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習近平主席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及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德育課堂教學評價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德育課堂評價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難點,一方面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另一方面包括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實施多元評量策略,更加客觀、公正衡量學生在德育課堂學習成果,將是今后德育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模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我積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著重從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表現”和“活動作業”這三方面開展評價,與學習目標的三維達成一致性,以求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多元;德育;策略
一、 基礎知識的考查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除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外,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知識,要求學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有關祖國的知識、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等。這些知識學生知不知,知多少?會不會,會多少?必須通過組織學生回答考查試卷,才能比較全面地獲得有關兒童發展的信息,才能了解兒童學習的成就、問題與需要,并對課程下一步的實施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因為根據教學內容,需要一定程度的測試,所以,我們不應該完全摒棄書面考查這一評價方法,書面考查作為一種傳統的學習評價方法,舊瓶可以裝新酒,只要妥善運用,依然可以發出特有的作用,只是我們怎么去測試的問題。下面就結合實踐談談我的做法:
(一) 用新理念設計考查題目
書面考查的基本題型有填空、選擇、判斷、連線、填圖、問答、調查實踐等。和以往的試卷不同的是,反對考查死記硬背的知識或刻意追求難度,這六種基本的題型,主要側重于評定學生在學科知識方面學習成就高低或在認知能力方面發展強弱的一種評價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程中重點考查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日常生活中道德行為規范的掌握,基本國情、地理和歷史常識、安全和法律常識等的了解,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這就要求精心設計一份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又具有兒童情趣的試卷來吸引學生眼球,激發探知解題欲望。
(二) 用等第制記錄評價結果
書面考查的成績不再用以往的百分制,應該用等第制記錄評價結果,即分為:優、良、合格、爭取合格四個等級。考查形式也可采用開卷筆試,以等第制的形式(優、良、合格、爭取合格)記錄階段性學習情況和期末考查的評價結果。在批閱試卷時,應多角度、多標準地去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注意對考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的表現等進行記錄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加強提升學生知識、技能、能力等。書面考查的成績應結合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活動作業評價和個案分析等其它的評價方法,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綜合性的評價,絕對不能一張試卷定好壞。
二、 學習表現的評價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評價內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所以,我們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日常性、過程性的評價,也就是說教學評價主要立足于課堂教學,貫穿于學生平日的學習過程中,著力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評價重在激勵與教導,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的學習表現主要通過教師的觀察及學生的自評、師生的互評來實施。
(一) 以自我評價為主,促使評價內容更為真實
在教學中,藝術性地應用自我評價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成長的快樂,自我評價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例如:在教學《學校規則面面觀》一課時,講到升國旗時我們要遵守怎樣的規則呢?我先請學生觀看國慶節天安門前,解放軍叔叔升旗儀式的錄像,讓學生認識到升國旗時必須是莊嚴肅穆的。再讓學生觀看自己升國旗時表現的錄像,最后請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自我評價中認清了自己的不足,鼓起進步的勇氣和信心。
(二) 以師生評價為輔,促使評價目標更為明確
小學生的自我評價有時難免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們要重視組織學生展開互評,例如:在教學《不一樣的你我他》這一課,我讓學生說說班里同學都有哪些特點?一位同學這樣評價他的同桌:“我的同桌學習成績很好,這一點我要向他學習,不過他的字寫得不端正,不如我好看。”學生在互評中既反思了自己的缺點,又了解了他人的優點,取長補短,同時也在評價中學會了一分為二地看待他人。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變幻莫測。在教學中,采用多種的評價方式,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以發展的眼光多角度、多方面去評價每一個學生,側重于評價學生發展性領域的表現,讓每個學生在自尊、自信中快樂成長。
三、 活動作業的考核
活動作業評價是指將學生調查、體驗、探究等收集的資料,整理后進行展示和交流,并由師生、家長等共同評議形成的評價方式。
(一) 活動形式多樣,讓評價內容更豐富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通過老師布置課后實踐作業,以求達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并通過課后實踐活動,親力親為收獲感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最大化達到教學目標生根落地。活動作業可以多種多樣,有觀察日記、收集資料、養成訓練、體驗活動、技能競賽、動手實踐、主題活動、社會調查等。活動作業評價考察題重點考察學生協作完成能力。
例如:教完《美化家園》一課后,可布置這樣的活動作業:請你和小伙伴一起查找資料,了解垃圾分類的辦法及目前你們小區垃圾的分類情況,并想一想怎樣做到變廢為寶,寫一份簡單的報告。第二周上課時,同學們都把作業帶來了,我讓他們在班上交流自己的作業,先讓自己的小伙伴評,再讓小組內的同學評,然后全班同學共評,評出優、良、合格、爭取合格四個等級。最后把優秀作業張貼在班級后墻,讓大家學習。
(二) 家庭社區配合,讓評價方式更優化
知子莫若父,家長在與自己孩子的長時間接觸中最是清楚孩子的各方面表現,在配合學校老師共同培養孩子過程中,家長按照老師設置的評價方案積極參與對孩子的評價,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師、兒童、家長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每完成一單元內容,及時設置家長學生老師共同參與合作的評價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評價。如上完《試種一粒籽》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張階段性評價表,讓同學自己評,再讓家長評,老師最后給出綜合評價等級。
新課程倡導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等方式和家長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特別是家長參與的評價,能促使家校品德教育達到和諧。同樣,社區加盟的學力評價,可以促使學生社會性活動不斷增值。《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作業的設計與“評價”往往是相輔相成的,老師或家長、社區對學生課后實踐作業的科學評價能起到激勵、教育的作用,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總之,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優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對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今后,應課程發展的趨勢,教師應具備的評量觀以及必須有新作為,將多元評量評量整合于教學活動中,提高德育課堂效率,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作者簡介:
王美輝,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