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核心素養”及“本色教育”概念提出后,各學科都在思考如何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高中歷史學科也概莫能外。但在具體實踐中,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囿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既難以孕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也沒有達到回歸歷史教育本色的目的,“核心素養”“本色教育”成為空洞的口號,這些教師本身也對這樣的結果感到困惑,不知從何下手。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從幾個方面作為切入點,探討如何實現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本色教育。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本色教育
對于高中歷史學科來說,核心素養與歷史知識學習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同時也是歷史知識、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等眾多方面所組成的統一整體。回歸歷史教育的本色則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回歸歷史教育的本色,就無法把握住歷史學科的本質,自然難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同理,雖然對歷史核心素養的概念有著深刻的理解,但不重視方法,在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上脫離了本色教育的范疇,事倍功半,同樣難以達到目的。
一、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教學核心
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地意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所有教學實踐都應圍繞學生來進行。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高中歷史教師往往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甚至教材知識的“搬運工”,學生則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課堂上只能聽見教師講解的聲音,很少能見到學生有什么樣的反應。課后,教師留下答案明確的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再根據正確答案進行批改,讓學生將正確答案背誦下來。這種方式使得高中歷史教師成了教學中的核心,學生完全是被動的。高中生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同時還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在教學中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非常容易造成他們的反感,培養核心素養、實現本色教育則完全失去了發揮的空間。
例如,在講解“宋明理學”時,高中生對于何為“宋明理學”很難在課前具有清晰深刻的認識,也難以理解宋明理學的形成對于中國的思想、政治及未來的發展造成了何等重大的影響。教師如果只是講述課本知識,學生記住的可能是基本的歷史人物、事件、時間和空泛的概念,但卻沒有自己的思考。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增強與學生的互動,鼓勵學生對于講解中不懂的內容多提問,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真正的難點與困惑進行解答。在布置相關作業時,應多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如“宋明理學具有哪些優點及缺點?”對于這類問題,其答案往往多種多樣,其中難免有所不足,既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學生的不同個性。教師在進行點評時,就可以有所側重,對于學生也可以有更加全面、準確的把握,學生也以此成為教學過程的核心。
二、 圍繞教材,合理確定教學內容
教材是高中歷史教育最重要的依托,尤其對于高中歷史教育來說,教材中有著較為明確的主題劃分,為教師的講解提供了比較清晰的脈絡,在學生理解時也能做到有跡可循。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可以根據教材知識進行相應的擴展,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對內容進行適當的穿插;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遵循歷史教育的一般規律,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不要過于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因為,單純講解教材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情況,鑒于教材內容有限,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進一步拓寬,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增強;如果講解的知識與教材內容過于脫離,又容易影響到學生的注意力,或讓學生對教學主題本身產生疑惑,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仍以“宋明理學”為例。歷史上,對于宋明理學優缺點及其影響的評價汗牛充棟,對于其中不同學術派別的分析也非常全面。教師在講解時,可以選取其中非常有代表性且較為淺顯易懂的內容,從教材知識自然展開,融入到課堂講解中,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但同時也要注意,選取的內容不宜過多、過雜。因為“宋明理學”不論是肯定還是否定,其評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其中都有著評價者一定的主觀意識,與評價者本身的學術派別、政治立場等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高中歷史教師展開的內容過多,其中很多評價或認識很可能會自相矛盾,學生會對這些矛盾的內容產生困惑。如果教師難以深入淺出地對學生的困惑進行解答,這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反而是不利的,可能讓學生產生歷史事實是不明確的、模糊的感覺。
三、 增加趣味,調動學生主動學習
高中相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來說,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的情緒相比小學生或初中生更加難以調動,在學習中時常會產生死氣沉沉的氛圍,甚至將學習當做一項苦差事。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學習是一種麻木的狀態,沒有主動思考的欲望。沒有學生的配合,高中歷史教育將很難打破以往的困境,本色教育失去了著力點,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也無從談起。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在平時多與學生溝通,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性格特點,了解高中生的興趣所在,在教學實踐中多采用高中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高中生認識到歷史知識并不枯燥、乏味,而是新鮮、刺激。
