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提高學生解答光照圖中有關晨昏線的問題,提高學生解題速度,最終提高學生地理素養。本文通過對晨昏線在光照圖中的運用,展開論述,列舉并論述了筆者歸納總結的“八條”規律,逐一解析,使學生在解答相關問題時有章可循,提高做題效率,并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達到提高學生光照圖閱讀地理能力與解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最終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光照圖;晨昏線;運用;解題能力;提高;核心素養
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是教學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點。而晨昏線的教學又是重中之重。晨昏線的概念、判斷、運用等知識,在解答光照圖判定、時間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推斷、太陽方位的判斷、晝夜長短的計算、季節的判斷、極晝極夜的判斷等方面問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理解了晨昏線的概念,又能夠對晨昏線進行判斷之后,接下來,就要掌握晨昏線在解答問題中的運用了。筆者就自己多年來在教學中關于晨昏線的運用,歸納出閱讀光照圖中,有關晨昏線的“八條”規律,在高三備戰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中運用較佳。
所謂晨昏線“八條”,就是把晨昏線的運用歸納為八條知識點,逐一解析學習,并對照光照圖,聯系實際去解答問題。為了方便學生記憶,筆者把這“八條”分別用兩個字來描述它們分別是:平分、垂直、移動、交合、走向、夾角、互余。共十六個字。下面就這“八條”逐一解析,以饗讀者。
第一、平分
晨昏線(圈)與赤道一樣是過地心的大圓,和赤道相交,且有兩個交點。也就是說赤道和晨昏線都可以平分地球,且互相平分,即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赤道也分別平分晨線與昏線。
由于晨昏線平分赤道,則赤道一年四季晝夜等長。赤道又分別平分晨線和昏線;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即平分點)則是晨線的中點,其所在經線上的地方時是6:00;而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即平分點)則是昏線的中點,其所在經線上的地方時是18:00。另外,除去春、秋分日,其余時間,一條完整的晨線(或者昏線)斜跨經度180°,這樣半條晨線(或者昏線)則斜跨經度90°。在解答問題中,學生只要理解了這些知識,就知道,晨線的中點的地方時是6:00,昏線的中點的地方時是18:00??蛇M行時間計算。由此,在光照圖中,可推斷出其他經線上的地方時,進而再推出每一條緯線和晨線(或者昏線)的交點的地方時,進行有關時間計算的問題的解答。同樣,可以進一步推出每一條緯線上的日出日落時刻與晝夜長短。
具體在有關時間計算問題上,學生需要在掌握時差與經度差對應關系的基礎上推出每條經線上的地方時。而在日出日落時刻與晝夜長短的計算中,可以指導學生讀圖,先找出該條緯線與晨線或者昏線的交點,與晨線的交點地方時為日出時刻,與昏線的交點地方時為日落時刻。然后,根據在同一條緯線上日出、日落地方時刻相同的規律,推出該緯線上任一點的日出、日落時刻,最后根據日出、日落時刻和光照圖,推出該條緯線上的晝夜長短。當然,也可讀出該條緯線上的晝弧和夜弧進行解答。在解答相關問題中,如果給出了晨線或者昏線,一定要明確,它們的中點的地方時(6:00或者18:00),并且半條晨線(或者昏線)斜跨經度90°,根據這一知識點,可以推出其他經線的經度,在局部光照圖中尤為重要,據此就可以推理出光照圖全圖,提高學生讀圖能力,把局部光照圖放在全圖中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并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
第二、垂直
晨昏線(圈)所在平面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在指導學生讀光照圖時,特別是指導學生繪制光照圖時可以運用。繪制光照圖時要提醒學生,太陽光線是平行的,在繪圖中這些平行的光線一定要與晨昏線(圈)所在的平面垂直,否則就是錯誤的。
在繪制光照圖時,學生明確了這一條后,就知道,只要圖中有晨昏線(圈),則繪制太陽光線時,一定要畫出和晨昏線(圈)所在平面相垂直的線段。同理,如果圖中有太陽光線,要繪制晨昏線,也一定畫出和太陽光線相垂直的晨線(或者昏線),不管是全圖還是局部圖,是側視圖、俯視圖,還是側俯視,太陽光線都必須與晨昏線(圈)所在平面垂直。通過這一條的學習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感悟地理事象的地理實踐能力。
第三、移動
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如果把地球看做是靜止的,則晨昏線(圈)的運動方向是自東向西,且每小時向西移動15°經度。在解答飛機或者衛星飛越晨線或昏線的次數,或者飛行器所經歷的晝夜的次數,以及向東或向西航行,晝夜長短變化等問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以及答題效率。講述這一條時可以結合演示并舉生活中的實例。比如坐在前進著的車上感覺車兩側的樹木房屋往后移動,再比如超市階梯式電梯的移動,同時要結合具體題型進行訓練,增強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想象力。并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第四、交合(即斜交與重合)
光照圖中晨昏線(圈)只有在春、秋分日才與經線圈(地軸)重合,即“合”。其余時間均與經線圈斜交,即“交”。且晨昏線與經線圈交角(斜交時)最大時(23°26′)太陽直射點23°26′N或23°26′S上,為夏至或者冬至日。這里其實可以把晨昏線看成是擺動的,晨昏線的擺動幅度是46°52′,它的擺動引起同一緯線上晝弧和夜弧的增加和縮短,從而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晨昏線的擺動歸根結底還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如果黃赤交角為零,則這一現象就消失了,地球上溫帶的四季變化以及極地地區的極晝極夜現象也會消失,每條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也就不會發生變化了。這一條培養了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們能夠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知道由于地球斜著身子(黃赤交角的存在)繞太陽公轉,從而造成了除赤道外的其他緯線上晝弧與夜弧的變化,這樣就理解了光照圖中晨昏線與經線圈的斜交、重合的原因。
