動互補的平臺。就師生和師徒中的授教人而言,應加強校企間的溝通與交流,從量到質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質量與內涵。鼓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通過協助企業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實踐,充分領悟新時代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精神,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開闊眼界和思維,掌握更多更新的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同時,將企業實踐的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教學案例,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形成更貼近社會與企業需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利于學生真正進入職場實踐中學以致用。就教學內容而言,學校與企業應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企業針對自身的文化和崗位要求、學校針對學生培養與發展需要,對不同崗位需求的學生編制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提供更真實更有實效性的案例分析,更好地將校企教學內容相互融合,為學生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提供更貼近企業和行業規范的案例,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更快地領悟與應用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對不同突發事件和道德觀念沖突的辨識與解決能力,增加經驗儲備,真正為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奠定基礎。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是在發展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較為關鍵的部分。作為貫穿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改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達成的重要環節,對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企業人才隊伍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夏璐.基于“雙元制”的柳州城職院——上汽通用五菱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7(11)
[2]李冬華.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創新淺析[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2(3)
[3]黃建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討[J].思想政治,2013(6上)
[4]朱佳.“工學結合”模式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與發展[J].職大學報,2016(4)
[5]鄭春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及其培養[J].職教論壇,2013(29)
[6]羅箭華.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范式轉型[J].教育學術月刊,2012(30)
【基金項目】柳州城市職業學院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重點項目“基于協同育人高職院?!n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研究”(2018A02)
【作者簡介】夏 璐(1988— ),女,浙江溫州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教務處,綜合行政干事,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