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君 劉佳寶
摘 要:當前高校已經成為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與此同時也是我國對于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那么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不僅僅是對人才技能與文化內涵的培養發展,更是要注重全面協同育人的融合,培養其高素質人才。將其思想政治教育與協同育人有效的融合,也是對于人才質量培養的強化,全面推動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
在新時代下,我國為了實現"教育強國,教育興國”的目標,對高等教育愈發重視,因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是提上日程。隨著當前教育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與前進,協同育人與其相融合也對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使當今大學生在對于各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也不忘思想政治上的德育教育,也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的完善,提升其社會能力,為教育的發展源源不斷的注入新動力。
1 高校思政教育與協同育人的核心內涵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我們以往所接受的思政教育中,所衡量的都是對于人的具體行為與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項德育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體現其人文情懷,注重協同育人的融合發展。
1.2 協同育人的本質內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實強調協同育人,就是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對協同育人有著準確而又深刻的理解。因而“協同育人”主要是指各個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和使用為目的,在系統內共享資源、積聚能量的有效互動。
然而在當前應試教育的模式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協同育人相互融合。由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協同育人,就是要堅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構成要素、實踐過程、文化自信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與把握。
2 高校思政教育與全面協同育人的融合價值
在我國當前全面的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下,高校所處的位置,更是要注重全面的培養和發展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握協同育人的融合發展,不僅僅要堅持引領人,教育人,激勵人,也要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那么在這之中也就包含著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加強協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創新點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之下,在綜合國力競爭,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形勢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眾多紛雜的思想改變,在新的實踐問題上的應對遲緩,眾多復雜情況表明,盡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協同育人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從基礎上講,現代思政教育主要是一種多方面的社會性教育活動。只有將協同育人與之相融合,充分的把關注點放在每個大學生的個體身上,關注他們的自我完善與發展,才能不斷的從發展當中豐富理論,不斷地與時俱進。
2.2 加強協同育人是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條件
當今高校對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主要從內容與對象兩個方面出發,但都與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行為道德有關。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會明顯增強。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更是要注重與協同育人相融合相發展,幫助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不斷地促進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和諧發展。
3 高校思政教育與全面協同育人的融合途徑
3.1 認識思政教育與全面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以及方向目標
當前,我國在社會主義的發展中所形成的主流教育形態得到高度的贊揚與肯定,那么對高校學生也就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引領著重要的方向與意義。要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全面協同育人的教育,高校需要以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同時對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核心價值觀進行不斷深入的學習與理解,使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自身獨有的鮮明特色。
3.2 在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下,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作用
當前的教育目標,主要在價值引領,知識傳授以及能力培養的三個主要方面。那么,積極發揮當前高校課堂的主要作用方式,就是實際的把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貫穿于教育的整個過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不僅是教師本職的工作,更是教師自身擔負的一份責任。由此,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方面的教育相結合,二者有機融合,不斷加強,進而達到授業和育人的雙重效果。也正因如此,高校育人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專業和技能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把握的是讓學生擁有共產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精神。
3.3 強化協同育人,使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其一,明確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應是思政教師首要注意的,在對學生指導專業性知識的同時,也要堅定立場和方向,提高思想道德認識。與此同時,專業性的教師也要著重了解并且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相關闡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高校的思政教師在德育教育工作的最前沿,也就有利于發揮協同育人工作的完成。其二,專業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教師應該以其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專業水平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任何對于學生的要求與準則,只有自己切身的做到,才能有力要求學生。
3.4 以高校學生發展規劃為重點,使思政教育與協同育人相輔相成
對于當前的高校大學生而言,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期,對于即將接觸社會,對外界產生強烈的好奇與探索,對于自身個性的發展也愈發多樣。正因如此,在這個關鍵時期,高校不能單單把教育工作放在思想政治方面,也要把重點放在學生的性格方面,并且依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思政教育與協同育人工作,進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得到有效的管理與培養。
綜上,高校肩負著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首要任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也會關系到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水平。在這個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之下,高校更是要積極踐行中央的領導,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積極作用,對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進行貫徹與培養,使其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實現我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雙一流”建設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協同教育研究,王歡,2019.9.
[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盛春梅,2019.9.
[3]將人文情懷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價值研究,任楊,李厚艷,2019.10.
[4]大學文化價值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體現,郭紅,黃穎,2019.8.
[5]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論,曲一歌,2019.8.
[6]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呂鴻雁,2019.8
[7]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探究,蔡志榮,陳施宇,2019.8
[8]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人才協同培養的研究現狀與實現路徑,于學強,2019.8
作者簡介
劉美君(1995-),女,漢族,遼寧朝陽人,東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劉佳寶(1995-),女,漢族,遼寧省營口市,在讀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