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認知能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區域認知是指人對地域系統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能力。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區域認知的方法,學會以區域的視角,掌握認知現象的能力。地理是一門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區域性是該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征之一。對高中學生進行地理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能夠體現地理學科的教學價值,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本文闡述了高中地理學科中區域人的基本含義與區域認知的意義,并分析了地理學科區域認知能力培養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區域認知能力;概念;策略
一、 引言
地理區域認知能力是地理課程的四大核心能力之一,是高中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必備能力之一,其在區域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需要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提高區域地理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二、 區域認知與區域認知能力的基本概念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對區域特征、問題進行系統分析、解釋、預測的綜合能力,區域認知是認知的一種過程,是動態變化發展的。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內容之一。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最主要的特征是環境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地理區域環境差異,不同區域間地理環境的差異也造成了自然、歷史、人文與人地關系的差異。區域認知是鑒于人們認知和實踐的需要,根據相應的地理標準。區域認知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要求:其一,能夠應用地理知識中的認知方法與工具進行區域區位條件的研究,能夠通過區位條件的研究,能夠總結出區域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并能通過分析總結出其特點、結構與作用。其二,了解區域之間的差異與內在的聯系,能夠分析出區域之間的差異點,以及區域之間出現差異的規律。其三,了解區域是存在不斷的變化與發展的,能夠用動態的眼光進行區域現象的研究與分析。其四,要對區域、國家保持一定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要具有一定的全球視野。
高中階段的區域認知能力,也就是指認識區域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認知什么”與“怎么認知”兩方面的內容。高中階段的區域認知能力主要包括區域位置的判定、區域信息的整合總結、區域之間特征的比較、區域之間的聯系與發展以及區域發展規劃等方面的認知能力。
三、 區域認知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 能夠促進高中學生地理的學習能力
通過區域認知的視角,高中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從區域到全球、從過去到現在的自然現象和人文景象變化,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以區域的視角對地理問題與現象進行研究與分析的思維模式,從而讓學生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促進學生從自身的思維模式出發,去自行確定將具體的地理問題設定于何種區域內進行研究與分析。這樣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區域空間尺度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還能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從而讓學生通過區域的多樣化視角觀察、分析世界,建立學生自己的地理“世界”模型。
(二) 能夠推動高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進行實際應用
高中學生通過區域認知的視角去認知區域內部結構與功能,了解區域內部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的規律,觀察發現區域之間的存在的差異,在區域開發與協作過程中運用區域認知規律與區域差異性的原理去發現分析區域地理問題。對高中學生進行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區域開發過程的可持續發展。如,引導學生通過新加坡的區域分析,學習到為何在新加坡這樣資源缺乏的區域環境中,仍堅持保留大片綠化的環境現象。在分析新加坡這個區域現象過程中,能夠讓學生聯系身邊的地理環境進行身邊地理環境的觀察與分析。區域的認知活動可以通過讓學生充分進行思維探究和實踐活動,領悟到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發展。
(三) 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核心重點內容之一,是地理知識從學習、思考到實際應用的保障。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能促進高中其余各學科能力的發展,同時在各學科能力提升情況下,其余各學科還能反向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區域認知能力是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能力之一,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某個區域復雜的地理環境中總結概括其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主要特征,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抽象、總結和概括能力。另外,學生從身邊熟悉的區域的分析與總結,在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分析各地理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并通過對該區域整體或局部某種事物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評價、展望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判斷和推理能力,使其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良好的區域認知能力,能夠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 高中地理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 改革教學方法,注重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貴在參與、注重過程、強調方法”的教學理念,其變革設計到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但其核心重點為轉變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其目的是調動學生在教學過程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意識等方面綜合能力的引導與培養。區域地理教學中問題具有明顯的綜合系統性特點,在區域地理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的探索能力非常重要。學生對于某個區域的認知過程參與親身體驗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觀察實踐,并通過信息資料的收集與討論等實踐活動,親自參與到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認知與體驗,從而促進地理知識的積累與區域認知能力的提高。比如,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建議學生積極地進行區域經濟相關的資料與信息的查閱,了解該地區的資源與經濟發展條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區域工業布局選擇。在教學實踐開展過程中,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目標要求,設計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教學實踐課程結束后,教師還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內容的分析總結,從而更為高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區域認知體系。
(二) 開展豐富的生活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地理生活實踐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觀察、體會地理事物,以及地理事物、地理環境與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與環境觀。地理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視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生活實際情景中,以區域的視角,參與到區域發展條件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從而促進學生以區域的視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師在地理授課過程中,結合地理課程教學目標,策劃類似如社會模擬調查、戶外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以地理的視角,對教師布置的地理學習任務中的區域地理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與合作探究。教師也可以設置探究主體,讓學生運用區域研究的方法探究某一區域中的地理現象。例如在學習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課程時,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相關資料與信息的收集,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實踐調研,讓學生實地考察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情況與區域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讓學會動態的認識生態環境建設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相互關系。使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調研,提前讓學生做好資料收集和準備工作,以視頻錄像的形式記錄下區域如何實現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與區域如何促進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這樣實踐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有效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區域認知能力培養
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需要學習并記憶知識點是非常多的。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著不同的地理特征,比如地形的差異、氣候的變化、植物的分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而且區域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會造成人文景觀的差異,比如人口數量,人文風光,工商農貿等內容是非常繁多的。這樣繁多的差異性知識點,對教師的課程講解與學生的背誦記憶都有著很大的難度。在區域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區域地理知識教學,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起區域地知識的框架,這對優化教師的教學效果,降低學生的記憶難度都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引導學生結合課程內容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自主地構建開放式的思維導圖,這就給學生留有了足夠的自由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地跟蹤完善,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 學會比較區域差異,認識區域聯系
地理課程研究的是地球的整體,是一個完整整體。地理區域之間雖存著很多的差異,但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在區域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比較區域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適用且重要的學習方法。區域差異的分析最好方法是區域比較法。通過比較區域之間的相同點的分析,能夠深層次地認識區域的共同特征;而通過區域之間的不同點的比較,則能加深認識區域的特殊性,對區域認知結構進行整合構建,使得認知結構更加的清晰化。在進行比較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相同之處進行聯合記憶,也需要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從而能夠對區域之間的差異記性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深層次地認識區域的共同特征;而通過比較區域之間的不同點,加深認識區域的特殊性,對原有的區域認知結構進行整合構建,促進了認知結構的清晰化。而區域差異是區域相互聯系的基礎,只有了解了區域之間的差異,比如自然地理條件、人文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等,并通過比較區域間的差異來認識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從而明確區域間的差異性。如我國建設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一系列的跨區域資源建設項目的建設,是基于區域差異性與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而展開的。因此,引導學生進行區域差異的比較,并認識區域內在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認識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課程中,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是高中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求,是體現高中生地理學習的能力之一。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提高地理課堂的學習效率與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文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7):31-33.
[2]張艷.如何實施培養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策略:以八年級地理《地形和地勢》一節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4).
作者簡介:
劉曉芳,山東省萊西市,萊西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