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妙琴
摘? 要:體醫融合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途徑,是全民健身與健康發展的新型有效路徑。隨著“健康中國”的推進,體醫融合已然進入實質發展階段,該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全面了解體醫融合發展的基本現狀、主要的體醫融合模式及發展途徑,分析目前金華市體醫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大力宣傳健康新觀念,多維度、多角度規劃體醫融合發展,培養“體醫融合”復合型專業人才、建立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機構推動實踐研究發展等措施,為金華市體醫融合全面發展和健康服務探索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健康中國? 體醫融合發展? 健康促進? 健康服務
中圖分類號:G8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b)-0200-02
1? 體醫融合發展研究的戰略性指導思想
1950年6月19日,毛澤東就當時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解決方針;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就當前傳統以治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難以滿足人民健康需求問題,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在2016年中共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等方式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推進“體醫融合”發展提供戰略性指導思想。
2? 體醫融合發展的研究與分析
金華市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開展多形式活動以踐行“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邀請體育冠軍或體育明星倡議科學健身,分享健身、保健養生小妙招,且在健身與健康新觀念宣傳及發展健康服務業,“體”與“醫”融合實踐方面進行探索與研究。
2.1 大力宣傳健康新觀念提升健康服務需求
要提升健康服務需求就需要進行健康革命,首先離不了健康觀念革命,缺之就沒有足夠的健康需求側,就沒有健康產業。健康觀念革命,就是要大力宣傳“運動促進健康”“運動是良醫”“由治療轉預防疾病”“治未病”等健康新觀念,對健康與疾病再認識,讓運動真正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必須部分。尤其要對青少年、婦幼、老年人、職業群體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在亞健康、慢性疾病、近視或肥胖等常見病、重大傳染病、保健與康復等方面進行重點宣傳,用網絡新媒體、宣傳窗(報)等多種手段與途徑,促進健康新觀念深入人心,促使“運動健促進康”成為人們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健康生活習慣,成為人民大眾終身健康的永恒需求。金華市體醫相關部門利用互聯網大力宣傳體質測試與檢測、運動健康促進、運動康復與保健等體質健康管理和不同人群健康服務需求知識,提升民眾科學運動需求。
2.2 立足健康需求促進“體醫融合”的多維度結合
2.2.1 健康觀念宣傳需求,融合醫生的話語權
就如體育明星對青少年運動的強大帶動效應,醫生的話語權對患者健康運動同樣有很強的引導性,把體育健康指導師開具運動處方同醫生開具醫藥處方的話語權融合,更好地發揮“體+醫”領域優勢,從而讓體育界與醫療界共同來宣傳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
2.2.2 健康促進需求,融合體育與醫療專業技術
再重新認識健康和疾病,將體育與醫療互相滲透和有效結合,把體育系統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預防或減少疾病等專業技術與衛生系統去除疾病與康復治療等醫療技術融合,把醫生的治病診療技術和運動指導師的運動技能整合到一起,體醫雙方揚長避短,各自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親密協作。
2.2.3 健康鍛煉需求,融合體育及醫療系統資源
把金華市各級醫院、基層健康與衛生組合和社區醫療等機構的人、財、物資源同體育系統的人、設施、器械、場地等資源共享,重點加強對體育系統的人力資源和場地、器械設施資源與醫療系統資源的融合及共享。比如,社會體育指導員、退役運動員、健身教練等可以在空余時間段,協助醫院需要給患者進行健康恢復與促進指導。
2.3 多角度規劃體醫融合發展健康服務業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到2030年翻倍。因此,從多角度規劃體醫融合發展健康服務,有效促進實現這個偉大目標。首先,從生命歷程角度規劃體醫融合,要具體分析不同生命階段人群的生理特點和健康風險,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與服務,以婦幼健康為重中之重,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預防為主方針,要高度重視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其次,從全健康服務的角度規劃體醫融合,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保健、疾病治療、運動康復、體育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其中疾病治療環節是醫療服務的重點;最后,從全人群保障的角度規劃體醫融合,以婦幼、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部分弱勢群體和健康高風險群體為重點,既要實現全人群健康干預,又要針對不同人群差異化精準體醫健康服務。
