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相芙
摘 要:近年來,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許多地區的各個教學科目都在進行著改革,而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比較典型的就是語文科目的課程改革。然而在農村中學語文的課改受多方面影響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農村中學生語文的閱讀能力,主要受閱讀量比較少、學生興趣度低等原因的影響。本文將對目前農村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進行介紹,對如何提升農村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進行了相關討論。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 引言
總體來講,閱讀是幫助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一種途徑,也能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但是目前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教師和學生們共同努力。作為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為學生閱讀給予正確的引導,作為學生應該逐漸向正確閱讀的方向努力,本文將對如何提升農村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做出詳細探討。
二、 目前農村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 學生閱讀氛圍較差
受農村家庭的影響,家長不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家庭中沒有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這也使得很多學生閱讀積極性不高,也就無法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同時部分農村學生家庭條件有限,書本購買量也有限。而且農村教育資金有限,沒有建立起像圖書館、圖書室這樣的集中閱讀地點,而且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非常有限,限制了學生的閱讀力。
(二) 教師教學方式老套
目前教師的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學生學習教材的內容為核心,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在解釋課本文章的內容,而最終的教學結論為解讀出來的文章的中心主旨,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在上課之前先設計好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問題和解答,之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猜測,機械性地將學生往預先設計好的解答上拉引,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下,教師往往只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注重學生的接受程度,這和閱讀的本質意義相背離。教師往往以教授學生協寫作為最終的目的,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強行給學生灌輸一些理論性的詞句,用這樣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或者是進行簡單的教學引導后,就讓學生倉促地完成一部寫作作品。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教師往往以考試作為教學的終點,所有的閱讀都是按照考試的模式進行教學,比如背誦考試可能考到的名言或佳句、對難寫的詞語進行死記硬背等,不會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進行解析更不會帶領學生進行一些課程相關的閱讀聯想,原因是考試不會考到,這樣的教學模式完全忽略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豐富情感的體驗與開發,對學生閱讀乃至學習的積極性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更不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這是目前農村中學語文教育模式的現狀,為了達到新課改的要求,需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變,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 提升農村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方案探析
(一)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根據新課標的相關內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情感思維活動,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感受情感的熏陶,以獲得美的享受。所以,教師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努力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及培養學生興趣創造條件,教師始終應謹記興趣才是最棒的老師。通過大量的實踐數據證明,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需要教師首先從自身做起,廣泛地閱讀各種刊物,在合適的時間推薦一些優秀的刊物給學生,這樣可以增大學生的閱讀面,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向學生們介紹一些古今熱愛讀數的名人,比如高爾基、毛澤東等,這些名家都通過大量的閱讀提升了自身的綜合實力,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時,教師需要在班級里樹立起讀書的典型,可以是某個學生也可以是某個小組,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微競爭的環境中激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這樣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會自然而然地提升上來,從而在書本中汲取一定的精神營養。再就是,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好的閱讀氛圍,盡量鼓勵學生閱讀一些優秀刊物,糾正學生不良的閱讀習慣,以提升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綜合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學生使用的閱讀方法不恰當或者閱讀習慣不良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很多學生的閱讀效果不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好詞好句進行勾畫,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好詞好句,那么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而且現在的學生閱讀的功利性比較強,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閱讀,同時學生們的作業壓力也在逐漸增大,學生用來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由于閱讀資料數量龐大,學生們在閱讀時往往是囫圇吞棗,不能真正有耐心來解讀文章的內容,就更不用說提升閱讀能力了。這樣的閱讀模式不僅浪費了時間,也沒有什么閱讀收益,同時也可能使學生喪失對閱讀的興趣,教師對于這種不好的閱讀習慣應該加以制止。還有一些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看似很高,埋頭苦讀,但是他們并不去深究閱讀作品的內在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吸收作品的精髓。對于這類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該及時予以糾正,否則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非常不利。
(二) 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實現與學生、閱讀文案之間的對話,這才是好的閱讀過程。同時教師應該牢記在對話過程中主體是學生,同時要強調閱讀是獨立的并且是自主性很強的動作,教師應該主動組織學生們進行閱讀、促使學生主動完成閱讀這項活動,與學生以及閱讀文案之間實現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同時教師是閱讀文案和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師自身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會影響學生閱讀的過程,但是這并不是取代學生在閱讀中主體地位的條件,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改變學生閱讀的習慣。
1. 以學生為主體,創造自由閱讀的氛圍
語文閱讀的過程本質上來講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的遐想過程對于每個個體來說都是獨特的,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看到教師將一篇課文分解成了很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那么閱讀的過程也就變成了一種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學生往往是機械化地接受老師的思想,尋找老師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并不是自己思想的結晶,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領悟文章的思想精華,也不能真正讀出文章的美感,那么也就難以達到閱讀過程中注重情感體驗的要求。其實閱讀是很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將教師的分析答案強加在學生身上,要學生能夠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敢于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不斷閱讀,達到提升自己審美能力的效果。要想達到這樣的閱讀效果,教師需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可以獨立完成閱讀過程,大膽放手地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這樣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潛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最真實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充分感受閱讀帶來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