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魯姆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24時計時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著場景應用,學生通過觀看新聞聯播、手機、筆記本等途徑,已經頻繁接觸。只是他們沒有意識把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建立起某種聯系。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認識水平還依賴于已有的經驗和具體的形象,而“24時計時法”還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我們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習效果,讓他們的思維方式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順利過渡。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24時計時法;學習通軟件
信息化教學雖然是碎片化的教學,但也越來越綜合化,包括跨學科都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體現。教師在設計課堂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可能發生的教學效果要有預見性。教師需要預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間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所以要規劃和設計的其實不再是按照學科體系來進行優化的知識傳遞方式,而是要更加重視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對知識的反應,并將其整合到整體化教學設計過程中。
一、 引用網絡資源,創設探究情境
教師創設新聞聯播播出時間這一情境,先讓學生談談新聞聯播播出的時間,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會說出晚上7:00,再說出一些這樣帶有時間詞的時間,并說一說你在干什么?揭示:像這種帶有時間詞的表示方法,我們稱它為12時計時法。再播放《新聞聯播》視頻,提問:電視畫面寫的是晚上7:00嗎?畫面上顯示的是19:00,像19:00這樣的計時法是什么計時法?由此,引入本節課要探究學習的內容。這樣設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作為出發點,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場景,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他們對數學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習積極性。
二、 使用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并沒有如我們設計的那樣開展順利。我們有時發現一種現象,在預設的小組討論環節,同學們卻突然冷場,不愿開口交流。這樣的結果就是,有些小組合作的團隊不能順利開展活動,最后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選擇參照模仿其他小組的討論成果。久而久之,學生面對固化的常規小組活動,漸漸提不起參與的興致,積極主動性不夠。這種問題,慢慢形成教師日常開展小組活動所遇到的難題。
課前,教師利用超星學習通軟件發布導學案并要求學生提交總結,通過軟件數據顯示學生對12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掌握較好,并很清楚在相應的時間段應該干什么,但對于24時計時法的計時原理很多學生有困惑。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就24時計時法的計時原理和學生探討交流。首先,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計時法的演變過程。該環節利用Flash軟件設計了一個動畫視頻,在時針轉動的同時配上天色變化和教師的解說。根據時間的變化,學生模仿做出動作,在時間的不斷推進的場景中,無形中體驗了24時計時法的演變過程。
在學生親身體驗了24時計時法的演變過程后,教師播放微課視頻,回顧時針走過的兩圈。從晚上12時(0時)到中午12時,再從中午12時到晚上12時(0時),讓學生初步認識一天是24個小時,經過一天的行程,鐘表上的時針走了2圈。對于抽象難懂的知識點,教師通過播放Flash動畫和微課視頻幫助學習,學生可以清楚直觀地發現一天有24個小時。該環節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化抽象為具體,充分調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三、 借助直觀的時間尺示意圖,把抽象時間展開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一天有24小時后,動態演示把時針一天走了兩圈的弧線展開,就得到了一把時間尺。紅色表示時針轉的第一圈,藍色表示時針轉的第二圈,這就是一天的時間了。時間尺上12出現了3次,分別代表午夜12時,中午12時,午夜12時。午夜12時,這個時刻表示一天結束了,又是新的一天開始,所以我們也把這個時刻叫做0時。再充分利用時間尺,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仔細觀察發現上下兩行數的聯系,重點探討鐘面上只有12時,13時至24時是怎么回事,它和第一圈的數有什么關系?教師通過信息化手段借助時間尺,把一天的時間延展開來,將抽象的、不斷變化的時間與形象直觀的示意圖聯系起來,找到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易于理解,在突出重點的同時,也突破了難點,一舉兩得。當學生理解了24時計時法的計時原理后,24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和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轉化方法也就順理成章。一天有24小時,12時計時法由于1到12每個數字出現了兩次,所以前面要加上時間詞。而24時計時法用0時到24時的表示方法不用加時間詞,不僅容易區分,而且國際通用。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進行轉換?根據剛才所積累的學習經驗,學生發現24時計時法轉化成12時計時法,13時之前的時刻不變,從13時開始要減12,并加上合適的時間詞。12時計時法轉化成24時計時法,從下午1時開始加12,并去掉時間詞。把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一一對應的標在時間尺上,直觀呈現出時針在兩圈中經過的各個時刻與一天的時間關系,學生很容易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轉換方法。最后,通過想象把時間尺延長,1天有24小時,0時——24時看作今天,那么0時的前一時是昨天,24時的后一時是明天。0時它既是今天的開始,也是昨天的結束,所以它又是24時。24時作為今天的終點,明天的起點,同時它又是0時。以這樣的方式連接昨天,用昨天、今天和明天作對比感受時間演變周期的特征。強化“0時”和“24時”,突出重難點,同時也為后續課程跨兩天的時間計算做好準備。
四、 應用學習通軟件課外拓展,拓展思維
教師在拓展延伸的環節,利用學習通軟件用圖片向學生介紹了古代的計時工具與計時方法,讓學生了解計時工具的演變過程,提升數學文化感,開闊學生思維,并將學生的思考延伸:一天有24個小時,為什么我們常見的鐘表上只有12個刻度?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深化了課內與課外的知識關聯,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通過線上班級學習群,向學生布置課外作業,我設計了兩個題目,一是設計一種計時工具,二是應用24時計時法記錄身邊所發生的一整天的作息時間詳情表。將完成的作業發到班級群,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實現信息交換,擴大信息量。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倡導一種理念,教學活動是師生踴躍參與、交流互動、共同共享的溝通過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素材和學習通軟件,整合教學資源,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于理解,學生學得輕松、愉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課堂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充分建立學生學習的獨立自主性,激勵他們學好數學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利用Flash、微課以及時間尺,與學習伙伴交流,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循序漸進的達到本次課的教學目標。課外練習緊扣教學目標,利用超星學習通軟件海量資源,將珍惜時間的德育和教學內容完美結合,通過對時間的學習,還要讓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姚嘉宏.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師道教研,2018(4).
[2]李永錦.教育信息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雜志,2018(7).
[3]王峰.信息化條件下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益的策略[J].教學研究,2017(12).
作者簡介:
郭丹娜,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九湖鎮林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