3? 體醫融合發展的保障措施
3.1 培養“體醫融合”復合型專業人才
培養“體醫結合”復合型醫學人才是體醫融合實質發展的需要,更是提高患者、慢性病、弱勢或特殊人群身體素質的需要。因此,在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增加體育健康課程的安排,滲入預防慢性病、體育保健、運動康復等體育理論相關知識,設計相符的運動療法和運動康復的實踐教學活動,使醫學生掌握醫學與體育學交叉知識和技能,在未來的職業發展過程中更具優勢,能更好地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服務。反之,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教練、退役運動員、體育專業畢業生等,在充分發揮自己體育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再通過相關醫學理論和技術培訓,提高體育健康促進能力與水平,以更好地為患者提供科學鍛煉指導。
充分發揮現有體醫從業人員,通過培訓等形式提升成為體醫融合工作的主力軍。以浙江省為例,2018年8月浙江省體育部門和衛生部門強強聯手,在杭州、溫州、紹興和金華4個片區(其中在金華市有2期)為全省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疾控中心健康促進相關人員、體育系統從事健身指導相關人員,共計千余人進行“體醫融合”交叉式業務培訓,培訓主要內容包括:全民健身“體醫融合”概論、運動處方基礎知識、慢病人群的運動干預與健康促進、運動損傷與防護基礎知識、體質測試與運動體驗以及理論考核等。
3.2 建立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機構推動實踐研究發展
我國自2014年提出“推動體育健康、健身與醫療、文化等融合發展” 的理念以來,不斷實踐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事件,如2016年11月重慶市重慶醫科大學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所“體育醫學學院”、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成立的“體醫融合促進創新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批太極療體醫融合醫院、社區實踐等。而浙江省體醫融合實踐研究主要依托浙江體育科學研究所,其作為“體醫融合”千人培訓計劃的業務支持單位,為來自全省各地的270余名基層醫生、衛技人員、護理骨干和社區護士進行涉及運動健身與健康促進、體醫融合的作用和發展趨勢,以及慢病人群運動處方制定與實施等相關內容的課程。
3.3 搭建互聯網健康服務平臺促進體醫融合全時空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產生了“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體育”等新概念,而網絡醫療或健身服務平臺預約、電子商務便捷支付、多功能自助機、輕松辦卡……給人們的就醫、體育健康促進等帶來了便利。在互聯網服務平臺建立科學的身體健康檢測評估系統,并根據檢測數據分析結果給出運動、飲食、理療、精神等方面的健康方案,即可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形成完整的身體健康管理系統,促進個人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與運動健身習慣。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的慢性疾病導致死亡的人數、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比率都很高,達到70%~80%左右,因而互聯網健康服務平臺可從慢性病防治的采集、監督和干預等方面著手開始,通過互聯網平臺隨時隨地可以享受健康服務,促進體醫融合全時空發展。
4? 結語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積極推進“體醫融合”,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建議要大力宣傳健康新觀念,提高民眾對健康服務的認識和健康需求意識;要多維度體醫結合,充分利用體育與醫療資源,發揮醫生和體育運動指導師的專業技術優勢;要多角度規劃體醫融合發展,對不同年齡不同健康需求實現全人群健康干預與促進;要培養“體醫融合”復合型專業人才,建立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機構推動實踐研究發展。促進全民健身與健康發展。深入推動體醫結合發展,為踐行“健康中國”戰略需要開好一張健康處方。
參考文獻
[1] 郭建軍,鄭富強.體醫融合給體育和醫療帶來的機遇與展望[J].慢性病學雜志,2017(18):1071-1073.
[2] 陳遠莉.健康需求引領下我國“體醫”健康促進融合發展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29-33.
[3] 谷倩,黃濤,程蜀琳.“體醫融合”視域下“運動是良醫”的再認識——歷史、現狀和爭議[J].體育科研,2018(39):48-55.
[4] 李霞,李兵,莫樹森,等.“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深度融合模式探討[J].運動精品,2018(37):70-73.
[5] 傅蘭英,楊曉林,凌文杰,等.“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