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早已不再新鮮,但隨著微課被運用的次數不斷增多,教師也需要考慮對微課創新應用。本文將基于當前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現狀,以及影響微課教學質量的因素,對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創新應用微課做出分析。
關鍵詞:微課;小學;信息技術
一、 引言
無論是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還是在其他科目中,微課都是當前教師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不過也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充分發揮微課真正的作用,在實際運用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而影響微課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種,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很有必要對當前運用微課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探索導致微課教學效果不明顯的各種因素,在完善微課教學的同時創新微課運用方式,以制作出更有趣、更豐富的微課,吸引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二、 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現狀
(一) 過于相信微課的教學作用
在應用微課之后,很多教師都想當然地以為,微課會發揮自身巨大的價值,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興趣,提升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但實際上微課雖然具有這種作用,卻不是只要運用,就能達到教師預想的效果。但很多教師還是過于依賴微課,認為只要自己錄制微課,小學生就會很有興趣地去觀看和學習。并且也因為過于相信微課這種教學形式,而忽略了微課內容對其作用發揮的重要性。因此只注重錄制微課,不注重對微課內容的精心制作。最終的結果是教師的確錄制了很多信息技術教學的微課,也將其很多次的運用在教學中,但最終的教學效果卻大大出乎教師的預料。
(二) 將微課和微視頻混為一談
很多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都認為微課就是微視頻,因此在進行微課錄制的時候,會錄制多個知識點,且很少會突出微課內容的重點。最為嚴重的是,很多教師制作的微課,其實都是將自己課堂講課的過程錄制下來,而不是針對某個知識點展開講解。這種形式的微課,不過是將課堂搬到了網絡上,沒有進行任何的創新。微課和微視頻有著本質的區別,教師在教學中將兩者混為一談,即便是運用了微課,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影響微課應用效果的因素
(一) 微課內容
微課內容對其應用效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知識點內容。很顯然,精煉而簡潔的知識點和語言,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相反,復雜的詞匯和冗長的知識點講解,會讓小學生覺得很煩躁;第二,微課的背景、圖片、文字等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在進行四年級關于電腦操作圖片教學的時候,選擇的是一張單調的風景圖,學生的興趣就會降低;如果教師選擇的是學生喜歡的動漫人物,學生的興趣就會增加;簡潔的文字和優美的排版,同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在微課中用的都是同一種文字,同一種顏色,學生就會看起來就會很費勁。但如果教師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顏色、字體的文字,學生可能就會覺得排版比較有趣。微課的背景、圖片、文字就像是微課的包裝,如果包裝不能吸引學生,學生很難對探索其中的內容產生興趣。
(二) 講課方式
教師的講課方式會直接決定學生對微課的興趣,比如,教師依舊是課堂上沉悶聲音,對微課中的知識點進行一一闡述,學生就會覺得觀看微課和在課堂學習沒什么區別,因此對使用微課學習信息技術失去興趣。相反,教師若創新講述方式,比如加入搞怪的聲音,對微課中知識點的關系進行變相闡述,或以故事的形式展開微課,學生可能就會覺得觀看微課比在課堂上聽課有趣得多。
(三) 學生參與度
很多教師都認為微課不需要學生的參與,因此在應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很少會關注到學生對微課的滿意度,也不會讓學生參與到微課的制作中來。但實際上,學生在微課教學中的參與度,也會影響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最終的應用效果。當學生參與較少或基本不參與微課錄制時,微課對他們而言就是一段用來學習的視頻,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學習意愿、興趣等,選擇學習的時間和感興趣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通過微課從教師那里獲得了知識,但卻沒有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
如果學生能參與到微課的錄制中來,學生就能直接對微課中的內容進行實際操作,同時也會思考如何用更簡單的方式,將知識點傳遞給學生——相對于教師,學生更了解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性格、喜好,因此也更容易想出受學生喜歡的微課形式。最為重要的是,親身參與到微課的制作中,會讓學生覺得自己被重視;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探索和實踐微課中的內容。這對于喜歡親手嘗試和冒險的小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過程。自己參與制作的微課,也會激發小學生觀看的欲望,進而使他們在使用微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知識。
四、 創新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 創新微課的內容
創新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微課的背景、文字、圖片、語言等進行創新。比如在教授五年級孩子學習網站瀏覽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這樣創新微課教學內容:用學生喜歡的簡筆畫將網站繪制出來;文字不用系統默認的宋體,選擇一些比較優美的字體;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聲音作為畫外音,也可以用變聲器錄制一些比較搞怪的聲音,具體的聲音類型可以根據微課的內容確定;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網站,比如,嗶哩嗶哩等一些動漫網站;語言內容上也盡可能的貼近當前小學生的興趣,比如加入一些網絡語言等。經過這樣的創新,學生觀看微課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像是在看動畫片一樣。再加上教師選擇的語言和網站都是小學生感興趣的,他們也會因此更認真地觀看本次微課。
