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助網絡平臺下的虛擬仿真技術,為傳統課堂中不可能完成的實踐教學提供契機。虛擬場景下全流程,多方位動態仿真,扭轉學生對新聞采訪報道的實地操作認知,對國家的利國利民的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政策有具體真實的理解。更新傳統的采訪方式和報道理念,為解決更加復雜的采訪報道問題奠定基礎,為廣播電視學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課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虛擬仿真;精準扶貧;課程設置;實驗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宜賓學院校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成果。
1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對精準扶貧現實案例
在國家精準扶貧戰略提出之后,各地出臺文件紛紛響應。高等教育是青年進入社會的橋梁,為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扶貧工作的了解與支持,在少數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及廣播電視學專業課程設置中也開始設置相應課程,或在已有課程中增加精準扶貧有關內容。讓學生了解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并參與精準扶貧,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精準扶貧地區往往地形復雜,學生一方面很難從課堂講授內容及文字描述中獲得直觀、生動、深刻的體驗,更重要的是,由于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安全問題等限制,很難將課堂內容以沉浸的方式推送到學生面前,很難將學生真正放置于現實環境中進行鍛煉,學生不能形成直觀感性的認識和理解,不利于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進行學習。這也正好契合該虛擬仿真技術融入準扶貧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宜賓學院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將甘阿涼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內容與廣播電視學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新聞采訪與報道相關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高等教育。
2 虛擬仿真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新聞采訪報道虛擬仿真教學的構建是借助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而形成的各種虛擬實驗交互環境,實驗者可以像在真實的環境中一樣,完成各種預定的實驗項目。其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一種不受時間、地點、實驗設備限制的虛擬實驗環境,使學生能在互聯網上以生動直觀、經濟、精確以及安全等特征的虛擬仿真教學,將課堂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教師可以以更加開放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伸縮性和適應性,克服實驗場地、實驗器材、課時數、實驗能耗等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限制。具體而言,在新聞采訪類課程中,精準扶貧采訪與報道實驗存在以下特點:
第一,實驗對象特殊。實驗對象為少數民族農民,民族文化、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及語言不通等問題給記者造成的困難是比較巨大的,記者很難在日常的工作中碰到這一類人群。
第二,實驗環境特殊。精準扶貧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落后,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重要陣地。地形復雜、深處內陸,這些都與大多數記者的日常工作環境相去甚遠。
第三,實驗資源缺乏。虛擬仿真類應用大多數為理工科實驗性質,文科類的應用仍鳳毛麟角,自然也面臨困難。全國范圍內,新聞業務的虛擬仿真項目屈指可數,也給學生在資源共享方面造成阻礙,輸在了起跑線。
第四,實驗環境匱乏。學生專業化能力的獲得需要在真實或類似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大量實踐,而現有的類似環境基本沒有或路途遙遠,無法滿足高校學生批量見習與實習的需求。
虛擬仿真技術能夠實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設計功能,利用網上學習的交互操作,記錄跟蹤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和掌握學生對于邊遠地區精準扶貧采訪報道情況,相較于傳統的通過教師課堂講解的方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能夠激發廣大學生課堂內外自主學習的動力,實現真正促進學生學習的目標,從而為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奠定基礎。長遠來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還可以開發校外用戶登錄瀏覽和申請遠程虛擬仿真實驗功能,向遠程用戶開放進行該仿真實驗,這一操作能夠實現學生的遠程學習。
3 建立虛擬仿真技術教學反饋及評價體系
通過引入虛擬仿真技術,在理論教學和實物實訓之間搭建起一個過渡的“橋梁”,有效解決理論教學與實物實訓的效率和效果,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該技術集合了教、學、練、考、管、評等完備的教學功能,學生可通過平臺進行虛擬仿真實驗預約、虛擬仿真實驗練習及考核、提交實驗報告等,實現教學過程的“閉環控制”和教學效果的“形成性評價”,使教學資源更生動。教學活動更豐富、教學管理更高效、效果評估更科學精準,充分體現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讓學生身臨其境寓教于樂的學習的同時提升教學水平。
實驗結果由采訪計劃、采訪過程(對話選擇)、成稿三部分組成,所占比例根據實際案例情況而定,主要考核學生在計劃時的準備是否充分、周到,對應整個過程是否合理,最后成稿是否完備,符合媒體宣傳需求。三個部分缺一不可,互為基礎,關系緊密,換言之,學生掌握其中任何單獨一部分都無法較好地完成整個實驗,而只有在每個部分都考慮得當,嚴絲合縫,并且在做每一步時都能有較完全的大局觀,政治站位較高,眼光較為長遠,才能將整個實驗完成度做到最高。
新聞采訪報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能夠對參加實驗學生的全過程進行記錄,并能夠隨時進行實驗指導。對于學生預習效果、實驗步驟以及實驗成績評價都具備完善的評價標準,提高評價的公正性。學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通過此系統了解精準扶貧地區的實地情況,如有問題,可與教師隨時線上溝通,全程保有記錄。在學生進行實驗作業提交后,教師能夠完整看到自己在進行精準扶貧采訪報道的實驗結果,能對學生作業進行公正評價。同時,針對實驗教學特點,區分理論課構建學生評教指導目標體系,構建符合實驗教學特點的評教考核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對參加實驗學生各方面的建議、評價與反饋信息,進行全面系統的統計分析,為指導教師改進和完善實驗提供參考,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明仲,蔡茂國,朱安民.虛實結合建設高水平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11):146-150+165.
[2]王廷強.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J].新媒體研究,2016,2(23):38-39.
[3]顏世健.精準扶貧報道存在的問題與改進[J].青年記者,2019(23):12-13.
作者簡介
何怡慶(1990-),女,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藝術批評學,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