歷史事實中,除了有基本的發展脈絡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往往也有很多細節蘊含其中。這些細節中,包括名人軼事、歷史偶然等等非常有趣的部分,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宋明理學”一課中,提到了很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王陽明,其既是一位思想家,同時也被很多人視為軍事家,而且王陽明取得軍事上的成就與他的思想本身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中歷史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向學生講述王陽明在軍事上取得過的成就或其中發生過的趣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尋找相應的紀錄片視頻、歷史遺跡圖片等等,并說明王陽明自己或其他人是如何看待“心學”與他的軍事成就之間的關系的。相對于教材來說,這些有戰爭有關的素材,更切合學生的個性,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效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四、 問題探究,孕育歷史核心素養
以上已經提到,歷史核心素養既包括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也包括對于歷史事實的思維方式等眾多方面。在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對問題的答案進行自主的探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其實,由于歷史事實與學生經歷之間有著較遠的時間距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困惑。對于這些困惑,教師當然不能視而不見,但也不能急于給出問題的答案。教師應準備充分的史料,在學生產生困惑時,將這些史料提供給學生,并加以引導,讓學生根據史料,進行思考分析或分組討論,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敘述史料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對唯物史觀有了更深的理解,觸摸到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并可以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歷史核心素養也就得以孕育。
例如,宋明理學是中國一種流傳了上千年的傳統文化,高中歷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宋明理學對于之后的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在現在的中國有哪些方面仍然體現著宋明理學的特征。在討論前,教師可以事先搜集相關的史料,這些史料應有比較明顯的邏輯關系,與教師提出的問題緊密相關,同時又不宜過于淺顯。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然會去尋找史料中可以加以利用的部分,通過自己的理解對史料加以組合,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小組內部討論告一段落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安排學生互相辯論,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合理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只是給出了問題和相關資料,問題的探究完全是由學生遵從本心完成的。這種方式對于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
五、 鍛煉能力,回歸歷史教育本色
歷史學科對學習者提出的能力要求,包括表述歷史的能力、理解歷史的能力、解釋歷史的能力和運用史料的能力等,具備了這些能力,也就擁有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而通過各種方式,從學生自身的能力、意愿、個性等特征出發,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這些能力,歷史教育才算是回歸了本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也是學生的益友、諍友,教學方式是手段,鍛煉能力是過程,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師應把握好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明確歷史教育對于高中生重要的現實意義,把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良好本性的基礎上茁壯成長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宋明理學”時,由于學生本身性格的不同,可能會對宋明理學產生不同的看法。教師應首先鼓勵學生發言,說出自己的觀點。對于其觀點有所偏頗的,如宋明理學一無是處,教師不能采取簡單的壓制手段,如直截了當告訴學生這種觀點是錯的而不加以解釋。這種方式,違背了學生的本身意愿,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只會造成口服心不服,產生對于歷史知識學習的逆反心理,影響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度。教師應盡量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脈絡,幫助學生尋找自己觀點中的問題,做學生的益友、諍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扭轉錯誤的觀點,從自身感悟出發,重新建立對于歷史事實的正確認識,學會如何更好地分析歷史事實。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回歸歷史教育的本色,是時代發展給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提出的新任務、新課題。高中歷史教師應對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去蕪存菁,同時勇于創新,融入新的教學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從高中生自身特點出發,以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成長作為根本目的,把高中生的位置放在教學實踐過程的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真正具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才能回歸教育本色,同時也才能給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霞.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8(35):73-74.
[2]譚嵩香.淺談高中歷史課堂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94.
[3]費正清.如何讓高中歷史課堂回歸“自然本色”[J].中學課程資源,2015(12):56-57.
[4]趙蕓蓉.求真務實 以生為本——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本色回歸[J].中小學電教,2015(Z1):59-60.
作者簡介:
許青,江蘇省宿遷市,泗洪姜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