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紅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地理教學所承載的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學生能力的功能日益凸顯。而新課程標準的修訂更具有時代性,科學性,是在新時期教育理念指導下實行全面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本文在新課程理念引導下,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水資源》為例,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課程評價幾個角度談談在新課程標準影響下如何進行這一節的地理教學。
關鍵詞:地理課程標準;教學;地理課程
一、 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素質教育的推進以及地理學科的發展,一部全新的,蘊含著素質教育理念,體現鮮明時代氣息的課程標準誕生了,現行地理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教育方針,高中課程計劃以及國家對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它也是教材編寫,評價,教學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的一把尺子,它為地理教學提供一系列指導和建議,把握地理課程標準內涵,轉變地理教育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踐地理教學,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有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本文以八年級上冊《水資源》(人教版)為例,談談地理課程標準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二、 教學目標設計應以學生為本
華中師范大學地理教學課程論專家李家清教授說:地理教學要花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教學目標是統帥一節課的綱領,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學習程序,對教學內容進行操作所要達到的結果性陳述。新地理課程標準倡導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倡導以學生為本,關注人性發展。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中必須立足于學生,并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能讓學生感到有興趣的,感到這些教學目標在生活中是有使用價值的。一般情況下,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要達到三方面的要求:(1)依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即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整合課程目標,內容概述以及內容標準,教材編寫建議和教學建議等各方面的要求。”本節內容教學目標: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結合實例說出我國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2)依據學生特征: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其中地理課程的基礎性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忘記學生的年齡特征,考慮學情,要恰到好處地把握教學的深度,避免人以拓展教學范圍。(3)依據地理教科書特點:如本節內容分三個模塊,水資源及其分布,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并穿插著圖表,案例,圖片及活動。教材內容圖文并茂,豐富多彩,可供教師教學參考選擇。依據以上三個方面,本節內容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一)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了自然資源和水資源的概念;
2. 理解資源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理解降水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與水資源的關系;
3. 依據圖表簡述全球和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具體表現;
4. 多數學生能舉例說明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5. 多數學生能依據相關材料分析其他某種自然資源分布以及數量質量對人類發展影響;
6.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二) 過程與方法
1. 學生通過閱讀某一資源的相關材料,能夠描述該資源分布特點;
2. 學生通過生活實例探究,理解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3. 學生通過土地資源的探究活動,進行知識的遷移。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多數學生能在生活中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2. 多數學生能意識到水資源是有限的。
3.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能夠進行學習結果評價,使個性得到發展。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具有:(1)簡潔明了,邏輯科學;(2)可測量性,便于檢測學生目標達成情況;(3)層次性,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層遞進,由易到難;(4)針對性,依托具體知識,與課程目標,學生特征相匹配。
三、 提供教法建議應體現新課程理念
課程標準倡導新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倡導重視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倡導地理問題探究就是:提高提問質量,培養學生“提問”能力,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形式,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倡導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得應用,就是積極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計算機技術輔助地理教學。同時具有自然和社會特性的地理課程屬性決定了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運用文科課程擅長的講讀,講述,比較,記憶,賞析等方法,更要善于運用理科課程慣用的講解,實驗,計算,操作,實習等方法,更要能夠嫻熟地運用地理學科獨特的閱讀,使用,繪制地圖的方法。再依據教法建議和課程標準及內容標準中隱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認知規律設計本節內容教學方法如下:
1. 對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屬性以及水資源概念和陸地水體類型等知識老師直接以講述的方式加以補充。
2.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展示藍藻暴發時市民搶購純凈水的畫面以及平時生活中我們浪費水的表現畫面,給學生以視覺上的震撼。
3. 引用材料:咸海地區因農業采用漫灌的方式,造成土地次生鹽堿化和水資源的巨大浪費,20世紀60年代以來頻發“白風暴”。
探究問題:①假設兩種澆灌方式對換,將產生什么后果;②咸海地區若應用以色列的滴灌技術,對該地區環境保護有哪些意義。
4. 在本節課講述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時刻設計一個簡短的劇本,分別為普通公民,環境保護者,水利工程師,工廠投資者,政府人員等角色,讓同學們進行角色扮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