第五、走向(即晨昏線在光照圖中的走向方向)
承接第五條“交合(即斜交與重合)”中的擺動,由于晨昏線的擺動,就使得晨昏線的走向也發生了變化。其中,春、秋分日晨昏線的走向為南—北走向,因為晨昏線過南、北極點,南、北極點也就是晨線和昏線的交點。在北半球夏半年,晨線的走向為西北—東南方向,昏線的走向為東北—西南方向,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反之;在北半球冬半年,晨線的走向為東北—西南方向,昏線的走向為西北—東南倒向,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反之。由此可在光照圖中判斷季節、晝夜長短等。根據晨線和昏線的走向亦可判定季節。當然,也可根據季節繪制出晨昏線的大致走向圖。在實際做題中,如果給出一條線(晨昏線),當根據題干分析確定為晨線或者昏線后,看“線”的走向,就可判定此時的季節,進而進行下一步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所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第六、夾角
晨昏線和6:00或18:00經線圈(或地軸)的夾角的度數為直射點的緯度(其度數與極晝極夜范圍緯度互余)。春、秋分日,由于晨線和地方時6:00的經線重合,昏線和地方時18:00的經線重合,因此,晨昏線和經線圈的夾角為零度,而太陽此日直射赤道(0°的緯線)。夏至或者冬至日,晨昏線和6:00或18:00經線圈(或地軸)的夾角的度數就是回歸線的度數(即23°26′),它與極圈的度數(66°34′)互余。這樣,只要光照圖中給出“夾角”,其實就是給出了直射點的緯度,據此,可以進行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也可進行季節判斷,當然也可以知道此刻極晝極夜的緯度范圍。在實際解題中要把“夾角”和“走向”結合起來,動態地分析和認識晨昏線,這樣的綜合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第七、互余
晨昏線最北端或者最南端的緯度(即晨昏線最高緯度,或者說極晝極夜最低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緯度之和為90°,即互余。這一條,是前一條的延續。晨昏線最北端或者最南端的緯度是在66°34′~90°之間不斷變化的,二至日該緯度最低為南北極圈(66°34′),此時極晝極夜范圍最大,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緯度為23°26′),它們互余。其他日期同理。這里要強調的是要從聯系的角度出發系統地分析光照圖,一定要結合例題和習題進行練習,達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的目的。
第八、切點
晨昏線與極晝最大范圍的緯線相切時,切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24:00或0:00,該切點所在經線為夜半球中央經線。而反之,晨昏線與極夜最大范圍的緯線相切時,切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2:00,為晝半球的中央經線。其實這個“切點”就是晨線和昏線的交點。理解這一條,可指導學生在讀光照圖時,先找出這個“切點”,如果該切點上有極晝(即在極晝最大范圍的邊界),則該切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肯定為24:00或0:00,這條經線是夜半球的中央經線。如果該切點上有極夜(即在極夜最大范圍的邊界),則該切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肯定為12:00,這條經線是晝半球的中央經線。當然,也可反推,即知道切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就可以推出這個切點是在極晝還是極夜邊界上,如果是地方時為24:00或0:00的“切點”,則該點肯定有極晝(即在極晝最大范圍的邊界)。如果是地方時為12:00的“切點”,則該點肯定有極晝(即在極晝最大范圍的邊界)。這是晨昏線“八條”中學生最難理解的一條,一定要綜合前面幾條,并引導學生認真讀圖,培養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在光照圖問題解答中如果學生能夠透徹地理解并掌握以上八條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就會游刃有余,掌握這些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在解決相關棘手問題時有章可循,提高學生解答光照圖問題的能力。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而光照圖的閱讀在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和實踐能力上,都很有幫助。當然,這四大核心素養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不能割裂。我們在光照圖教學中,特別是晨昏線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為主,但也要滲透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通過光照圖中晨昏線的運用,不但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現象的過程與原理,同時又增強他們對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現象進行觀察、識別、描述、解釋、欣賞的意識與能力,當然也要滲透人地協調觀,樹立學生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傊ㄟ^晨昏線“八條”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對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有較強的分析能力,既培養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與“地理實踐力”等方面得到發展,又最終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
劉正祥,甘肅省天水市,天水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