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斌
【摘 要】本文論述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與對策,以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為指導,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課程目標缺乏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脫鉤、教學形式陳舊單一等現狀,提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關鍵點為設定注重塑造良好的積極心理品質的教學目標、選用主動積極預防的課程內容、采用調動學生積極情緒的教學形式;教學優化策略為設定既體現心理問題預防干預又體現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教學目標,選取積極心理學理論和實例作為教學內容,采取積極的互動體驗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138-0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備受國家和各院校重視。自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公共選修課定為公共必修課程,并要求覆蓋全體學生之后,各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改革與創新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受到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興起于20世紀末的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提供了一個教學方法上的新思路。積極心理學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積極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它主張通過積極的情緒體驗、人格氣質和組織環境來挖掘、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潛能,達成個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本文試以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為指導,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兩者的結合并不是簡單地疊加,課堂教學既要培養大部分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又要有利于創造和諧愉悅的大學生校園生活、學習、社交環境,才能帶來較為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筆者對某高校的500名學生隨機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82份)。問卷包括對該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情況的總體評價,課程的教學過程方法、改進意見三大方面。采用SPSS17.0統計整理分析調查問卷數據,通過信度和效度檢驗。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從總體看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體評價良好,但也提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教學問題,具體如下:
1.課程目標缺乏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大多數高校根據《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制定課程目標,更多的關注于個體近期目標,即以矯正和預防為主,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然而學生最為迫切希望的是能通過學習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在調查中,有34%的學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目標更傾向于有輕微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引導和自我療愈,31%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沒有設計如何成為一個具有“積極品質的人”,38%的學生表示雖然經過了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但依然感覺“沒什么收獲”。貼近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被忽視,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教學效果評價較低。
2.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脫鉤。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校一門必修課,在教學上,課程內容主要包含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預防辦法、處理措施、適應問題、自我意識、人際關系、情緒管理、學習障礙及調適、挫折教育、壓力管理、戀愛與性心理、生命教育與危機干預、職業發展規劃等方面。這幾乎涵蓋大學生過去、現在、未來的與可能出現的大部分心理問題的情況。而當代大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需要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人”的要求卻并沒有那么寬泛。許多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只有部分學生需要適當進行心理疏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只占極少數。在自身具備一定的心理調節能力的情況下,提高積極心理健康品質尤為重要和符合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本次調查中出現有26%的被調查學生表示只“對部分內容感興趣,心理健康課程總體內容比較無聊”的結果就不足為奇了。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開設在大一階段,學時僅為一個學期,學生由于學習、生活和社會經驗不足,無法預知未曾體驗過的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導致代入感不強,無法產生共鳴,降低了學習積極性。一年級新生的主要心里問題集中在適應環境和學習方面;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集中在男女情感問題、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方面;三年級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集中在就業、升學、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大而籠統的教學內容導致缺乏針對性,難以引起學生應有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效果變差。在調查中,有42%的學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時間和形式可以更靈活,以滿足不同階段心理特點和對突發事件心理干預的需要。
3.教學形式陳舊單一。大班教學是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授課形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俗稱“滿堂灌”。本次調查中,有44%的受訪學生表示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時間太多;33%的學生表示心理健康課程比較枯燥;67%的學生表示遇到心理問題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而不會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授的方法。這體現出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理論知識與心理體驗實踐都很強的課程,但由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體驗的不充分,致使遇到心理問題也不一定會采用科學的方式解決,而是采取自我調整甚至采取回避的方式,進而導致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興趣不濃,不愿參與學習。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關鍵點
積極心理學在教學中體現為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激發學生的積極潛能,幫助學生應對挫折和困境,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國內有學者針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命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較可行的方法和途徑。這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導。
(一)設定注重塑造良好的積極心理品質的教學目標