第二,對講課方式進行創新。微課的錄制中,教師應盡可能地不讓自己進入畫面,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能夠全部集中在微課的內容上。因此教師可以直接呈現信息技術的知識點,比如直接將保存圖片的過程進行演示;或者以介紹人物的形式對“我的電腦”進行介紹,等等。教師甚至可以用游戲闖關的方式帶領學生不斷的攻克“網絡世界”。在這樣的呈現下,信息技術知識不再是單調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步驟,學生能夠接收到的也不再是片面的信息技術知識,而是各種各樣的信息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制作成的“物品”。
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著重注意微課中的知識點,基于某個知識點進行微課的制作,而不是基于某節課錄制講課視頻。清楚的區分微課和微視頻之間的區別,為學生帶來更加短小精悍、重點突出的短視頻。
(二) 合理的使用微課
微課雖然能夠很好地輔助教師展開信息技術教學,但并不是說在任何教學環節都適合用微課展開教學。教師要根據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目標等,合理地使用微課。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微課進行課堂的導入,比如,在教授六年級孩子學習在frontpage中插入圖片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微課來展示如何插入圖片,以及圖片能起到的美化效果,使學生對在文檔中插入圖片,美化自己的文章產生興趣,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充滿興趣的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其次可以用在課堂中對某個復雜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比如,繪制圖形這一知識點,對很多學生而言就比較難,教師在講到這一點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展示。但觀看完微課并不是教學的結束,教師還需要讓學生立刻進行微課內容的實際操作,以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微課中的知識點;再次,可以用來延伸課外知識點。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幾個微課,介紹幾個和本節課知識點相關的課外知識,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更為全面的認識,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幾個能幫助學生學習的網站,對當前比較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展示等,通過微課為學生帶來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
(三) 讓小學生參與到微課的制作中來
讓學生參與到微課的制作中來,能夠借助于微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是對微課的另一種新的應用。讓學生參與到微課的制作中有兩種方式:第一讓學生作為“演員”參與進來。比如,在講解如何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一個小學生扮演操作員,進行開機、關機、操作鼠標的演示。教師在選擇“演員”的時候,可以通過競選的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設計一個信息技術比賽,在比賽中表現最好的學生或團體,則有機會和教師一起錄制微課。這既能激發學生參與信息技術比賽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覺得幫助教師錄制微課是一種榮耀,進而使學生對微課更加重視;第二則是讓學生自己錄制微課。比如,當教師下一節課要講如何給圖片添加文字時,教師就可以跟學生說,大家可以自行組建團隊,向教師申請下一節課微課的制作。小學生幾乎都沒有嘗試過錄制視頻,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因此肯定會有很多小學生積極地參與。在微課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全權讓小學生自己思考和創新,自己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通過微課的制作,小學生既能對“給圖片添加文字”這一節課的知識點有更好地掌握,更會接觸到拍攝視頻、剪輯視頻、加入文字等各種信息技術,這也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的過程。相信通過參與和親自制作微課,學生不僅能更好的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點,更會對用微課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最終教師想利用微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也會隨之達成。
五、 結語
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注意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式等。雖然微課主要是由教師制作,但還是應該讓小學生參與進來。因為小學生本就具備冒險和探索、實踐精神,參與微課制作會讓他們對微課產生更多的喜愛。讓小學生參與到微課制作中,能夠更好地達到這一教學效果。除了文本分析的內容,創新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很多種方式和途徑,這就需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觀察和創新,以使微課能真正成為其教學的有力幫手。
參考文獻:
[1]孫會利.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5.
[2]姚馨童.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3]吳娥.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4]黎標.基于微課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5]熊開武.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9):42-44.
作者簡介:
許玲玲,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九湖鎮新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