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中要注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情緒、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利他主義精神和寬容精神等。課程要引導并教育學生客觀地認識并接受自己、培養人際交往能力、自信、自我控制和管理、抗挫折能力、培養包括自信、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人際吸引力、真誠、真誠、誠信等積極心理品質。
(二)選用主動積極預防的課程內容
積極心理學對“預防”的理念的重視遠勝于“治療”,它更注重于“治未病”,增加學生心理的“免疫能力”。教學內容上選取具有正能量、帶有鼓舞人心力量的內容和案例作為愛、工作、人際交往三大能力和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卓越等美德的教學載體。這樣的內容可以有效抵御各類心理或精神疾病。通過積極品質的教學內容和案例的挖掘和整理,培養學生具備“免疫”各類心理問題和疾病的能力。如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在學習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較穩妥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會因為人際關系的處理不當引起挫折感或是導致社會關系以及心理失衡事件的發生。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的侵害。
(三)采用調動學生積極情緒的教學形式
教學過程應當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使學生沉浸在積極向上、活躍輕松、寬容嚴謹的氛圍中,用積極的思維和情緒相互影響、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帶來良好的情緒體驗與內心共鳴,共同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教師應盡量采用突發事件討論、案例分析、頭腦風暴、拓展訓練等適合營造良好群體效應的交互學習的教學方法,既注重學生個體的感受,又兼顧正面積極的學習風氣的形成和擴散。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對策
(一)設定既體現心理問題預防干預又體現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教學目標
幫助學生個體消除心理問題和培養全體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兩個重要教學目標,這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的重要標志。可以說,如果無法達成這兩個目標,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必然是不盡如人意的。86%的受調查學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改進的空間,高達98%的學生表示,應針對不同大學階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見根據學生不同階段心理特點和社會形勢,有側重的調整和階段性重點教學任務,是符合學生需求的。某些階段側重于消除學生心理隱患,某些階段又要側重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切忌平均用力,這不利于學生課程的學習。積極心理學認為,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的形式是多樣的,一個具有良好積極心理品質的人本身就是具有心理問題的“免疫力”和“自愈力”的潛能的。有鑒于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當重點關注學生個體積極心理品質潛能的開發,從自身開始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在學習生活中主要側重于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戀愛和學習、就業等方面,但人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平時注意積極的心理品質的體驗,培養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問題的習慣,輔以及時得當的心理疏導,這樣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二)選取積極心理學理論和實例作為教學內容
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環境是目前亟待豐富的教學內容。20%的受訪學生表示,不喜歡看到負能量的案例,會引發不適;64%的學生表示希望教學使用積極向上的案例;77%的學生希望能有同齡人的真實案例作為教學材料。所以應當盡量選取當地近期正面積極的事例,選取大學生同齡人的心路歷程,這些能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共振,產生良好的積極心理的大環境。要適當豐富與學生就業相關的積極正面的實例,把理論知識、心理體驗、品質培養三位一體的進行整合融合,提高教學效率。
(三)采取積極的互動體驗教學方法
積極的互動體驗的教學方式包括小組討論、自我展示、生生互評、演講﹑角色扮演﹑情景劇、游戲、拓展訓練、辯論等。還可以通過團體輔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悟出一些道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強化更多的積極情緒,激發更多的積極行為,創造出更大的積極情緒的范圍。
(四)重點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重點要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引導學生主動去關心自身心理狀況。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強調情緒體驗,更強調培養過程。學生個體的自我心理訓練能使其在心理上獲得深刻體驗,通過自我剖析、演講等強化大學生的情緒體驗。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理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通過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積極人際關系養成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自尊、自信、自愛的能力,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能靈活自如地應對遇到的挫折與壓力。
總之,心理健康課程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是多方面、多途徑、多手段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多方面發力才能達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根本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上要從以往的以矯正預防為主轉為與心理問題的化解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并重;教學內容上充分體現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增加更積極和有針對性的內容;教學方式上采用多種積極互動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發揮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發掘其積極的心理潛能,最終形成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育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吳九君,廖清林,韓力光.積極心理學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
[2]熊偉娥.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1)
[3]邊玉芳,吳洪健,張玲玲.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
[4]胡濟林,陳冠龍.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8(13)
[5]連惠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自我教育優化的心理機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8)
[6]王淑珍.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教育評論,2018(6)
[7]葉穎瑜.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9)
[8] 劉少鋒.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9]吳梅芬.淺談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8(1)
[10]向靜芳.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09
[11]郜紫東.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教學實踐探索,2016(8)
[12]郭曉霞.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校園心理,2018(4)
【作者簡介】鄭 斌(1979— ),女,河南鄧州人,碩士,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積極心理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